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从施泰纳的生平看《自由的哲学》

编者注:虽然本文较长,但考虑到阅读的连贯性,我们将上下合并为一篇,该文是为推介台版《自由的哲学》一书而撰写的,对于想要阅读或者初读者,非常有帮助。

本文由“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授权刊发,严禁转载

撰文者:陈脩平
原载链接: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

《自由的哲学》第一版写成于一八九四年,施泰纳当时三十二岁,刚好走到人生的中点(六十四岁辞世)。在结束维也纳理工大学的学习、完成博士论文,以及游历威玛、柏林之后,他接下歌德席勒档案馆的工作,担任歌德全集编辑,在这段时间里(一八九O~一八九六年),他也爬梳、整理自己一直以来的关怀与思考,以《自由的哲学》一书来回答:如何在认知的过程中理解人?人类是否是自由的?道德行动的来源?等重要问题。此时的施泰纳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从志于学走到立于德的生命阶段,以清晰、科学(可验证)的论理方式为现代人指出一条走向自由、主宰自我生命的可能路径。

施泰纳年幼时期即有过特殊的神秘经验,在求学阶段,除了致力于吸收古典与当代的学问之外,内在发展方面的努力也不停辍(虽然他在自传里很少着墨自己的内修方式与境界)。《自由的哲学》第一版推出时,距离他加入神智学的活动还有六年,要到十九年后才有人智学会的成立。然而,这本书却是施泰纳本人标举为其生平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他甚至说自己的所有著作或演讲记录都付之一炬也无妨,只要留下《自由的哲学》在人间就够了。这是为什么呢?

结束歌德席勒档案馆的工作之后,施泰纳移居柏林,在这个国际都会接触到各式活泼的新思潮与文化艺术活动。他开始在左派的柏林劳工学校授课,成为受劳工阶级喜爱的教师之一,并且也在世纪之交(一九OO年)开始受邀在神智学会演讲。一九O四年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神智学》(中译本由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与《认识更高层的世界》(中译本由光佑出版,另一译本《超越生死门》,琉璃光出版)。

在《神智学》德文第三版(一九一一~一九一二年之间)前言里,施泰纳提到《神智学》与《自由的哲学》二书是以“不同的方式追寻相同的目标,为了了解其中一本书,另一本完全不必要,即便对某些人确实有益”。

施泰纳提到,《神智学》与《自由的哲学》提供灵性科学里的基础真相(起点),而他自己的另一本著作《奥秘科学大纲》(Occult Science,德文版一九一O年推出)是在描绘高层世界或高阶智慧(终点)。他说:

一开始就会问起世界的起始与终点、存在的目的与神的本质等问题,确实是人的天性…但想对生命意义有真实认识的人知道,在一本处理灵的认识之开端的著作中,不应当说属于高阶智慧的事。

如此,所谓的人智学四大书(《自由的哲学》、《神智学》、《认识更高层的世界》、《奥秘科学大纲》)在施泰纳生平(历史年代)里的位置及其内容涵义上的相对关系,便可得到一个概观。

《自由的哲学》在第一版推出后的近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再版,现今受人阅读的版本几乎都是一九一八年的第二版。此时,施泰纳已经历了神智学会、提出社会与人类组成的三元性、成立了人智学会,并且兴建了第一座歌德馆,隔年就会出现第一所华德福学校。

《自由的哲学》再版前言里,施泰纳提到:

如果有人对此感到惊讶,即人在这本书中还无法找到任何关于灵性经验世界之领域的提示──关于此领域在我后来的论著中有所论述──那么希望他会考虑到,我当时(笔者注:一八九四年)并不想做出关于灵性研究成果的描述,而只是想要建造一个得以支援这些成果的基座……在我看来,本书一方面采取了一个与我本人撰写的灵性科学著作完全分离的立场;而另一方面又最紧密地与它们联系在一起。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在二十五年之后将本书的内容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再版。我只做了几个分段的补充说明……

