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請大家在每次「學習」展開之前,先有意識地檢視一下這幾類條件滿足了多少,然後再決定要不要開始「學習」。可能,當我們開始如此準備一個「學習」的時候,「學習」之於我們,才邁開了它生命中最初的一步。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撰文:2017年1月9日
首發:Child Leaf Studio(子葉工作室)公眾號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大學》
最近這半年我時常會去回味這幾句話,也越來越覺得學習這件事,是有條件的。不是說當我們下定決心學習,開始讀一本書,不斷地報名各種培訓課程,就意味著我們已經開始學習了。也有一種可能,看似種種忙碌和勤勉的背後,「學習」之於我們,從未開始過。
有必要澄清一下,這裡所謂的「學習」指的是什麼。顯然,在這裡我要談論的不是知識的積累,不是大腦中信息的處理和整合,也不是事務性應對技能的提升……這裡要談論的是一種嚴肅的「學習」,一種關切生命的探索。當然,嚴肅在這裡也不是說非要凝著眉、板著臉來學習,而是指對待「學習」的內在態度是肅穆的,恭敬的,但仍可以是放鬆的。
閱讀《自由的哲學》這類書籍必然是屬於這樣一種「學習」。我以這本書的學習為引子,嘗試從幾個角度來探看一下,哪些才是一個所謂真正的「學習」可以展開的前提條件。
第一類條件:外部環境,空間和時間。
【關鍵詞:收退、寧靜、孤獨、品質時間】
收退,是指我們能從迎面而來的雜多印象、複雜事務和快速反應的模式中,退出來一點點,讓自己進入一個相對隱退的空間。這也並不是說為了「學習」,我們就非要從事務和責任中逃避或遠離,只是創造條件,切換一下,讓自己進入一種相對寧靜、獨處、可呼吸的空間。外部空間和環境的轉換,對人內在的影響是顯見的。如果真的恭敬地對待「學習」,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選擇或創造適合「學習」的環境。
空間的因素,還包括環境中的光線、色調、噪音、溫度、甚至是氣味,這些都是需要被關注和調適的。
顯然,在地鐵上盯著手機屏幕閱讀這類文本是不合適的。更好的建議會是,先把文本收藏起來,並以適合自己閱讀習慣的格式列印好,然後,才開始閱讀。列印時,可在頁邊留出足夠的空白區域,這樣就可以在閱讀時,將自己與文本初遇的疑問、感受、心得、憶起的相關經歷等等,記錄下來。
初遇的剎那,是珍貴的。
剛才談了空間的準備,那麼,時間的準備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暫且將這種「學習」所需要的時間稱為「品質時間」。普通的時間,意味著我們用思考對一個整體的時間流作了人為的劃分。現代生活讓這樣的劃分變得愈加碎片,同時,讓一個時間節點對另一個節點的壓迫愈加強烈。而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卻被各種成功學所推崇。
細想一下卻會發現,這樣一種對於時間的概念只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它並非是時間的實然。
我在這裡所談論的「時間」不在這樣的範疇中。一個「學習」本身會要求我們給自己設定一個前後沒有預設壓力的「品質時間」。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可以完全沉浸,充分放鬆,可以很有安全感地將自己託付給時間,並將之忘卻,讓心魂內在的流淌成為一種可能。
這是一段為了忘卻的時間。
第二類條件:身體和生命力狀態。
【關鍵詞:健康、放鬆、精力、節奏】
身體和生命力狀態是啟動和駕馭思考的前提條件。
如果沒有足夠的意志和健康的生命力狀態支撐,思考會呈現亦或倦懶、亦或紛飛的狀態。人對自己的思維走向是缺乏駕馭力的。我們俗稱這種狀態為「掉線」。
思維能力強的人,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進行四、五個思維線程的快速切換、多重工作狀態,並且一根線也不會掉,而這種思維「肌肉」的練成,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身體和生命力狀態。這樣的人,當他展開思考時,承托這一精神活動的生命力狀態是鮮活和有勁道的。
所以,當我們在開始學習前,需要先check一下自己這部分的狀態。如果覺得累了,就先歇一歇。聽聽音樂,看看喜劇,洗個澡,散個步也比閱讀此類文本來得強。不要強迫自己學習。
但如果對於一個「學習」的渴求一直在心魂徘徊,而每當拿起文本時,身體又感到各種睏乏,那麼,最好還是先想辦法給自己放個小假,把自己當作一個小病人來看待,親近一下自然,或者讓藝術活動和睡眠來療愈一下自己。
當身體狀態調適愜意後,我們再來規劃學習的節奏。每個人需要根據自身特定的生活境遇和現實,來漸漸踏准學習的步伐。而這一節奏的校準也能反過來滋養和提升生命力狀態,讓兩者形成一種良性上升通道。
可以這麼說,「學習」的節奏需要被量身定做。
此外,健康的身體和生命力狀態也是第三類學習條件的關鍵承載。
第三類條件:內在環境,情緒和自我。
【關鍵詞:安放、陌生人、循環模式、評判懸置 】
當第一、第二類條件慢慢地調適到位後,我們開始走入自己的內在空間:情緒和自我。在「學習」展開之前,處於這一類條件中的很多面向值得我們留心覺察。比如:
– 我的情緒是否因為空間的轉換和生命狀態的復甦有了平靜轉化的趨勢?
