专栏

学校/课室内既“师-生”又“亲-子”的关系

为什么孩子需要入学?归根结柢,就是要让孩子有走出家庭环境的机会,开始进入比家庭稍大、却又比社会小很多的保护环境,开展自己的世界──入学是为了打开孩子不再同于以往家庭的(新)世界。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24年3月2日

原始问题:请问若果一位已成为母亲的华德福小学班主任/主课程教师,自己的孩子亦就读同一所学校,编班的时候,是否把孩子安排进自己所教的班别比较理想?还是编配到其他班别较佳?另外,如果该孩子在学习、上课期间称呼老师作“妈妈”,而其他同学则称呼为“老师”,会让同侪感到该孩子的身份比较独特吗?请问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在校内/课室内的既“师-生”又“亲-子”的关系呢?

当父/母亲成为自己学校里的老师,孩子不会尴尬;但当孩子成为自己学校里的学生,父/母亲反而尴尬;而父/母亲乍然的怔愣与尴尬感染了孩子不得不去尴尬。

华德福教育里,成为主课程/班导,不是一、两年一轮的事,而是八年一轮的事,所以如果编到父母任主课程/班导的班级,孩子最重要的头十四年就完全栽在父母手里!

为什么孩子需要入学?归根结柢,就是要让孩子有走出家庭环境的机会,开始进入比家庭稍大、却又比社会小很多的保护环境,开展自己的世界──入学是为了打开孩子不再同于以往家庭的(新)世界。

父母本身已经是孩子生命里最重大/严重、最纠葛的业力与障碍了,不是可以轻松摆脱/甩开的,如果孩子的班导仍是自己的双亲(之一),就让父母对孩子的作用力延长与加强,会让孩子更盲点在父母的盲点里;何不允许其他老师进入孩子的生命里,平衡自己对孩子的过度作用、过度施力?──“父/母亲是自己的班级导师”会给出孩子难以承受之重!

[补充说明:这也是“在家自学”的弊病;但如果不是社会里教育体制整个扭曲、不健康,亲-子也不必走向师-生关系的状态与命运。〕

身为父/母,能给的、想给的,一定会给孩子,不会藏私,而孩子在家庭环境里得到的也足够了,不必再多;把孩子留给他自己、留给能亲近他命运的人,父母就要有退步、释出的淡然。

[补充说明:不让孩子编班编到自己班上,必须在入学以前就安排;分班/进班/入班/成班以后觉得不妥,才硬生生把孩子拔到别班去,孩子会有自己被虐待(特别对待)、被遗弃的突兀感,不再能正确归属任何(“自己原来的班”及“自己被插入/空降的班”)。〕

不管是班导还是科任,若自己必须教到自己的孩子,必须不刻意放大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重量,一视同仁:重点是,把所有自己手上的孩子当成是神圣-宇宙对自己生命的提问与揭示,尽心、尽力、尽意,让自己的亲-子关系深化到所有的师-生关系,更让自己的师-生关系升华到自己与所有孩子的(类)亲-子关系……宝贝着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是地球与所有人类的未来、也是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寄托/可能/希望,却也在责任上战战兢兢;愿意燃烧掉自己,去点燃每一颗孩子的心。

[补充说明:不把自己的孩子特别偏心照顾与对待,也不要让孩子平常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场域,让孩子明白学生该在的“界域/界线”……不要因为自己老师的身份让自己的孩子享有校园里的特权/霸权/优越感(这是最坏的教育!)。〕

[举例说明:当亲子双方不因“外在对自己关系的品头论足”大惊小怪/小题大作,时间也会冲淡“某某是某某老师的小孩”这类的强调。〕

至于孩子在学校/课室里要怎么称呼你,“爸爸/妈妈”也好、“老师”也罢,不要硬性规定:当孩子觉得和你比较在师-生关系里,自然会改口以“老师”称呼你,和你比较在亲-子关系里,就会“爸爸/妈妈”脱口而出;九岁以前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在公、私领域混淆,当孩子慢慢醒了,也会开始留意。

当孩子就读自己任教的学校,自己反而得更谨慎、自觉:我是孩子想自然亲近、模仿、钦仰的老师吗?怎样的我,才能正直、纯洁、优雅?……当我可以不拘限对象地不老师而老师,不父母而父母,才开始自在、自由。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