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農場——一個新社區的契機

由於農場本身多樣化的本質,在農場內,我們可以加工農產品,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所以,我們就能以農場為中心,建立一個新社區。經由創造工作機會,形成土地上人口的再聚集,不僅使人類與土地產生新的聯結,同時也恢復尊嚴感和目的感。

本文由「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授權刊發,嚴禁轉載

撰文者:Hans van Florenstein Mulder
翻譯者:李心儀
原載鏈接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在魯道夫.施泰納的農業講座中,將農場比喻為一特有的實體,一個自給自足的「個體」。雖然他認為這是個不易達成的理想,但卻是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

作為一完整的實體,農場必須在作物栽培、畜牧、森林管理、果園與蔬菜生產間,維持其多樣性與平衡。例如,在一獨立的農場有機體內,耕作面積的大小,是由農場內部資源足以施肥的土地面積來決定,比如說以動物廄肥與堆肥來維持土壤的肥力。相對地,我們只能飼養農場資源所能負荷的適量動物。所以,在管理農場時,每一位農夫必須做倫理與道德上的判斷,以決定農場的開發面積,而政府則須決定整體農地的大小。

每一塊土地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我們敞開心懷去接納這個想法,我們會試著去發現並探索土地的天賦、氣候與天氣的特性,試著使土地豐收。此時,農場不只是個有機體,而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個體,這個過程就像是「教育」ㄧ般,如同我們幫助一個年輕人,去發展存在於他自身內在的天賦。

由於農場本身多樣化的本質,在農場內,我們可以加工農產品,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所以,我們就能以農場為中心,建立一個新社區。經由創造工作機會,形成土地上人口的再聚集,不僅使人類與土地產生新的聯結,同時也恢復尊嚴感和目的感。

在這個新的農場社區中,人們將永不停止的發展土地的特質,並且持續發展社區成員的天賦,發展每一位成員的精神生活,讓人類社區的真實功能得以實踐,過去工業革命前的舊式農場(舊村莊),雖然已具備上述新農場的部分功能,但藉由探索舊農場的內涵,我們知道未來新式的農場社區(新村莊)將不同於舊的。接下來,我將陳述以下的景象。

當我們還小時,我們覺得自己與外在環境是ㄧ體的,很少將自己與外界區別開來,在那個時候,對於理性思考,我們仍然是懵懵懂懂;我們以整體印象經驗事物,獲取看法。然而,當我們日漸成長,藉由在心靈中將自己與環境分離,我們慢慢的甦醒,特別是在九到十歲左右開始,我們朝著所謂「旁觀者」的成人生活意識發展著。在這個過程中,在孩提時代較具精神性如夢般經驗遺失的同時,我們獲得清楚的思想、獨立性與自我意識。

經由覺醒的感官,意識開始發展,將原本整體的世界,切割成許多小單位;此時,正在發展的分析與知性思考具有破壞傾向,因為這種思考方式,使我們不再看到世上各種現象的整體性。我們認識的世界,已經由精神、心靈、物質的整體層面,降為機械論的物質世界。也就因為只從單一面向觀看世界,才造成現今發生在我們周遭的許多問題。只要觀察我們遭遇的各種不同危機:個人、家庭、經濟與環境的等等危機,就可了解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思考方式,用來彌補慣用的簡化論、分析和唯物的思考習慣。

作為農夫,當我們漫步在土地時,總是直接注視著地面,看著環境中的物質部分。我們幾乎不曾抬頭看看星空,以至於當我們看到繁星點點的天空時,竟然感到疑惑,星空對我們而言,已成為未知的世界。

舊式的農村具有強勢的階級結構。地主不只擁有土地,還強力控制工人,佃農們幾乎不算是自由的人。然而這個鄉下農夫在知識的領域裡是自由的,透過冥想的生活形態與對靈性的直覺感受,此直覺源於年輕時的洞察力(再現的洞察力),他知道該做些什麼。當人們活在靈性世界如夢般的經驗里時,人們以整體印象的方式思考,就像十歲以前的孩童看待世界的方式。

然而,隨著「旁觀者」科學意識的發展,人類漸漸失去與生具來的本能,並且發展出知性、分析性的簡化思考,於是,靈性(soul-spiritual)的本質逐漸消失。在工業革命之後,這種現象達到頂點。在農業的綠色革命之後,由於大量使用可溶性肥料與農機,亦導致今日環境方面的危機。

