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石頭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 對旁觀者而言,它當然是完全被動的。但對石頭自身而言,它無法覺察到重力以外的力量,所以石頭得出了一個「它是自由的」這樣的結論。
假設它能覺察到除了重力以外還有一股拋力,那麼它就知道自己並不是全然自由的。再假設它覺察到這兩股無法抗拒的力量支配著它行動的軌跡,它的感受會是甚麼?
在完全沒有覺察之前,石頭自己覺得它是自由的。覺察了之後,發現自己並不是自由的。不論石頭覺得自己是自由或不自由,其實它的行動軌跡在被拋擲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所以也沒有甚麼差別。
唯一有差別的,可能就是它的感受跟心境了吧~
也許,還不知道自己不自由以前,能飛上天是開心的。能到達自己設定的目的地是自豪的。
一旦覺察到自己並不自由而是被動的時候,每被拋擲一次就會傷心自己又被命運無情的捉弄了一次。
呵呵~~以上的情節都是我自己的幻想。施泰納博士舉的例子並沒有說這麼多內心戲。
但總之,施泰納博士認為身為地球人,絕無百分之百的絕對自由。一個有責任感而且有肩膀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受著束縛。然後套句孔子說的話:「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就是一種相對自由了。
這也是為什麼近來台灣的華德福教育很倡導「為孩子立界線」。華德福教育並非給予孩子們百分之百的自由。而是為將來他們能成為一個有道德心與責任感的大人做準備。所以說,這是一個「邁向」自由的教育。
施泰納博士還認為擁有主動精神的人才是一個自由人。如果只知道遵循既有的束縛框架,沒有辦法做覺察、思考、反省甚至變革的話,那也稱不上是自由人(那可以叫做石頭人吧?!)
如果有主動活躍的精神面,那麼這個人就一直存在著變動的可能。變動與學習相關,人不論透過何種形式學習,都有機會不斷地求新求變。所以「老狗學不會新把戲」,也是華德福教師自身要挑戰的既有命題。華德福教育做一切努力,使這部份活躍主動的精神層面一直活躍下去。因為,施泰納博士認為,學習一切由文字紀錄的知識是一條邁向死亡的道路(很像中國人說的死讀書讀死書),但這樣讀死書的學習也是人類要延續下去無可避免的學習方式的其中一種。所以華德福教育強調要設計課程來讓孩子「活過來」。例如,教授智性知識的時候,要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呈現,也是避免讓孩子讀死書的方式。設計怎麼樣的課程讓孩子們用身體去觀察或實踐、教授甚麼樣的內容與他們的意識狀態配合進而觸動他們的心魂,還有用無形的精神力量來引領孩子們,是華德福教育的基本課題。師訓課的內容大概是圍繞著這樣的主題做深入探討。
再回到學習這個主題。孩子學得好不好並不是放任孩子,賦予孩子想要的自由。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各個面象,知道孩子的擅長與不擅長,老師給予個別化差異的指導或要求。換句話說是尊重每個孩子的個別化差異,進而因應個別的差異。
至於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宗明義的說,授課老師是否能讓孩子打心底崇敬喜愛與孩子喜不喜歡這個科目有相當大的關係。越年幼越明顯。所以老師要儘力保持良好的師生關係。並非一味的討好諂媚,而是打從心底熱愛孩子,為孩子著想。單純的孩子自然能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用心與愛心,進而崇敬老師,聽從老師的指導。這些聽起來有點八股的論調,有諸多原因在現今的社會難以實踐。有些老師與孩子維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我上我的課,你從事你的學習。學得好是我教得好,學不好跟我沒關係。還有一般師生關係最多三年,不好的師生關係熬過三年就過去了,修不修復師生關係就沒有那麼必要。華德福教育則希望班級導師把學生從一年級帶到八年級(德國學制國小是八年,在台灣則是六年)。想想看人生有幾個八年?或是六年?如果一個華德福教師能夠每次都從一而終的把學生帶到畢業,他與這一群學生之間的關係將會是非常深厚的。這樣的關係在看不見的靈性世界也存在著特殊的意義。
