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重磅譯文】新的思考(下)

思考中的活動帶來思考中的鮮活這一內在結果,這種鮮活性代表了向前的一步。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思考中的鮮活是思考中的死寂枯朽的對立。後者來自於對過去所造之世界的思考,對感官的世界的思考,特別是對礦物屬性的世界的思考,但鮮活的思考則是進入以太世界的一種途徑。 

編者註:本篇為《Rudolf Steiner on His Book The Philosophy of Freedom》一書第三章內容(完整),該書主要是施泰納自己談論《自由的哲學》,作者做了彙編,以及少量評論。「『鮮活的思考』是《自由的哲學》中的核心思想,我覺得非常重要。」(Michael D’Aleo老師語)。本文是鄭岩老師應華德福高中培訓的督導老師之邀翻譯的全文長達8000多字,為閱讀方便,在刊發時,我們分為下兩篇,特此說明。

思考中的活動帶來思考中的鮮活這一內在結果,這種鮮活性代表了向前的一步。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思考中的鮮活是思考中的死寂枯朽的對立。後者來自於對過去所造之世界的思考,對感官的世界的思考,特別是對礦物屬性的世界的思考,但鮮活的思考則是進入以太世界的一種途徑。 

如果你按照自由的思考一書應有的方式去進行閱讀,這種思考中的鮮活最終會帶領你進入對它的體驗之中。想要以恰切的方式去閱讀它,你就必須要知道真正地存在於思想中是怎樣的一種感受體驗。《自由的哲學》完全出自真正的經驗,但它也完全是真正的思考的產物。也是因此,你在它的字裡行間的背後,總能感受到某種基本的情感貫穿其間。我於八十年代開始構想此書,在九十年代早期成書。我發現在那個時代中,在那些他們的工作本應讓他們對該書的主題有最起碼的關注的那些人中間,我沒有看到任何對該書能夠理解的跡象。原因就是,那些人——甚至是那些當代的所謂的思想家們——所做的也僅僅是在他們的思考中去反映物質的世界。然後他們就會說,思考可能可以傳達出事物某種超越感官經驗的屬性,但是思考之所以能夠具有這樣的特徵,是因為一把椅子或一張桌子可以精準地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就像它們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自身之外的世界中一樣。儘管思考具有某種超感官的屬性,但我們內在所進行的思考應該可以被我們體驗到,就像我們能夠經驗到存在於我們自身之外的椅子或桌子一樣。這就是Eduard von Hartmann 所構想的關於思考的任務。

然後他得到了一本自由的哲學。在這本書里,思考卻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被讀者所經驗到:思考使得那些真正參與其中,真正存在於思想中的讀者們,能夠獲得這樣一種經驗:即他能夠經驗到他存在於宇宙之中,儘管這種經驗在當時可能非常模糊。這種人在全然向內探索的思考活動中所能獲得的和宇宙的神秘建立了聯結的體驗,就是貫穿《自由的哲學》的一根紅線。這就是為什麼在書中會有這樣的表達在思考之中我們真正把握了宇宙秘密的一角

這樣表達可能過於簡單,但是它意味著,在真正的思考中,我們不斷體驗到可以碰觸到接近於世界的神秘。我們實際上是身處於這世界之中。人不再感覺自身是在神聖存在之外,而是真正置身於其中。在自身內在把握住思考就是在那裡把握住了神聖的宇宙。

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們很難理解和把握。因為如果人真正能夠把握它,如果人能夠調動自己進入到思考的經驗中去,他就不再存在於人之前存在的,寄居的世界之中;人就存在於以太的世界中。人就存在於這樣一個世界:身處其中,使人能夠認識到,地球上的物質空間中的存在是受整個的宇宙所統領支配的。人是身處宇宙以太世界的範圍中。當人能夠把握住《自由的哲學》一書意義上的思考,人就對這個宇宙的領域不再抱有懷疑。這樣,人就開始擁有了以太的體驗。獲得這樣的經驗會給人這樣一種感受,即人已經為自己的整個生命邁出了獨特的,富有決定性的一步。