傳統的土地所有權觀念仍然盛行,但為了善盡土地管理人的職責,我們必須建立新形態的土地所有權。土地必須脫離日常生活經濟的範疇,不該視土地為商品和投機的工具。

舊式農村與新式的農村社區間,目前最大的差異為何?今日強盛的精神力量致力於個體的解放,個體想在社會生活中表現自己。我們看到個體摒棄權威、服從與所有舊式的社會形態。單一的個體想要以個人自由的生命為基礎,將自己與他人結合,共同完成使地球和自己復元的理想。同時也想將自己覺醒中的靈性(soul-spiritual)與外在世界的靈性再行連結。

在感官的世界與體認到外在世界的靈性之間,有一道門檻。現代人若想要以健康的方式將兩個世界再行連接,則必須有意識的去跨越門檻,所以我們必須發展新的內在能力,發展一種新的思考模式,以了解「生命」世界的法則。

在農業課程的第三講,魯道夫.施泰納為我們指出一個新方向:

自然界中複雜糾結的生命是非常纖細和脆弱的,我們無法檢測到它,它也讓我們粗糙的知識概念感到困惑……。我是指我們必須運用自身的靈性,共同感受生命周遭的一切。對於耕地的農夫來說,冥想並不是一件壞事。

人類的精神,不僅依靠發現正確的答案,同時也要問正確的問題。問正確問題這類型的思考,乃在於尋找世間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然而要發現其間的關連,需要高層次的內在思考活動,一種靈活的、具有靈魂的、精神性的思考。我們看到像岩石、樹木、動物、人類、雲朵與星辰等物體,並且將其視為真實。但是只有在我們學會將感官現象看作潛藏在觀察之後的生命體的表象,真實才會出現。

舉一塊種植大麥的田地為例,為了除去麥田中發芽的雜草,我們努力尋找方法,這是在大麥與雜草之中兩者擇一的問題。然而,尋問「大麥與雜草之間的關係為何?」並不是我們慣用的思考方式。當我們將思考擴及到此一層面,就可獲得較高層次的洞察力,達到「本質」或「生命本體」的層次,使我們共同創造地球與人類之間的共同演化。

詳細探討冥想的方法並不是本文的意圖,冥想是以觀察到的巨細靡遺的現象,作為意識的唯一內涵,儘力避免或排除悄然潛入的其它思想、理論、假說或判斷。

然而,真正的冥想生活需要四個重要的要求,說明如下:

  • 首先,在追求真理時我們必須分辨虛假或真實,必要或非必要,實體或相似者,永恆或短暫。
  • 然後我們必須發展一個內在的感官,去感受任何真理或真實資訊的道德價值。
  • 其次,將魯道夫.施泰納描述的六個協助或基本練習的成果,整合成我們自身的特質。
  • 最後,發展對自由毫不妥協的愛,不僅是對自己,同時也一樣的對待他人。

在我們探尋真理時,當第一種特質成為清楚的需求,其餘三個特質就是讓自身人格進步與完美的挑戰。我們每向真理接近一步,就必須在道德發展上前進三步。

以下簡述六個基本的練習

控制思考:

每天短時間的練習專註思考,將思緒集中在一簡單的物體上,例如指甲、螺絲釘或鉛筆,持續五分鐘。此練習可發展心靈的確定性。

控制行動:

每天在特定的時間裡,有意識的執行一個簡單的動作,如轉動戒指。此練習讓我們明了,養成一個新習慣或改掉舊習慣是多麼的困難。

控制感情或保持平靜:

我們可以擁有感情,但不可讓感情操縱自己。此練習可以產生一種安靜的、放鬆的內在力量。

積極或寬容:

我們必須對自己內在和周遭大量的消極悲觀、成見和偏狹有所醒覺。透過加強自我的寬容性,我們可以更開放的接受豐富的世界。

開放:

以不帶成見、開放的心胸來迎接任一新的情境,於是我們可以敞開心懷迎向並沉浸於世界上複雜難解的生命力量。

和諧:

在上述五種練習之間,達成個人內在的平衡,致使內心充滿寧靜,同時和平地與世界共處。

個人內在的發展,是社區內每一獨立平等的個體,可以成功的與幸福的共同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社區的幸福安寧,只有在我們善盡以下的任務才能達成:我們為他人付出越多,則持有越多;我們給予他人愈多,則擁有愈多。只有具備清楚的想法或清晰的願景時,才能開創我們的理想。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舊式的村莊系統中,社區的力量是由外部施加。在這個時代,社區的力量則由內部產生,從個別獨立的人格中出現。所以,社區可以促進每位個別成員的潛能發展。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