– 那些曾在我內心空間中肆虐的塵暴是否開始沉降?
– 我有沒有一種將自己視作陌生人來看待的能力?
– 我是否能從情緒和自我的纏繞中抽離片刻,並具有對「關切生命的」和「日常事務應對」這兩類問題的主次分辨力?
– 我的自我是封閉的,還是相對開放的?
當自我被事務、慾望、動機和企圖心佔滿時,就會在「學習」還未開始前預設種種需求。如果這樣的話,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會陷入一種循環:由需求和心理預設而生成問題——被一個預設的、期待的答案和解釋滿足。在這樣一種模式的學習中,我們只是在不斷地「餵養」自我,一個時而焦慮,時而傲慢的自我。
因此,我有沒有能力從「我」跳出來,把自己視作一個陌生人來看待,來看一下這個陌生人從提出問題到尋求解答的模式是如何運作的。就這一點,我已在《關於如何閱讀<自由的哲學>一》中嘗試做了探究,這裡不再贅述。
另一種自我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的表現是:當我們對新事物尚處於一知半解時,往往會習慣性地基於過往經驗及已有知識體系對其進行正面或負面評判,並迅速為新事物貼上標籤,置入已知體系的小抽屜中。
觀察一下自己,是否我們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這兩種狀態下完成的?那麼,相對於以上所描述的狀態,什麼才是一個真正的「學習」所需要的態度呢?
不妨找個時間,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寧靜,放鬆自己的評判體系,再感受一下這樣的「學習」品質與過往有何不同。
第四類條件:「學習」的基本態度,心魂的姿態。
【關鍵詞:溫柔、初見、誠實、包裹、虔誠】
當談到第三類條件時,我們就已經涉及到「學習」的基本態度問題——說得更準確一點——這裡觸及的是心魂底色的拷問。從自我不斷的「飢餓——餵養」模式中跳脫出來,心魂進入一種如「初見」般接納新知的狀態,並每一次都能溫柔地去「遇見」,自我都能誠實地去對待遇見後的「發生」。
這一狀態的重點已不在「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認為他說的是對的,我認為他說的是錯的」。
這一狀態的內在姿態是:「我先不馬上下判斷,情緒也沒什麼攪動,沒有迎合,也談不上抗拒。嘗試先帶著關愛,讓這部分目前對我而言還是相對陌生的事物,在我心魂內溫熱片刻,包裹一段時間。」亦或是,「能否用我這顆波瀾不驚的心,去照見這迎面與我相遇的實然,並默默地停留一會。」
「學習」的重點已不光是內容和觀點,更多被關注到的是內在心魂的姿態:虔誠的、謙卑的。有種類似於牧師祈禱的氛圍。心魂正是在這樣一種基本的情感氛圍中找到了自己的中心,而這樣的中心才是讓一切轉動和轉化的源頭。
我們「學習」的是一種認知事物、認識人以及各種內在關係和實然的能力,而當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習得這種能力時,我們往往忽略了,練習這些能力的舞台——更確切地說——滋養我們生命生髮的土壤,是我們的心魂。
因此,心魂條件的準備和鋪墊對我們的「學習」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就讓我們先把這個問題安放在心魂中,溫熱、包裹一段時間。
絮絮叨叨寫了不少,這些也是最近一段時期我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體會和反思,願為彼此的共學提供一些參考。
那麼——
就請大家在每次「學習」展開之前,先有意識地檢視一下這幾類條件滿足了多少,然後再決定要不要開始「學習」。可能,當我們開始如此準備一個「學習」的時候,「學習」之於我們,才邁開了它生命中最初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