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叛逆、拒學的青少年

孩子叛逆,是要測試與標記「自己可以試探得到」的底線。孩子即使脾氣不好,他這方面的試探仍是被(師長)寬容的、也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那麼孩子的星芒上就比較有穩定下來的能力。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4年11月8日

會被形容為「叛逆、拒學」,其實就在貼標了。

九年級的孩子,星芒體已開始學習入住身質,彼此的結合也更為穩定。但十五歲的星芒(新)體仍在學習,所以叛逆、衝撞是必然的,這是一種可以被允許的「自我修正」與「自我阻逆」;這樣與外界「折衝樽俎」的過程也是為了幫助之後出來的自我體比較有方向和目標。因此孩子如果不叛逆,才真的要擔心。

孩子換齒之後,骨骼性形成力量的向外作用抵達了巔峰,會轉趨向內,開始內在性地發展性徵與生殖器官;這表示孩子不僅外在性地、也內在性地準備好邁向自體的獨立性了。

然而要真正獨立,子代就必須與親代有所不同,否則子代就只是親代的複製。

很多父母會提前經驗空巢期的失落(感),就是因為以前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陌生、暴躁了起來,彷佛換了一個人,讓父母覺得以前的栽培與心血付諸東流。但所有「有所企圖與目的」的愛和關心,都不是真正的愛和關心,那仍是功利導向的、仍在「交易」里,那是「以『愛』為名」的狡猾。

孩子叛逆,是要測試與標記「自己可以試探得到」的底線。孩子即使脾氣不好,他這方面的試探仍是被(師長)寬容的、也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那麼孩子的星芒上就比較有穩定下來的能力。

這段時期孩子意圖「探索」的特質,可以藉由激發、挑戰孩子體能的極限(比如:攀岩、登高山等可以變換生命角度的鍛煉活動)來幫忙導正--當身體極度疲憊,卻仍得用意志力超越體能上的限制、跨越體能與感覺上的「生與死」,這樣就能把「生命覺中的痛苦感」升華成新的自己,自己的層次也會更形豐富。這樣的孩子在待人處世方面也比較不會耽溺在「只有一個人」的角色里。

如果發展星芒體之前,以太體受到的保護不夠,孩子就比較會停留在「繼續發展著以太體」的狀態,以厚繭、硬殼保護自己--以前的傷有多重,保護層就有多厚。所以要允許這樣的孩子在繭殼裡養傷,耐心等待孩子願意打開的那一天,而不是由大人主觀性地破繭而「入」。

會拒學,就表示孩子看不起教給他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無法滋養到他--不要強迫他上學,而是協助他去發現課程中有哪些可以「吸引到他」的地方。只要肯上一堂課,即便是一堂課,也是願意觸碰學校的開始,就要鼓勵,不要責難。家長的期望不要太貪得無饜。
學校老師也要看到是不是自己太「照本宣科」了,以至於無法真正吸引到孩子。為什麼自己的教學會讓孩子產生離心力,而不是向心力?教師在課程上下的功夫(精準性與藝術性)也能提升孩子對成人能力的景慕。

拒學,除了看到孩子的排斥現象之外,也要看到孩子內在已發展出的道德觀和判斷力:孩子已經有「不願意」再與他認為「不對」、「不公」、「不義」(雖然這些「不對」、「不公」、「不義」可能在成人眼裡稀鬆平常、不以為忤)的事妥協的勇氣了。要為孩子這樣的勇於表達喝采!

「吾家有子/女初長成」是值得欣慰的,因為未來的地球也需要著未來的(成)人。拿出「身為父親/母親/教師」的力量,沉穩、堅定地陪伴、帶領孩子,而不是以你的無力感去面對;那樣的你,就會成為孩子路途上的燈塔--你是孩子的指引,也是孩子的仰望!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