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华德福教育师资培训心得(第二篇)

第二章: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我感受到很强的节奏性,「体验」贯穿了整个课程,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多说什么,仅偶尔有关键性的提醒与说明,空气中弥漫着和谐的气氛,由内心引发的节奏性、来自人体的美妙声音,令人徜徉在其中,陶醉不已。

大家常围成圈进行活动,每一堂课必做的活动是「传电」,活动方式看似简单,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拍掌,但我可以感觉到大家的默契还有节奏的敏锐度,是由一开始的 参差不齐到后来的流畅顺利,老师不断提醒大家不要count,而是要去感受,很自然地,你会越来越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拍手,「Be in the rhythm. Never count.」

另一个感觉节奏的活动是right & left, 先建立脚步的稳定节奏,然后再加进拍手的不固定节奏,老师的引导是由浅入深,很有趣味,如果硬要去计算拍了几下,就离节奏越远,如果不去算,仅用感觉投入 其中,就比较容易掌握到节拍,越到后面难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专注力,这是很特殊的体验,对我来说,有的时候老师拍得毫无章法可言,但他却可以把那些节拍 一次又一次地拍,每一次都正确无误,我从来都不知道节奏可以这样乱中有序、可以这样在手脚之间流动、可以这样令人投入其中。

声音的奇妙在这一堂课体验颇深,感觉自己肌肉的收放与声音的变化,老师引导我们一步步去感受声音的层次、去创造声音,一点一点的加深加广,最后一个层次…当你听到的时候,你会知道是来自天上的声音,这一个境界我还没有达到,但我感受到了声音的深度及广度。音乐老师就像接生婆一样,接生天籁,而天籁其实已经存在,只是需要老师的引导。音乐家需要「遗忘」,遗忘形式、遗忘固有的架构、做到了够多的遗忘,就能完全进入音乐当中,其实不只是音乐家需要遗忘,我想我们都需要遗忘,当在某个需要投入的时候的确都要抛开些什么,抛开的时候或许就是得到的开始。

第三章:语言的形成与教学

这一堂课虽说是语言的形成与教学,但课程的内容其实和表演艺术有很多的相似性,Mrs. Oberli老师一再地强调观察力以及训练我们的感知力与表达能力,说话、演说是了解自己的不同方式之一,老师就像是说故事的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很重要 (例如:body language)。「走路」几乎是每堂课都会进行的活动,仔细看看自己的走路方式,我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好好感受自己是怎么走路的,看完自己再看看别人,从走路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正在述说的故事,不同气质的人走路方式不同,风向的人用脚尖走路,步伐轻快;土向的人用脚的内侧走路,低头叹气;火向的人步伐重,好像要找人打架;水向的人 走起路来悠闲、缓慢,除了观察之外,老师还要我们模仿他人走路,从模仿的过程中去同理他人的状态。走路可以读到很多讯息,握手、打招呼也可以读到他人的故事。感知力的练习包含指尖、背、手掌这三个部分,例如两个人一组,手掌相碰,其中一人主带,另一个人被带,之后还有用一只手掌(或一只手指头)贴在另一个人的背后带领、被带领的人闭上眼睛等等进阶,从手掌的倾斜角度调整位置或方向、前进或后退,原来我们不只有一对眼睛而已,身体还有很多其他部位可以用来 「看」,每个细胞都是眼睛。我们还进行了发音的练习,「L」、「R」、「S」等等,发音的练习结合动作,用操作表现声音,甚至是带入情绪,即使老师用的是 德国的字词,但那些字词顿时变得容易理解,更正确的说,是可以感受到字的意涵,有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的概念。肢体语言和表情都是传情达意的方 式,Mrs. Oberli老师要我们用各种方式把人叫到面前,最后的挑战是只能用双眼表达,这是很有意思的练习,对表达的人和接收讯息、解读讯息的人来说都很有挑战 性。我们也很常围圈进行活动,例如传电、诗和拍手走路结合的韵律体验等等,短剧的呈现也是课程活动之一。观察、感知、表达能力的练习与体验贯串课程,语言 的美、同理心的培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有效沟通,是蕴含其中的深远意涵。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