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我實踐十年的華德福教育 民間教育自救的一種積極嘗試

到國內外華德福學校的朋友們,在翻閱孩子們的主課本——孩子們自己動手做的教材時,常常驚訝於中間流淌的藝術感和創造力。美麗的圖樣與色彩,第一時間打動閱讀者。藝術,施泰納認同歌德的觀點,是理性世界與感觀世界的極好橋樑。換句話來說,可以是科學的,也可以是美的。課程的藝術化,一方面是通過藝術手段來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習藝術的內容。在華德福學校,有三門藝術課是必需的,濕水彩、形線畫、優律司美(Eurythmy),一個是色,一個是形,另一個是運動的形與音的結合。

華德福教育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體驗式。我們總說華德福教育「黃金律」之一就是體驗入手。我常說,「能讓孩子參與的努力讓孩子參與,能讓孩子看見的絕對盡量讓孩子看見,能直觀具體的努力直觀具體。」

如何讓孩子樂學願學?除了孩子發展的天性節律外,發揮孩子的想像力,也是華德福孩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華德福教育的黃金律之一。

小學階段,6到12歲之間,我們在課程中建議使用形象的語言,而不是抽象的術語。形象化的語言較能在孩子心中建立鮮活的圖景。舉個例子,我們請孩子們排隊,如果說「請大家排好」——什麼叫「排好」?如果說「請大家排得像門口那排樹一樣直,」孩子就很好理解,很好行動。

為什麼華德福學校對故事的運用非常重視?就是因為故事能帶來豐富的圖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導向個人體驗的力量。

下面談談華德福課程編排。

華德福課程有三個構成:水平課程、垂直課程、交互課程,也就是年級課程、學科課程、不同時間點和不同課程並與之相關聯內容。

水平課程,也是年級課程,比如:一般一年級課程實施的內容有語文、數學、形線畫、外語(華德福學校一般兩門),手工、烹飪、遊戲、自然散步、蜂蠟塑形等;五年級有語文、歷史、數學、地理……

而垂直課程,就是學科課程,歷史、地理、數學。舉個例子,華德福教育中的歷史教學,會從無意識的或前意識的發展時期,童話、寓言、傳說,到三年級對「我從何而來」「人類從何而來」的創世探索,到四年級的神話階段,到五年級的文明開始,歷史意識的真正萌芽,到六年級秦漢、羅馬,七年級晉唐、中世紀文藝復興,八年級宋到清、工業革命。一條線垂下來,從遙遠模糊的過去到眼前。而地理,會從身邊開始,四年級本地地理,五年級國家地理,六年級本洲地理,七、八年級洲際地理。以孩子為中心,他(她)的體驗和對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一圈一圈擴展開去。

而我們談到「交互課程」的時候,是指不同年齡階段跨學科的交互關係,比如一二年級兒歌、童謠與高年級甚至高中數學課的關係。

「一隻蛤蟆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兩隻蛤蟆兩張嘴,四隻眼睛八條腿」。七年級代數寫方程式,設蛤蟆是y,嘴為a,眼睛為b,腿為c,即y=a;y=2b;y=4c。或是七年級生理學的呼吸與莊子散文與高中化學之間的關係。

除此之外,具體課程中,還有遊學、野營、節日慶典、登山、社會實踐眾多內容。

除了這些,孩童研究,教師培養與成長等等,華德福教育都成體系。

談到課程肯定要談到中國文化的學習,它是華德福本地化的重要內容。從辦學伊始,這個正在積極地探索之中。也有了一些心得。華德福教育的生命力就是本土化,培養我們的孩子必須立足到孩子的基本發展,紮根民族魂之上,面向世界與未來。

華德福與中國主流教育的差異

我自己是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的。在公立學校教了12年書,新世紀的頭兩年,有機緣到英國Emerson華德福教師培訓學院學習,又在成都華德福學校一線教學和管理10年,比較熟悉這兩個教育體系。

很多朋友愛問我,華德福和公立教育有什麼不同?我覺得,實踐層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立足於孩子的發展,而不是應試。從理論層面來說,它把孩童發展階段和重點說得比較清楚,富有操作性。

從實踐形式來說,華德福沒有教科書,孩子們用的是自做教材。華德福1-8年級基本沒有考試;班導師制度;主課板塊安排。這些都有十足特點。

沒有教材,並不是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有國際課程大綱,同時我們也有中國本土大綱的研發,老師可以根據孩童發展階段自主選擇材料,為我所用。

1-8年紀不考試,但我們有一整套評估辦法,通過個體報告、作業評估、期末匯演、家長聽課等全方位跟蹤個體,因才指導。班導師制度使師生間更為了解,關係更穩定。主課板塊安排,使孩子多角度集中深度學習,聽、寫、畫、讀、唱、動、演多方面結合。

從孩子層面來談,孩子自由度大(但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主性強,老師重視孩子的自我個性。

從老師層面來說,教學自主性很大,投入多,要求高,不是外在要求,是內在的對教育與孩子的熱情、學習精神、主動精神和開放性。

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華德福學校的家校關係。華德福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度巨大,出錢出力,盡心儘力。很多學校慢慢形成華德福社區。

下面這篇文章是成都華德福學校第二批畢業同學李浩洋寫的,摘自我的書《為未來而教》。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心聲更有說服力:

這次,又想起這個我已經不知思考了多少遍的問題——華德福學校給了我什麼?華德福學校與其他學校的區別是什麼?

