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华德福教育师资培训心得(第一篇)

第四章:实做与练习

这一堂课是陶艺课,Pütz老师询问大家有没有看过相关作品的经验,或是听闻过哪位艺术家,我分享了台湾的朱铭的作品,也有其他同学分享几个国内与国外的例子,接下来老师抛出问题:「什么是艺术?」大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好像怎么说都是答案,又好像怎么说都不是答案,这就像脑力激荡一般,大家绞尽脑汁的思考,老师对于我们所提出的看法一一提出疑问,不断地抽丝剥茧,其实老师也不是反驳我们的意见,只是我们提出的意见站不住脚,禁不起他的追问。他开始引导大家思考:「早期的佛罗伦萨对艺术没有争议,然而今日大家对艺术这课题充满许多争议,为什么会这样?」艺术是上天的使命?社会化的结果?替代品?艺术是传达 idea,feeling,willing的媒介?老师很仔细的布局、一步一步引导,当我开始认同上述猜测的时候,他在这些推论上画了个大叉叉,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画大叉叉,全部都不对!

我对老师的举动感到相当惊讶,在我受教育十几年以来都没有老师这么做,他铺陈了许久,却是推翻所有?! (之后想想,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解构旧观念,然后建立起新的概念)这周课程结束时留给了我好多大问号,我开始静下心好好思考「何谓艺术」这个问题,我可以抓出两个线索,一个是「什么都是艺术的话,就什么都不是艺术、艺术并不存在。」另一个是「艺术是作品中的真实,有清楚的立场」。课后大家也开始进行讨论与分享。

大家的讨论结果推断出几个可能性:

(一)艺术是有原则的(但原则为何?由谁订定?专家?)

(二)艺术品需要有idea(古物《古时候使用的器具,没有idea在里头》v.s.艺术品《艺术品有idea》)

(三)艺术品可以经过时间的考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吶喊」这幅作品

(四) 艺术品存有个人感情在其中大家还进一步思考何谓「专家」,要成为专家必须是天赋异禀或是可以后天培养?又有人说人人都有天赋,只是接受的刺激不同…讨论的情况热烈,我不是第一天接触艺术领域的东西,但却是第一次这样讨论艺术的问题,不断地激荡、思考、讨论,感觉现在的我正准备重新认识它。

我们进行了几个泥塑的活动,捏圆球、传圆球(感受不同温度)、捏大圆球(用全身力量去感受「质」),「艺术是什么?」Pütz老师拿了其中一件作品,然后举了两个准则(Mass & Shaper)来分析,当他问What is the mass?他要的回答是像马蹄、像厚重的雪、像大象的鼻子…不只要外形相像,「质」也要比喻得精确;Shaper表示作品本身有强度与否?有感知与否?或是只有强度没有感知?两者都有或两者都没有?除了Mass & Shaper之外,还有其他的准则,而有些不同的准则之间有重迭的部分,反复推敲下来,我感受到作品要有整体性与均衡性。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