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华德福教育师资培训心得(第四篇)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独特性,那就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而这独特性并非遗传而来的。

作者:蔡明萦老师(台湾) 配图:pinterest
第四篇:成长与回馈

三个星期很快的过去了,除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之外,我感觉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平稳,在泥塑课我体会到越混乱的状态越要提醒自己去看事物的本质,放下既有的框框或是成见;在音乐课中,我知道放下才是得到的开始…一点一滴感觉自己的变化。最后一天的呈现看到四周来的收获,也体会到前方还有很长的一段耕耘路…

第一章:绘画

绘画,是学生做的第一件事。这一堂课是画水彩,在感觉颜色之前,需要遗忘一切形式,老师举了中华民国的国旗为例,来讨论色彩意义与感觉之间的关系,蓝色的感觉?红色的感觉?白色的感觉?这三种颜色又象征了什么?

颜色在光下才能呈现出来,透过明暗(白与黑)的转化而有多种颜色产生,老师做了烛光、黑纸、肥皂水的实验来说明:

(一)蜡烛摆放在清澈的水杯之后,一点一点将肥皂水加入,我们看到蜡烛透过肥皂水的颜色转换是黄→橙→红

(二) 在清澈的水杯杯壁上(半个杯子的杯壁范围),一点一点将肥皂水加入,我们看到颜色的转换是紫→蓝光有灵性,不只是物质性,会奋斗、会承受,和黑暗奋斗而得到色彩。第一次看到这种关于颜色的实验,大家都很好奇,老师也很有耐心地解释说明,「对颜色的本身感兴趣」是老师提醒我们的,而我想颜色本身就有引起我们兴趣的本事,而且对它的兴趣会随着对它的了解而增加。

我们还探讨了互补色、教室颜色的问题,九岁以前的孩子对互补色的感受性强,而九岁之后,对外界颜色的感受较大;安静的孩子适合穿着蓝色、紫色,活泼的孩子适合穿着红色或黄色,因为藉此可以达到外在与内在的和谐。在德国,其实不同的地区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在学校里我们看到较小年纪孩子的教室颜色是红色、黄色,大一点的孩子的教室是蓝色、紫色,而决定教室的颜色甚至还需考虑到教师的权威,光是教室的颜色就包含许多学问在其中,背后的原因或是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了解。

第二章:华德福教育哲学:人

在课程一开始,Keller老师就以几个小活动来考验大家的观察力,其中一个是画出你的表(不能看着画),突然要我画出自己的表,一时之间我反应不过来,感觉到虽然是我常常看的东西,要是没有刻意提醒,真不知道我何时才会仔细端详它。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穿的衣服样式、质料、颜色、鞋子的样式、有无戴饰品、眼镜等等,都需要去仔细观察,并且不带任何的偏见,只要仔细看、专心看、正确地看,然后叙述。

观察分为四个层次:

(一)Physical body:孩子的身体状况、背后的原因。「握手」是其中一个方式

(二)Life body(时间):不要只着重某一点,也不要不断地学习,试着去停一停、去遗忘。例如以前理解不清的道理,在之后的某个时间点竟能恍然大悟

(三)Soul body:例如可以读出眼睛所透露的情绪

(四)Spiritual body: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独特性,那就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而这独特性并非遗传而来的。

对于第四个层次,我思考了很久都没有答案,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那就是我的故事,的确,因为不会有人这一路走来的历程都跟我一模一样,我的过去、我怎么来到这里、我的任务是什么…这些就是属于我的独特性!我开始回顾我的生命经历,同时也听到了老师的鼓励与同学的分享,当下的我不是不想分享,而是不能,因为我哽咽得无法说话,不是悲伤难过,也不是开心,我哽咽、我流下眼泪,可是却不带着任何一点情绪,但我知道此时此刻我与自己好靠近,我在经历什么样的历程呢?这样的感觉很熟悉也很陌生,熟悉的是自己,陌生的是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当老师,对我来说是一种憧憬,还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暑假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弟弟当学生,我当老师上课、出作业、制作联络簿,在国中时则想过当医生或是护士,等到高中时上台报告之后,在同学的热烈回响与老师的支持下,我在层层的摸索中重拾当老师的信心与渴望,我很笃定的选择了。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2 Comments

  1. 1
  2.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