在華德福師訓課,老師們從遙遠德國教室直奔機場來到台灣教室為我們這些有點人生經驗的成年人上課。他們也小心翼翼地遵循著這樣的準則。不厭其煩地回答台下學生尖銳的問題,課後犧牲休息時間接受學生的邀約聽學生抱怨,解決學生的苦惱。真心地與學生們相處,讓我深受感動。因為這些老師不是說一套做一套,不但用言教也用身教來示範如何做一個華德福教師。
有一個血統純正(受華德福教育也從事華德福教育)的華德福師訓老教師,他年事已高。他回憶起他小時候一直數學不好,讓他的老師傷透腦筋。但他直到16歲才接受這樣的事實。
想想我過去求學自己跟同學們的經驗,甚麼科目好不好,很早就從成績單上明白自己行不行了,若掙扎(請家教或補習)無效,趁早放棄。怎麼可能到16歲才接受自己沒有數學天份的事實?這應該不是這個老老師太傻太天真,而是他的老師很儘力在維護他對數學的興趣的關係。所以他最後知道自己沒有數學天份,但也不會討厭數學。終生對數學抱持著濃厚的興趣。
為未來人準備的教育
雖然,華德福教育的設計理念是來自於難解奧秘的人智學,但做好一位華德福老師的準則真的寫出來也沒有那麼新奇或標新立異。有一些可能還會讓人覺得老掉牙,現在誰還信這一套?一位資深的華德福藝術教授曾跟我說:「一個好的華德福老師跟有沒有受過華德福師訓沒有絕對關係,一個完全沒有受過華德福師訓的老師也可能是一個很棒的華德福老師。」
的確,有些亘古不變的真理普世皆然,不論在東方或在西方。但會隨著時代的輪轉會被重視或看輕,或甚至被遺忘。只要是真理,也許闡述的方式不同,但異曲同工。
楊定一教授的著作中《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有一段描述:「多年來,我一直在鼓吹所謂的「全人教育」,希望在教養孩子時能一併考慮身心整體的狀態。也就是說,孩子不只是知識、事實和邏輯推理的總和。孩子的成長,打從一開始就是由情緒感受、好奇、希望、和正面鼓勵來推動的。孩子對這世界的反應,不是只能透過記憶、語言表達、和寫作而已。最佳的教育系統可以幫助孩子成功,而不是讓孩子失敗。這樣的教育系統應該體現合作共存和寬容的心態,而不是競爭和應該考幾分。這樣的教育系統能解放心靈,看到表象之下更遠大的全局。最後、這樣的系統終將滋長出靜坐的心境。
只要想想這種全然不同的教育觀念,就能明白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成果會有多大的不同,有更多時間世在玩樂中學習,教學上也更強調藝術、勞作、視覺空間的建構,更多正面的鼓勵,不那麼注重分數和競爭。最佳的教育系統不應該只局限於強調事實和邏輯推理的左腦世界,而偏廢了追求藝術和思想力的右腦樂趣。」
如果不知道這段文字的出處,我會以為這是在描述華德福教育。但我其實不知道楊定一博士知不知道華德福這個教育體系。
在這裡,楊定一博士指出最佳的教育系統能讓孩子最終滋養出靜坐的心境,也就是持續放鬆、自由自在、沒有盲點與充滿創意的心靈。
華德福教育最為人所知的特點就是「慢學」。華德福教育不僅教得慢,也休息多。每一季至少會休息一周。所以有人進一步了解華德福教育之後,會非常質疑這樣的孩子將來有競爭力嗎?考試考得贏嗎?能出人頭地嗎?但如果把眼光放遠,看更遠大的格局,可以想見華德福教育為孩子準備的不是競爭力,而是創造力、是解決問題開創新格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