我來描述一下這一步。人們在日常的意識狀態下會進行思考,就像在這間屋子裡我們所做的,我們會想到桌子,椅子和人。人可能也會對其它事物進行思考。但是所有這些都是外在於思考者的。我們說,我們身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我們則從我們自身存在的中心向外伸展出去,用我們的思考去擁抱外在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識地這樣做,努力去用他的思考去擁抱他周遭的事物。 

但是當一個人到達某一點,即他擁有了我之前所描述的經驗時,人就不再是向外在世界伸展出去,或是在他的自我的基點上集中力量。與之相反地,有些非常不同的事情發生。人有了某種感受——這是絕對正確的感受經驗——這種感受就是:人的思考,不是發生在任何某一個地方;人的思考,會向內投射出把握自身的力量。人就有了這樣一種體驗:他在向內感知自身內在的存在。在日常的思考狀態中,我們向外伸展出去。但當思考具有了向內體驗自身的品質時,人就會不斷地將感知的觸角伸向自己。這時,我們就變成了我們自身的客體。 

這是我們所能夠擁有的重要的經驗,它讓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通常狀態的思考是用來把握我們周遭的世界的,但是我們現在將思考用於把握我們自身。當這種強有力的把握自身發生時,就是我們開始衝破我們身體的邊界了。 

在《自由的思考》中進行的這種創造性的思考活動,是回應於時代的需求的,也是將人類的心魂帶往思考中的鮮活的道路。這樣一種創造性的思考活動在人類的精神發展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院哲學也具有同等的意義),以下的段落對這一點做出了清晰的闡釋: 

對這樣的思想進行思考的結果就是,我們能夠將心靈元素進行追索探究一直到這些元素抵達身體構成的細節之處。哲學不是這樣運作的,自然科學也不是這樣工作的。這樣的工作只能經由精神科學而進行。精神科學將那些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偉大的思想帶入到我們所身處的時代之中——例如經院哲學中所產生的那些思想——然後將這些偉大的思想應用在我們當代所形成的看待自然的方式里。當然,我們需要努力對康德的理論做出科學的釐清。 

這樣一種釐清,我在我的三本著作中做了不同的努力:在《真理和科學》(truth and science )一書中,這本書很多年前就已完成;在短篇著作《基於歌德概念的知識原理》(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on the Gothe』s World Conception)中,該書於八十年代付梓。最後則是《自由的哲學》(Philosophy of Freedom. 我會給各位做一簡短的概覽,簡述這三本書里的基本思想。這樣做時,暫且先不考慮一個簡略版的表達會讓我們想要真正表達出的事物變得更難以表達的事實。

這三本書都從這樣一個認識開始:我們無法在我們所能夠看見的周遭鋪陳開來的世界中直接發現真相。我們會看到,唯名論是怎樣以某種方式攫取了人的心魂,它是怎樣認同於康德錯誤的結論。我們也會看到在我的這幾本書里所要涉及的是康德從未能夠認知到的這樣一個事實:經由我們的感官的感知對世界所做出的真正透徹的,客觀的檢視會讓我們認識到,這些感官活動本身並不完整,而我們自身所能夠提供補充的部分,才讓其共同成為現實。

是什麼造成唯名論真正的困境?怎樣解釋康德主義的形成?困境就在於,我們接觸到現象的世界,但卻從我們心魂的內在生命中形成一個理念的世界,我們用這個理念的世界將現象的世界遮蓋了起來。人們抱有這樣的觀點:這個他們內在所持有的理念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了外在的現象世界。但是事實上是,理念的世界是內在的世界。這樣一種人的理念的世界中的內在內容和外在的環境有怎樣的關係呢?康德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他只能說:好吧,讓我們用理念的世界包裹起現象的世界,然後就這樣創造出現實吧。

但是,這是不符合事實的。真相是,當我們客觀地考量現象世界時,我們就會發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現象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不完整的。對這一事實,我在我的著作《真相和科學》(Truth and Science)以及《自由的哲學》這兩本書中努力給出嚴格的證明。我們所感知的內容總是以非完整的樣貌呈現出來。我們降生於世間,進入這個世界這一事實,就使得世界被我們一分為二。我們說,(施泰納博士在黑板上畫)這裡,是世界及其包含的內容,當我們進入這世界之中,我們就將這世界分成了感知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這兩個部分。感知從我們之外而來;理念從我們內在心魂而來。我們在世界上存在這一事實就把世界分成了感知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這兩個部分。