期待找到灵性世界的存在样态如何华美丰盛之描述,或是灵性修练的速成法门,或是华德福教育、人智医学、生机互动农业的实务操作原则的人,读《自由的哲学》恐怕要失望。但对于“不仅仅想要相信,也想要知道”的人来说,《自由的哲学》提供“不服从任何外在的规范,而是源自于人格的内在生命”之知识(以上引文取自本书〈附录二〉)。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出现在一九一九年,创校之初的系列演讲集结成《人的普遍智识》(中译本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另一译本《人学》,洪叶文化出版)、《实用教学指引》(中译本由洪叶文化出版)、《与教师的讨论》(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施泰纳谈医学的课程在一九二O年、农业课程在一九二四年,可以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自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创立到一九二五年逝世之间共七年),他致力于人智学的“实务推展”,这些“实务”也都各自开枝散叶,绽放如华德福教育、人智医学、生机互动(BD)农业、三元社会的实践等花朵,为举世皆受物质主义所浊的人心增添一股馨香。而这些“事业”的源头都要追溯到人智学的世界观,那是看待宇宙、人类、及其交互关系的智慧。而人智学的经典,在施泰纳看来,若一定得取舍,《自由的哲学》是他的唯一推荐。心系华德福教育、人智医学、BD农法、三元社会的人们,需要认识施泰纳一生思考与经历上的转折,怎可不读此书呢?

至于为何本书是施泰纳唯一推荐、代表其毕生精神探究的总成呢?在笔者学习人智学的有限经历与体会之下,实难提出深刻、全面的见解,然而为了推介华语世界第一本《自由的哲学》译本,这似乎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只好野人献曝、抛砖引玉,分享一些个人想法,期待人智学圈的先进们与后来者继续从各个面向研读此书,共同成就大众的更深认识。以下简述个人的浅薄想法:

《自由的哲学》提出以“思考”为认识世界(包含尘世和宇宙、物质与灵性世界)的道路[1]。人类的演进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上古时代,智慧灵性直接注入人类心灵,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进入历史记载的时期,人心启蒙而欲亲证宇宙智慧,于是开启了宗教、艺术、科学的源头,世界也渐次倾向由物质性主导。来到现代,科技文明攀上顶点,人心的空虚、混乱也落入最深的渊谷,物质科学看似无所不能的年代,各式精神追求、灵性修持的流派也倾巢而出,可以说,人类渴望着回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或是回到宗教、艺术、科学起始的原点,《自由的哲学》所提出的“思考”便是一条可能的路径。不是循原路回头或遵古法泡制,而是提供一个适合现代人——已浸染于物质文明生活方式的人——的方法。笔者猜想,施泰纳仅留下此书,是乐观地期待,透过这种“思考”(至于这种“思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就有待读者细细咀嚼全书),即使所有其他关于人智学的哲思与实务的书写和演讲记录都毁于一旦,研读《自由的哲学》之人或人们还是有机会找到类似人智学的世界观和实践方式吧![2

这段话可佐证笔者的猜想——为何仅留下《自由的哲学》就可以保存人智学在世间的星星之火。另外,这段话也与本文所引述《神智学》三版前言,关于《神智学》与《自由的哲学》是以两种不同取径朝向同一目标,贯彻修习其一即可的说法相互呼应。

而人智学的世界观和实践方式其实不是施泰纳发明或独创,许多想法在古老的文明里可以找到,施泰纳只是透过个人的探究和经历,向世人提供他的见证。这样的世界观就是灵性科学的观点——人类和宇宙(或说世界)都是有灵的,都经历像生命体一般的发展(或说演化)历程;人智学的实践也就是以心怀灵性科学世界观的方式去生活,无论是经商(合作经济)、从农(BD农法)、育人(华德福教育)、医疗(人智医学)、创作(人智学艺术),只要切实地心怀此想,便能找到一条相应的务实之道。

施泰纳经历三十年的探究才终于找到敍说灵性科学世界观的方式,以其生命史来看,大约是一八八八~一九一八年、二十六~五十六岁之间的三十年苦心孤诣;一九一七年,他首度在《关于心之谜》这本书谈论人类与社会的三元性,隔年《自由的哲学》再版问世。笔者猜想,施泰纳作为一个能亲证灵性世界的人,苦于无法以物质世界的言语谈论他的灵性体验,经过三十年的摸索才能以清晰、科学(可验证)的论理方式向现代人诉说。伴随其生命的成熟和更深的确证。第二版《自由的哲学》相较于第一版,虽然内容基本上不变,只是原文之后增补新版说明的段落,但正文中的某些文句里也添加了“灵性”二字,直截了当地呈现了他认为真实不虚的事。

