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与华德福教育相遇(上)

到底,石头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对旁观者而言,它当然是完全被动的。但对石头自身而言,它无法觉察到重力以外的力量,所以石头得出了一个“它是自由的”这样的结论。

假设它能觉察到除了重力以外还有一股抛力,那么它就知道自己并不是全然自由的。再假设它觉察到这两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支配着它行动的轨迹,它的感受会是甚么?

在完全没有觉察之前,石头自己觉得它是自由的。觉察了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自由的。不论石头觉得自己是自由或不自由,其实它的行动轨迹在被抛掷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所以也没有甚么差别。

唯一有差别的,可能就是它的感受跟心境了吧~

也许,还不知道自己不自由以前,能飞上天是开心的。能到达自己设定的目的地是自豪的。

一旦觉察到自己并不自由而是被动的时候,每被抛掷一次就会伤心自己又被命运无情的捉弄了一次。

呵呵~~以上的情节都是我自己的幻想。施泰纳博士举的例子并没有说这么多内心戏。

但总之,施泰纳博士认为身为地球人,绝无百分之百的绝对自由。一个有责任感而且有肩膀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受着束缚。然后套句孔子说的话:“随心所欲而不踰矩”就是一种相对自由了。

这也是为什么近来台湾的华德福教育很倡导“为孩子立界线”。华德福教育并非给予孩子们百分之百的自由。而是为将来他们能成为一个有道德心与责任感的大人做准备。所以说,这是一个“迈向”自由的教育。

施泰纳博士还认为拥有主动精神的人才是一个自由人。如果只知道遵循既有的束缚框架,没有办法做觉察、思考、反省甚至变革的话,那也称不上是自由人(那可以叫做石头人吧?!)

如果有主动活跃的精神面,那么这个人就一直存在着变动的可能。变动与学习相关,人不论透过何种形式学习,都有机会不断地求新求变。所以“老狗学不会新把戏”,也是华德福教师自身要挑战的既有命题。华德福教育做一切努力,使这部份活跃主动的精神层面一直活跃下去。因为,施泰纳博士认为,学习一切由文字纪录的知识是一条迈向死亡的道路(很像中国人说的死读书读死书),但这样读死书的学习也是人类要延续下去无可避免的学习方式的其中一种。所以华德福教育强调要设计课程来让孩子“活过来”。例如,教授智性知识的时候,要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也是避免让孩子读死书的方式。设计怎么样的课程让孩子们用身体去观察或实践、教授甚么样的内容与他们的意识状态配合进而触动他们的心魂,还有用无形的精神力量来引领孩子们,是华德福教育的基本课题。师训课的内容大概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做深入探讨。

再回到学习这个主题。孩子学得好不好并不是放任孩子,赋予孩子想要的自由。而是透过观察孩子的各个面象,知道孩子的擅长与不擅长,老师给予个别化差异的指导或要求。换句话说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别化差异,进而因应个别的差异。

至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宗明义的说,授课老师是否能让孩子打心底崇敬喜爱与孩子喜不喜欢这个科目有相当大的关系。越年幼越明显。所以老师要尽力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非一味的讨好谄媚,而是打从心底热爱孩子,为孩子着想。单纯的孩子自然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用心与爱心,进而崇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指导。这些听起来有点八股的论调,有诸多原因在现今的社会难以实践。有些老师与孩子维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我上我的课,你从事你的学习。学得好是我教得好,学不好跟我没关系。还有一般师生关系最多三年,不好的师生关系熬过三年就过去了,修不修复师生关系就没有那么必要。华德福教育则希望班级导师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八年级(德国学制国小是八年,在台湾则是六年)。想想看人生有几个八年?或是六年?如果一个华德福教师能够每次都从一而终的把学生带到毕业,他与这一群学生之间的关系将会是非常深厚的。这样的关系在看不见的灵性世界也存在着特殊的意义。

在华德福师训课,老师们从遥远德国教室直奔机场来到台湾教室为我们这些有点人生经验的成年人上课。他们也小心翼翼地遵循着这样的准则。不厌其烦地回答台下学生尖锐的问题,课后牺牲休息时间接受学生的邀约听学生抱怨,解决学生的苦恼。真心地与学生们相处,让我深受感动。因为这些老师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不但用言教也用身教来示范如何做一个华德福教师。

有一个血统纯正(受华德福教育也从事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师训老教师,他年事已高。他回忆起他小时候一直数学不好,让他的老师伤透脑筋。但他直到16岁才接受这样的事实。

想想我过去求学自己跟同学们的经验,甚么科目好不好,很早就从成绩单上明白自己行不行了,若挣扎(请家教或补习)无效,趁早放弃。怎么可能到16岁才接受自己没有数学天份的事实?这应该不是这个老老师太傻太天真,而是他的老师很尽力在维护他对数学的兴趣的关系。所以他最后知道自己没有数学天份,但也不会讨厌数学。终生对数学抱持着浓厚的兴趣。

为未来人准备的教育

虽然,华德福教育的设计理念是来自于难解奥秘的人智学,但做好一位华德福老师的准则真的写出来也没有那么新奇或标新立异。有一些可能还会让人觉得老掉牙,现在谁还信这一套?一位资深的华德福艺术教授曾跟我说:“一个好的华德福老师跟有没有受过华德福师训没有绝对关系,一个完全没有受过华德福师训的老师也可能是一个很棒的华德福老师。”

的确,有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普世皆然,不论在东方或在西方。但会随着时代的轮转会被重视或看轻,或甚至被遗忘。只要是真理,也许阐述的方式不同,但异曲同工。

杨定一教授的著作中《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有一段描述:“多年来,我一直在鼓吹所谓的“全人教育”,希望在教养孩子时能一并考虑身心整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孩子不只是知识、事实和逻辑推理的总和。孩子的成长,打从一开始就是由情绪感受、好奇、希望、和正面鼓励来推动的。孩子对这世界的反应,不是只能透过记忆、语言表达、和写作而已。最佳的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孩子成功,而不是让孩子失败。这样的教育系统应该体现合作共存和宽容的心态,而不是竞争和应该考几分。这样的教育系统能解放心灵,看到表象之下更远大的全局。最后、这样的系统终将滋长出静坐的心境。

只要想想这种全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就能明白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成果会有多大的不同,有更多时间世在玩乐中学习,教学上也更强调艺术、劳作、视觉空间的建构,更多正面的鼓励,不那么注重分数和竞争。最佳的教育系统不应该只局限于强调事实和逻辑推理的左脑世界,而偏废了追求艺术和思想力的右脑乐趣。”

如果不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我会以为这是在描述华德福教育。但我其实不知道杨定一博士知不知道华德福这个教育体系。

在这里,杨定一博士指出最佳的教育系统能让孩子最终滋养出静坐的心境,也就是持续放松、自由自在、没有盲点与充满创意的心灵。

华德福教育最为人所知的特点就是“慢学”。华德福教育不仅教得慢,也休息多。每一季至少会休息一周。所以有人进一步了解华德福教育之后,会非常质疑这样的孩子将来有竞争力吗?考试考得赢吗?能出人头地吗?但如果把眼光放远,看更远大的格局,可以想见华德福教育为孩子准备的不是竞争力,而是创造力、是解决问题开创新格局的能力。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