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學到了更多活力農耕的精神哲學。活力農耕誕生的背景很有意思,農民們發現農作物味道大不如前,多次請求Rudolf Steiner幫忙,那個時候已經是Steiner生命的末端了,他的健康狀況堪憂,但仍然抽時間進行了有關農業的系列講座。農民們等著聽如何種莊稼,Steiner卻談起了星星,還談起了土星、木星等遠地行星。但當農民們根據Steiner的建議去重新理解農業時,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其實中國朋友大多都能理解為什麼星星這麼重要,因為我們的文化中一直有著與天地的和諧關係,只可惜我們慢慢遺忘了。我回國以來,沒有一次見過在美國那邊每天都能看到的星空,灰濛濛的天空,讓人不知不覺就不再願意仰望,我們盯著下面,盯著手中,盯著此刻,而忘了每一瞬間我們都直立於天地的能量中。植物和動物比人對環境更敏感,更不能缺失天地的因素。
生物活力農耕中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是「農場的個性(Individuality)「。Harald說他第一次讀到時非常詫異,我們可以說人有個性,甚至有的人會說動物有個性,但農場,什麼個性?!學習下來,才明白原來這裡的「個性」指的是農場所在地獨有的天地和四周環境,以及與農場上的礦物、植物、動物、人這四界形成的獨特關係。和天地環境的獨特關係尚可理解,後面這半截又是什麼意思呢?拿學校的拉斐爾農場為例,農場剛建立時,沒有足夠的堆肥,從外面買了肥,第一批種子也不是在農場上誕生的,第一頭牛也是從外買來的,當時它很不適應這個新環境,而農夫們以及支持農場的社區都未形成,此刻的農場就像是四拼八湊而來,還談不上什麼個性。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動物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越到後面,越「屬於」農場這個環境,再用它們的糞便和農場上的植物堆肥,有了純粹屬於農場的有機肥,而一代代留種,也讓種子真正成了這片土地的種子,加上農場上人們在這種勞作中和農場形成的獨特關係,特別是後來社區支持農業的形成,拉斐爾農場就有了它的個性。這樣的農場產生的作物也許才真正算得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而反觀很多現代農業,把農場元素「肢解」為各個部分後,就從四面八方填充需要的元素,而不考慮各元素之間有生命力、有個性的關係。這種「合成思路」延伸到了我們生活的很多領域,就像我們的奶粉,我們只看到了母乳中的元素,然後以為往奶粉中添加這些元素,就接近母乳了,完全忽略了母乳本身不可替代的特性,想想它產生的獨特過程以及它和孩子的特殊關係,便可知適應所有孩子的奶粉和只適應一個孩子的母乳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
在活力農耕工作坊的最後一天,我們都狠狠地勞動了一番,在成都華德福學校的農場上進行了堆肥,大家把自家的廚餘收集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給大地做了一個「大蛋糕」。雖然比起以前我的積極性已經大大提高,但我發現自己仍然有心理障礙需要克服,當老師讓我們把手伸到另一個剛做沒多久的堆肥堆中去感受裡面的溫度時,我仍然「下不了手」,後面面對一些有異味的廚餘也很猶豫。知行不一,實為不知。這也回到了最初的那兩個小故事,靈性的進步不是靈性知識的累積,我們的頭腦吸收了知識,需要我們用心去內化溫暖,再用行動把智慧的光芒播撒出去,在現實世界開花結果。
這一年和「園藝課」的特殊緣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在於活力農耕知識甚至是實踐上的增進,而是通過這份經歷,體會到了Rudolf Steiner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認識自己,就看向世界;如果你想認識世界,就看向自己。」我過去對成長的理解是封閉在頭腦中的,有很大的誤區。而從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到開始努力去克服,到中間多少次起起伏伏,現在我只覺得談論身心靈的成長需要很多謙卑、很多耐心以及很多感恩,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方面,都可以是持續很久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