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的版塊教學方式,本意是集中學習數學,然後放下所學的內容,換成語文的學習,讓數學內容沉澱三至四周,再來學習數學。我以為在語文版塊,就不學習數學了。可是《發現之旅》的作者費爾曼說,語文或形線畫版塊,定期的數學練習課至少需要一周2次。
我曾發現,三周的數學版塊後,再聽寫漢字,孩子們遺忘了很多。我困惑對於中國的文字,完全沉澱三周再來複習,是否合適?於是我在數學版塊,每周有一次的語文練習。但在語文版塊,就極少做數學練習了。看了《發現之旅》,我可以放心的在語文版塊的三周,每周至少做一次數學練習了。
費爾曼還說:「我們太常『陷入』舊有的『嘗試和信任』節奏式的教學方法,比如什麼都拍手和跺腳!就像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會了去用視覺識別代表一個字的字母序列,所以我們也應該給予孩子們去用視覺識別代表一個總和的數字序列的機會。」
有家長問我,為什麼不結合身體的活動來學習數學?我們在一年級的晨圈裡做過不少的扔沙包數數的遊戲,到了二年級不能停留在用身體數數了,需要把用身體數三的倍數、四的倍數,用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如費爾曼所言,需要用視覺來認識數字的規律。當然,背乘法口訣時,仍然會結合身體的動作。
我們做了這樣的乘法口訣表:
從漢聲的數學圖畫書里得到啟發,孩子們做了如下的練習:
用加減乘除的方式,來表達12。我驚奇的是,竟然有孩子寫出192÷16=12。他是這樣想的:24÷2=48÷4=96÷8=192÷16=12。
長發妹
按照華德福教育的觀點,二年級主要講聖人和寓言故事。寒假我再次讀了王鳳儀善人和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我對這2位聖人懷著無比的崇敬,但如果去和我們班的孩子講他們的生平故事,感覺還是離孩子們的意識太遙遠了。上學期我給孩子講的獵人海力布,他為了大家的安危,寧可自己變成石頭。尋找太陽的故事,講述了父子兩代人為了老百姓的利益,歷經千辛萬苦,找回被魔鬼偷走的太陽,他們犧牲了自己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海力布和這對父子,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聖人。這樣的聖人,更加貼近孩子。
出於這樣的思考,又因為快到元宵節,我再次講了《冰燈的傳說》,故事中的巴圖魯為了制服吃人的九頭鳥,也是犧牲了自己。
我們學校的日常用水來自山上,由於今年雨水很少,山上的水越來越小,我住在2樓,每天需要到一樓去拎水。雖然生活不方便,但也更加意識到生活用水不是來自水龍頭,而是大自然!住在周邊的學生家庭,也有幾家遇到停水的困擾。
第三周我講了侗族的民間故事《長發妹》。許多年前讀到這個故事時,我就喜歡上了長發妹,她有著黑黑的長頭髮。她住的村子沒有水,每天要到7里外的小河去提水回來。有一天,長發妹在山上發現一個泉眼,山神威脅她,如果告訴村民,就要把她殺了。長發妹害怕山神,不敢告訴村民。她每天都在說出泉眼還是保守秘密中掙扎,以致滿頭的黑髮變成了白髮。有一天,長發妹看到一位老爺爺拎著水桶,摔倒在地上,她實在不忍心再看到村民們受苦受累,就帶領大家找到泉眼。山神把她抓走,讓她躺在瀑布里忍受瀑布的沖刷,多虧了榕樹爺爺的幫助,做了一個石頭人代替長發妹。最後她的黑黑長發又長出來了。
我分2次講完故事,花了至少2個小時準備故事。大致情節容易記住,但還需要生動的細節描述,比如:「她的眼睛不再是水汪汪的,而是陰黯黯的了。她的臉蛋不再是紅緋緋的,而是黃蠟蠟的了。她的長頭髮不再是黑黝黝的,而是枯焦焦的了。」這種口語,我是需要背下來的。
結合到植物園看牡丹和杜鵑花,第二周我給孩子講了《牡丹的美麗傳說》和《杜鵑啼血》的故事。
戶外活動
一周前和家長去了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看到我們班的孩子在山上活蹦亂跳,快樂無比。我感覺到目前的班級環境滿足不了男孩子的運動需要。我們班樓下是個小院子,附近有個小樹林,每天課間和午餐後,都是在院子或小樹林玩。沒有足夠開闊的場地供孩子們奔跑、撒野。怎麼辦?
是否有可能午餐後早點上課?12點05分下課,到1點半上課,將近一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我參觀過的國外華德福小學,午間最多休息一個小時。
我很贊同每天孩子應該在戶外活動2個小時,目前的作息時間可以保證1個多小時戶外時間,剩下的要靠家長去彌補了。在沒有運動設施的情況下,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玩耍,運動量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