不过,读者不必太在意版本比对的问题,因为要紥实地读完此书,细细体会,已经是大工程一椿!最后,笔者自忖不才,以“过来人”的角度,大胆地提供七项研读时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有心的读者找到进入本书的意志力

1. 在阅读时留意自己的念头、思路、感受的“冥想式阅读”法

阅读是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阅读不同的文本,我们的认知方式、感受与专注的焦点都有可能不同。读小说时,我们的心思跟着故事的线索而游移,感受著文字描绘出来的人物性格或场景氛围,更有经验的读者或许会有意识地留意人物、场景、剧情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作者为何如此安排。读诗时用的想像力比较多,精炼的文字可以传达广大的意象,靠的是想像,而音韵声响、抑扬顿挫的趣味也取悦着读者的感官。为应考而读教科书时,要快速抓住重点,诉求的不是感觉,而是判断,像庖丁解牛般,迅速分离出精华成份或是掌握整体架构。

《自由的哲学》这本书,笔者以“冥想”来描摩阅读的历程。初读时,或许有如走进一片迷雾森林之感,思想、观点彼此冲撞、激荡,理清了一个,一转身,看了另一个,之前理解的好像又迷茫了,这都是正常或必经的历程。或许,唯有这样困惑苦思的历程(特别是前半部〈自由的科学〉),才能享受后半部〈自由的现实性〉那甘醇甜美、安身立命的笃定。“冥想”是在专注中放松、在开放中凝神。阅读《自由的哲学》时,以类似这样的原则进行,困而思之,思而不解时,可以暂时放下或继续向前,同样的问题或许在别的段落会以不同的面貌得到解答;而读到酣畅、行云流水之时,则要留意是否太大而化之、不求甚解。

施泰纳说“哲学是概念的艺术”(本书附录二),面对《自由的哲学》这样充满生命的概念化艺术,我们只能以纯净的“冥想”来接近。

2. 不放弃的态度

孔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施泰纳在本书第七章〈认识有界限吗?〉提到“今天没有发现的东西,可能在明天会发现。由此造成的局限只是暂时的,它们可以通过感知和思想的进步得以克服”。关于困惑和迷思,施泰纳也说“并不是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因为是“我自己”的问题,答案也一定在“我自己”之中找得到。只要抱持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以不放弃的态度读下去,最终总能找到各自需要的答案。这也是笔者感觉本书最温暖的段落。

3. 不要被语言或词汇运用捆绑

施泰纳在本书第二章里提到“我并不倾向于像心理学和哲学中所流行的那样,以精确的方式使用诸如『吾』、『灵』、『世界』、『自然』等词语。……我所关心的并不是迄今为止科学对意识所作的诠释,而是意识如何在每一刻表达自身。”可以说,为了理解本书,读者并不需要准备一本哲学辞典在手边,虽然本书引据众多的哲学思想流派,但重要的观念,如果是真实的、作用在生命里的问题,施泰纳认为以一般日常生活用语也一样可以传达。真的遇到好奇或难解的字词,可以查找一下补充资料,但完全不依頼额外资讯的辅助,还是可以进入《自由的哲学》,只要带着冥想和不放弃的态度![3

4. 《自由的哲学》与人智学灵性科学的关系

前三项建议比较是心理层面的预备,破除一般人对于哲学类书籍的固定成见;第4到第6点的建议则比较像是“阅读测验”或“读后心得”的题目,就是阅读时可以带在心里的问题,试着去找出答案的问题。当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关于《自由的哲学》为何是人智学经典,笔者已分享浅见。至于对人智学灵性科学已有认识的学习者,可以留心的题目是《自由的哲学》与人智学灵性科学的关系:哪些思考理路之间是一脉承接的,哪些是灵性科学的细部开展补充了《自由的哲学》的。