我是一個從公立學校走進華德福學校,又從華德福學校回到公立學校的孩子。這一進一出之間的變化,是從性格有點孤僻的九歲孩童成長為十四歲的懂得友好與人交往的少年;從一個有點自卑的四年級小學生變成了自信、陽光的初二學生;這四年半里,我學會了做一個人格健全、思維獨特、思想獨立的人。

此外,華德福學校不光只是所學校!它還是個家庭,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家庭組成的溫暖大家庭。

在公立學校,我也學到了很多。有好的也有壞的。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作業,我學會了快速地寫作業,學習效率提高了,但也學會了抄作業。在華德福學校,是沒有人抄作業的。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作業,雖然做作業的速度很慢,但也學會了深入思考任何一個問題,也學會了自主獨立地學習。在老師有意識地引導下,每個同學都把作業當成作品來完成,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會用心做好每個細節。所以大家眼中的「一點」作業,有時也會做到晚上十點、十一點。在華德福學校的假期,每一個同學的假期作業幾乎是不同的。在運動作業方面尤其明顯。有的同學可能跑樓梯,有的跳繩,有的打籃球,有的滑冰,有的騎馬,有的頭頂木棍保持平衡。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所需要鍛煉的方面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運動可以加強或培養不同的能力,所以每個同學也的確需要做不同的運動。文化課的作業也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難度上,根據每個同學學習的不同程度而定,數量則是差不多的。

在公立學校我學會了寫作文的技巧,學會了寫一些只為高分而存在的作文,卻再也沒有由靈感引導、情感推動而成的文章。我學會了沉默,學會了順從,學會了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哪怕明知它是錯事。只因老師要求。學會了不再完全用真我去面對。

我認為華德福學校與公立學校的最大區別是:華德福學校從未打出「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的橫幅掛在學校里,卻的確在這樣做;公立學校則是打出「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的橫幅掛在學校里,卻很少這樣做。

如何接軌?成果怎樣?

華德福教育2004年秋從成都開始,由3位在英美留學的教育人士和一批志願者開始創辦這所非營利學校,我是這三位留學人員之一,其他兩人是黃曉星、張俐夫婦。最早從幼兒園5名孩子,小學3名孩子開始。現在華德福在中國已有11年歷史,而最高年級到了10年級。華德福幼兒園有三百來家,學校有五十餘所,培訓中心有五個,有與師範大學合作培訓教師項目,治療教育項目。在中國大陸,四川、陝西、山東的學校,更多地區的幼兒園陸續得到政府辦學執照。

從幼兒園到8年級,都有孩子因種種原因,離開華德福學校。根據全國辦學經驗來看,幼兒園上小學,沒有接軌的問題,小學畢業上初中,如果要上所謂的名校,需要3個月到半年準備考試,初中後到別的學校,需要有針對性的補課,因為需要熟悉做題方式,學習內容需要覆蓋。如果到國外學習,內容上銜接問題不大,需要在語言上要做準備。

在全球範圍內,華德福高中畢業生都會參加本國或地區的「高考」——美國是SAT,ACT之類,德國是ABITUR,英國是A—Level等,並且考試成績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至於中國高考,我們現在的華德福發展形勢可能全球最快,相信三五年之後就會有學生去嘗試。

中國還有沒有參加高考的學生,但通過有限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到:

  1. 華德福的孩子身體健康,身高體長發展正常。我們收集的資料顯示,從華德福幼兒園一直讀上去的孩子,沒有近視眼的。
  2. 對學習有興趣,想知道背後的意義。不管到中學、大學就讀的孩子,沒有說厭學的。只有後勁十足,玩命學習的。有人戲稱「飢餓教法」,前期的知識量少,卻引起了興趣,後期學習能力強後,自然會學習。
  3. 社交能力比較突出,孩子落落大方,生活能力強。兒歌詩歌、課題演講、戲劇排演、遊學野營、籌款義賣、社會實踐等都對孩子有很好幫助。
  4. 尊重別人及別人的想法。華德福教育師生間,師師間的出發點,總的是平等的,自由的。我們總是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差異,願意聆聽,孩子也會受到熏陶。
  5. 做有意義的事情。孩子所做的工作,無論是書寫、報告、主題實踐、社會實踐,都是從自身或環境出發真實的,有用的。課程之間也是有意義的聯繫起來的。孩子總會問、總在問,為什麼,也總願意探究意義和方向。

當然,對中國的實踐來說,畢竟才十來年,如何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創造,如何深入理解孩童發展,課程和知識的體系化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華德福教育只是眾多教育中的一支,在中國也應當是多元教育中的一元,並且只是一個嘗試階段,教育需要有有益嘗試。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老師,向全國人大提交《關於支持小微型民辦學校辦學》的提案,就是一個很好地滿足不同層面教育需求,解決民辦教育合法性的積極動議。

華德福教育到今天近百年了,培養了許多有能力有知名度的人,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知名公司總裁、作家、演員、議員。也有很多有名的人把孩子送到全球華德福學校。但華德福教育本身不是只培養所謂的精英人物,貧民窟、孤兒院也有華德福學校。

不管怎樣,立足到人,孩子,「懷著崇敬接納孩子,帶著愛去教育他們,護送他們踏上自由的旅程」(施泰納),這個目標不會變。培養飽滿的孩子,富有人生的意義,這個目標不會變。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