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自由遊戲對兒童生命的重要性(張秋香老師兒童遊戲講座筆記)

孩童早期遊戲中所呈現的個別特質,將再現於 21、22 歲的青年期……

~魯道夫•施泰納~

在對的時間有對的表現,人的尊嚴、人的快樂才會出來。

創造性的自由遊戲

想像力像肌肉一樣,需要常常被鍛煉。

回到自然中,才會自由。

孩子的看,是看到內在的本質,一種內在的特質、深層靈魂的特質。她們可清楚的看到 Who you are。

因此,一個東西,孩子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只要你不限定那個東西的用途、定義,例如:一個銀葉果,孩子可能會拿來當小車車跑;可能因為之前包了水餃,遊戲時這就是他包的水餃;菜包;昆蟲;炒菜的料……

曾有幼兒園觀察孩子應用一個木塊玩遊戲,一個禮拜內統計出來,發現可以有七十幾種的用途與玩法。

孩童的身體如同下面這個 8,上下比例要均衡、平衡。

youxi

頭是不動的,但腹部、四肢是要動的;我們能夠知道我們的思考,但我們無法知道現在肚子內的消化進行到哪了。肚子就像個爐子一樣煮很多東西,將營養供給到腦部,腦部思考後再循環到下面來執行,執行後又送上去滋養腦。一直不斷地循環著。我們的腦回長得很像腸子,其實這是一組鏡相。兩者相輔相成,下面不斷地做後,會送到腦中進行圖像累積,累積的圖像又送下來進行堆棧、再做出更多的創造,不停的循環著。

清晰的思考、敏銳的感覺與強壯的意志力是一起的。

當上下不均衡時

總是用腦,就變成頭很大:很會說、很會講,但懶懶的沒有行動力。

小頭大肚:照顧得太好,大人什麼都怕,怕孩子受傷、怕委屈、怕東怕西,就養成力量在腹部,每天只想吃什麼,就變成小頭大肚。

此時有人問:若三歲仍無法自己玩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老師答:這可能需要主要照顧者去觀察,不一定是因為大人過於陪伴,可能的原因有:沒安全感(依附太強)、獨自玩的機會太少、大人一直陪著干預太多,反而讓孩子想不到怎麼玩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時,大人要多陪伴,而不是一直推他出去,叫他去玩、去跟別人互動,越推反而越依附。我們可以在孩子身邊動手做喜歡的事(千萬不要一直盯著他),讓他在旁邊玩耍或參與我們的工作,等到他安全感夠了,就會自己出去了。

常共學的人會發現,當孩子玩得越好時,通常是媽媽越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時。

問:收玩具耍賴,或孩子堅持明天還要玩,不肯收

老師答:若是大型的,要花很久時間才搭建好的,會讓孩子保留一兩天,或者晚點、最後再收。收玩具的用意,將環境歸位,是要把 」我」 找回來。當環境很亂時,」我的內在」 也是紊亂的。而且,每天都是一個 「新」 的開始。任何生命的流動都有一個起始、一個結束,因此,讓孩子知道每天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也讓他知道這是生命的常態。

另外,當孩子很累、很餓時,千萬不要和他的情緒對抗。大人要有個穩定的情緒、穩定的我才有辦法好好帶領孩子,不被牽著走。越聰明的孩子,大人就要越有智慧地去面對,孩子哭鬧、轉移到爸爸那(好講話),我們仍可冷靜地堅持著,可以對孩子說等你哭完、發泄完,我們還是要繼續收拾;不管別人如何 (爸爸、爺爺、奶奶),我們要把玩具收好。

什麼是有質量的遊戲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