5. 为何是“自由”这个主题

这是笔者本身感到兴味十足的问题。当代世界的问题何其多,公平、正义、道德、人与自然的关系、社群生活的秩序、宇宙的起源、进化与终点……,施泰纳为何选择“自由”入手?[4

6. 如何把本书当作实务、操练用途,如何在生活里应用

本书看似是论理性、哲学思辩很强的读物,似乎没有提供修行操练的方法,但人智学并不是空有理论,她之作为科学强调的是一切皆可验证、皆可在生活中运用,作为人智学的经典之王,《自由的哲学》给出一条怎样的实践理路?依此修行会开展出怎样的生命情怀?[5)

7. 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共读此书

第七项是属于形式上的建议。阅读与思考是个人性的工作,但寻求理解的过程中,聆听他人的思路与观念,有助于澄清、透彻自己的意会。其中,语言的运用左右我们对思想的接收,阅读时如此,讨论时亦然。但是,透过彼此的交流,往复确认,透过练习表达自己的领会,让心中模糊的意象清楚、立体起来,是十分有价值的过程。

人智学教育基金会的伙伴们有幸在预备出版的这段期间里,在唐光华老师的带领下,共读一九一六年的第一版英文译本,译者Hoernle夫妇是由施泰纳本人指定,这是唯一经过施泰纳本人检视的英译文字。

仅以本文纪念《自由的哲学》第一个华语译本的问世,这只是一个开始,许多书中所处理的问题有待读者亲自走进《自由的哲学》,细细体会。人智学教育基金会郑重推出本书,期待引起更多的讨论与交流,以出版的文化行动造就一个求真、护善、赏美的世界。

附注:

[1] 感谢唐光华老师指正,思考具有双重价值:一为认识世界与我,二为在世界里实践。笔者在正文里的表述令人感觉忽略了第二重的实践面向。对照《自由的哲学》一书,前半部〈自由的科学〉着重介绍人类的认知/思考方式,后半部〈自由的现实性〉延伸到实践的层面,施泰纳透过几个论题的剖析来示范“如何实践自由”。世界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可以把后半部的几个论题当作“范例”,《自由的哲学》在实践和运用上不受这些范例的限制;百年后的今天,人类世界面临诸多施泰纳的时代所不存在或尚不严重的问题,“自由”的思考与实践如何协助我们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是阅读本书之时,最有价值的提问。

[2] 施泰纳在《灵性科学入门》(中译本琉璃光出版)第十二讲〈内修〉里提到三种内修法门:东方瑜珈式、基督式、玫瑰十字派式。其中,在玫瑰十字派的段落里,他讲道:

照顾到对思考的训练,没有这项训练是无法完成内修的。因为思考中有一些东西是世间其他一切所没有的,……逻辑性在三个世界都一样。所以物质界你也可以学到高等世界有用的东西。……在物质界特别注意思考,用物质界有的方法训练。可以由研究神智学的真理和练习心力的功课来培养穿透性的思维。想要更深入训练的人可以研究《真理与科学》、《自由的哲学》,这些书的写法就是要让人使用书中方法训练后,可以在高等世界有信心的行走。研究这些书而完全无知于神智学的人也有可能找到高等世界之路。不过,我已说过,神智学的教法有同样的功用。

[3] 感谢唐光华老师提点,他认为阅读本书虽然不需要太多哲学背景,但对于十九世纪德国盛行的哲学与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涉猎与了解。若对时空环境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更多的认识,的确会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

[4] 感谢萧语谦老师从施泰纳的自传及时代氛围提供补充资料,请参见〈回应从施泰纳的生平看《自由的哲学》〉一文。

[5] 唐光华老师认为应该点明《自由的哲学》后面几章有提到工夫论,即如何依据伦理个人主义(moral individualism)的原则待人处世,成为有德者。不习惯阅读哲学作品的读者,或许会受到诱惑,想要直接阅读本书后半部学习实践与应用的方法。然而,笔者建议还是要依章节编排次第阅读。《自由的哲学》不同于演讲记录,而是施泰纳的著作,在章节的编排、思考的开展与转折等,想必作者花费不少心思,且是有意识的安排,第一次阅读时,建议按篇章次第进行。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