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藝術化的教育是什麼?——內訓後的一些感悟

看到這些孩子走在我曾經走過的路,我就很想幫到他們,但也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焦慮著急。我想了很多「辦法」去幫助孩子提升藝術感,今年也特別增開了一些專科,希望能增加孩子藝術工作的時間,但效果甚微,有時候還感覺到孩子們對這些藝術活動的抗拒,他們似乎並不樂在其中。

作者:伍丹
撰文:2016年3月20日

三月學校的內訓,主題是「藝術化的教育」。

這個問題,困惑著我很長時間。在我自己的教育歷程中,「藝術」都是「邊角料」,等到接觸和學習華德福教育,才感覺心裡早就死去的一部分在慢慢活過來。但是過程是很辛苦的,那些沒有被自然而然滋養的部分往往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無論是在我個人的生活中,還是在教學中。而這種刻意而為之,首先就讓我感覺太用力,反倒缺失了藝術感,成為了某種頭腦導向的「目的」。

恰恰今年我中途接的第一個班級,孩子們大多從公立學校而來,偏重頭腦,藝術感卻被困住了。提筆畫畫,他們往往就開始勾勒,而三年級已經清醒的意識又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創作諸多批判,產生抗拒。我感到他們似乎不太能沉下心進入藝術的體驗,頭腦太快介入,擋在了他們和體驗之間。

看到這些孩子走在我曾經走過的路,我就很想幫到他們,但也會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焦慮著急。我想了很多「辦法」去幫助孩子提升藝術感,今年也特別增開了一些專科,希望能增加孩子藝術工作的時間,但效果甚微,有時候還感覺到孩子們對這些藝術活動的抗拒,他們似乎並不樂在其中。

所以這次內訓,我就很想請老師告訴我一個方法,來應對這種教學中藝術感缺失的問題,但老師卻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打開了我看待這個問題的視角。當我把孩子自由創作的簡筆畫作為「案例」帶給老師時,老師看著其中的一條船,饒有興緻地說,若是他,便會和這個孩子聊聊這艘船,因為他自己曾經也畫過船,還乘過自己爺爺的船呢!他一邊說一邊還很入戲地假裝從兜里掏出一張紙,要來現場畫給孩子看。而他所要呈現給孩子看的,其實是一種非線條勾勒的船,但卻沒有任何「指導」成分,就連要去調整孩子畫法的意圖都只是非常輕微地被他放在意識中,而不急於在一兩節課堂上去達成。誠然,簡筆畫會讓孩子的繪畫缺乏流動而被禁錮在一個個概念中,但即便如此,孩子在他的自由創作中,仍然就很真心地給老師呈現了他的一個故事(哪怕是亂塗亂畫,這本身也反映了孩子當下的一個經歷,是他的故事)。孩子有故事,老師也有故事。在故事和故事中,孩子和老師作為兩個人,相遇。有了這樣心魂的溝通和聯接,孩子才可能自然而然地向老師所呈現的藝術形式產生興趣,才會在他的自由中願意去了解和學習,否則,就只是老師單方面的「要求」,孩子又如何能感覺到在藝術中被釋放於「自由」呢?在老師的這些話語中,我感到滿滿都是對孩子的興趣和理解、是很開放包容的姿態。突然之間,我心中很是愧疚,孩子們之前若干次被我評價為「藝術感不夠」的創造中,有多少故事他們真心向我呈現,卻沒有被我看見?

似乎,對於孩子,甚至對於我自己藝術感不夠的苛責,都是因為我錯放了目標。「藝術」、「藝術感」本身就不應該作為一個目標而存在於教學中。那它們在我們努力踐行的教育中不斷被提及,又是為了什麼?

帶著這個問題,我反覆回味和老師談話後心中留存的溫熱的感覺,一次次去體會老師所展現的他和孩子的關係,和我平時在這點上的努力姿態(gesture),有何不同?

慢慢地,一些東西就從內心如此浮現:

開放而充滿興趣地去「看」孩子,

理解和愛就可能在「看到」中自然產生;

此時藝術之感由心而出,

在愛的溫熱中

緩緩從一顆心流淌出來,

觸到生活本身,

也觸到另一顆心,

去聯接、去滋潤……

我在心裡一次次品嘗這份還不太成型、不太清晰的領悟,覺得它本身還會在之後的嘗試中不斷生長。我很想看看,由此出發,會展開什麼新的可能,會和什麼樣的「美」,不期而遇。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