若有人將這種分裂視為是絕對的,因此說:那裡是世界,這裡是我就不可能一方面擁有其內在理念一方面可以進入外在現象的世界中。但是,事實是這樣:我看向現象的世界,所見之處都是非完整而有所缺失的。但是我自身是完整的存在,我曾從那個完整的世界分離出來,而那個世界也是感知發生的世界。現在我看向我的內在,在這裡我發現了那在現象的世界中缺失的部分。我擁有自我這一事實使得我將一個本來完整的世界一分為二,現在我必須用我自己的努力將這二者重新聯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我的這種努力重新建立了真正的現實。我出生於這個世界這一事實創造出一種幻像,即某種我們自身本為完整之存在被分裂成了兩個分離的部分:一個是感知的領域,一個是理念的領域。我生活,生長和發展著,我把現實的這兩個部分重新聯結在一起。而我是在尋找對事物的理解的過程中找到回歸現實的道路。我降生於這世界,這降生使得外在的感知世界和內在的理念世界產生分離,但不若此,我就無法獲得意識。但是如果我不能夠將這我降生其中的世界和我的理念的世界找到重新的聯結,我就無法找到通向理解世界的橋樑。

康德只在外在的,現象的世界之中尋找現實。但現實的第二個部分只能以內在內容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內在。康德對此則是全無概念的。我們對將內在的理念世界和外在現象世界之間的分割負有責任。唯名論者這時就得到了赦免,因為我們不再將感知的世界僅僅視為是時間,空間以及理念中的專有名詞。我們充滿洞見的途徑將會讓我們能夠重新還原出在我們出生時就進入其中的這個世界的樣貌,能夠將我們從感官的世界所剝離出來的那些歸還於世界本身。

如果純粹從哲學上來看,這就是人和精神世界的關係。《真相和科學》這本書傳達出這樣一個事實:真正的知識將感知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聯結起來,並將這聯結視為是真實發生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理念發展的過程。這個事實在該書的書名中就已經表達了出來,這一思想也在《自由的哲學》這本書中貫穿始末。如果一個人能對《自由的哲學》中所承載的這一基本思想完全敞開,那麼這樣一個人就克服了康德主義。他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辨認出在感知和理念世界建立聯結的活動中,某種宇宙發生過程在其中顯化。他也因此具有決定性地,行之有效地參與到我們所見證到的有關西方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發展到一種相當嚴重的程度。西方發展的過程中產生出唯名論,它在十三世紀的時候作為經院哲學的理念而產生影響,但它在最後有關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分離這個問題的分析上卻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關於個體性的問題則需要在倫理學的範疇內去解決。這解釋了我的《自由的哲學》為何會演變為關於現實的哲學。因為認知不是一個終極的行為,認知自身就是現實中的一個真實過程。認知是一種倫理和道德行為,這種倫理和道德行為是個體身上所發生的某種真實過程的最終產物,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道德想像給他提供了某種直覺。我在《自由的哲學》一書中所說的倫理的個體性就是由這一切所構成的,而這一切也構成了人內在所具有的基督性,基督動力的基礎。儘管在我的書中,我並沒有用這個語彙來描述它。當一個人能夠將日常的思考轉化為在《自由的哲學》一書中稱為純粹的思考時,他就建構起了獲得自由的基礎。這樣的思考將人提升至精神世界,然後在和精神世界的聯結中生成具有道德意義行為的精神動力。之所以能夠達至這一境界,是因為他將和人的物質身體捆綁在一起的愛的動機予以精神化。從精神世界而來的道德理念經由道德想像而落地,促發出和其精神源頭同等重要的道德行為,成為精神之愛的能量源泉。

這些,也許已經足夠表達出施泰納作為思想領域中的藝術家所傳達出的創造性行動。他使《自由的哲學》成為自我激發的獨立思考的首次記錄,在這種思考之中既沒有拉丁文,也沒有大腦運作其中,發揮影響。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