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混齡集體中的孩子會順次、和諧地體驗到自己的成長曆程,就像沿著一條通往廣闊世界的梯子拾階而上。看到小孩子,他就會看到自己曾經的樣子;看到大孩子做出榜樣,他就會知道一年之後的自己將是什麼樣子——將會成為一個充滿力量、聰明、公正的人。
本文由HiWaldorf翻譯、首發,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作者:拉麗薩·扎列茨卡婭(莫斯科教師)
譯者:趙雪蓮
每個人都是獨特而不可複製的,但人只有通過群體交往才可能成為全人。
個體與群體間保持和諧、正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向某一方面的傾斜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群體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重要的不只是要為孩子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而且要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尊重——這麼做不是為了獲得某個特別的優點,只是因為他是一個人。
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獲得了第一次社會經驗。2.5-3歲,孩子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危機,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聽到從這個不久前還非常聽話的孩子嘴裡冒出來「我自己來」、「我想」這樣的話,父母真是始料未及,一時無法適應。孩子開始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和個人意志,與此同時,也有了與他人互動的需求。由於孩子是通過模仿(創造性重複)來學習的,因此,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正確的社會關係可以作為榜樣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當孩子在一個由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中成長起來時,並不存在這個問題。每個家庭成員年齡不同,其權利和義務也不相同。通過模仿大孩子,小孩子在無意識中掌握了社會行為方式。所以,正是家庭氛圍教育了孩子。
隨後,當多子女家庭已經成為歷史,但電視時代尚未到來時,人們經常會帶著不同年齡的孩子聚在一起,孩子在這種交流中受到了社會教育。那時院子里還會活躍著許多混齡的孩子群。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第一次交往經驗都是在幼兒園獲得的。傳統幼兒園的孩子上的都是同齡班,也就是說,他的交往圈除了成人之外僅限於同齡人。這樣,老師不得不教給他們與小孩子及大孩子相處時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又由於孩子主要與同齡人交往,而沒有機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規範,所以他們掌握得並不好,而且,一個剛剛上學的孩子,並不是總能很好地適應一切。
我們認為,華德福幼兒園的混齡班可以很好地替代傳統的同齡班。華德福的混齡班是一個鮮活的社會組織體,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既有學齡前的大孩子,也有3歲半到4歲的小孩子。就像在真正的家庭中一樣,這裡的一切也都處於運動和發展之中。孩子們逐漸長大,變化也隨之發生:大孩子離開幼兒園,升入小學,懵懂的小孩子逐漸成為班級里的大孩子,而且已經會自動照顧其他小朋友了。
生活在混齡集體中的孩子會順次、和諧地體驗到自己的成長曆程,就像沿著一條通往廣闊世界的梯子拾階而上。看到小孩子,他就會看到自己曾經的樣子;看到大孩子做出榜樣,他就會知道一年之後的自己將是什麼樣子——將會成為一個充滿力量、聰明、公正的人。他了解,大孩子擔負著「長者」的責任,他們是老師的重要幫手,可以做一些小孩子不允許做的事情。而且,大孩子還知道許多有趣的遊戲,會跳繩,可以靈活地拋接球和快速奔跑。他們還可以伸出援手,去調解和平息小孩子之間的爭執。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逐漸掌握了所有這些複雜動作,就好像他成長到了這個階段一樣。他在班級中的作用也隨之改變,開始被委以重任,比如切午餐要用的水果和蔬菜,幫助大人清洗木質傢具,組織遊戲等等。孩子「長大成人」,現在他自己就可以幫助老師,幫助小朋友了。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不必特意去教孩子如何正確去做,孩子會通過創造性地重複大孩子的行為來從中獲取經驗。
我舉個例子。去年冬天,我們園來了一個4歲的小男孩伊里哈姆。那時他還不會自己穿外出服,而現在,一年之後,他不僅能自己穿好,還有時間去幫助別人。他這種意願的產生不是來自於成人的任何強迫,而只是對大孩子的模仿。
大孩子在我們的全天活動中扮演了積極幫手的角色。他們可以被委以具體任務並很好地執行。比如,自由遊戲結束後整理遊戲場地。原則上,我們會招呼所有的孩子都加入整理場地的活動,但又有所區別。3歲半到4歲的孩子會學著老師的樣子收拾玩具。比如,我將一個玩具放回原位並說:「小馬回到了自己的架子上,她需要休息一下,我們把小車放在她旁邊。我們的小貓咪們怎麼樣了——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小鳥又該住在哪兒呢?」小孩子們很願意隨我一起行動,而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是觀察我如何將玩具一一放回原位。4、5歲的孩子可以藉助遊戲使之加入——今天他們變成了勤勞的螞蟻,明天又變成敏捷的松鼠、蜜蜂或是快樂的螞蚱等等。
但是,當這些孩子失去對整個過程的興趣時,他們的整理活動也就結束了。但對於大孩子來說,這是一項應當全部完成的工作,老師應監督他們執行。我總是對大孩子表達我對他們的工作是否滿意,而對小孩子,我只稱讚他們的勤勞。這樣, 大孩子就能學會對比他們小且弱的人給予寬容。
散步回來後,大孩子開始布置午餐桌:數出需要數量的餐具,將水果湯倒入小碗里並小心地分別放好。小孩子也很樂意幫忙,但這項工作還是指定大孩子為主管人,由他來負責午餐準備工作。
一天之中我們會安排一些過渡時間讓大家一起安靜下來,比如在自由遊戲和場地整理結束後,故事時間開始前,散步回來後等等。這時候做一些小遊戲是非常有幫助的:手指遊戲、動作遊戲、發音遊戲以及等待遊戲等等。這時大孩子就可以扮演帶領人的角色。選擇那些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會感興趣的遊戲很重要。比如,聲音模仿遊戲大家都很喜歡。此外,這類遊戲還有助於孩子掌握一些複雜音節的發音方法。這些遊戲的情節往往與季節有關,比如,五月時我們會做「五月的金龜子」的遊戲。
(以下遊戲細節略去不譯,因俄語中部分字母的發音沒有對應的漢語發音)
所有的孩子都願意加入到動作遊戲中。我們一般為他們挑選篇幅短小但形象鮮明的詩歌,比如薩穆伊爾•馬爾沙克(Samuil Marshak)的《雨》:
蔚藍的天空中
雷聲轟隆隆滾滾而來(手置於頭頂擊掌)
一切都重新安靜下來(手指放在唇邊)
轉瞬間,我們就聽到了(手掌放到耳邊作傾聽狀)
飛馳而來的雨水
快樂地敲打著
所有綠色的葉子(拉起手,發出沙沙的響聲)
敲打著
所有鐵屋頂(跺腳)
敲打著
花壇和長椅(用手指敲擊椅子)
也敲打著
水桶和噴壺(用手指敲擊地板)
這種遊戲對於混齡班的每個孩子都很有吸引力,大孩子喜歡的是節奏和內容,而小孩子則喜歡各種動作。
當然,各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做移動遊戲,這種遊戲對於培養孩子的運動積極性以及社會行為方式的養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孩子在遊戲當中不僅要做到敏捷而迅速,而且還要有對小孩子的耐心和寬容。
我們再來說一說學齡前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 自由玩耍。孩子通過玩耍了解世界,學習建立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孩子的想像力也在玩耍中得到了發展。
但是,現在的孩子們被不計其數的各式玩具所包圍,幾乎都不會玩耍了。他們的玩耍方式原始而單調,經常只是對物品的簡單操作。其實,只是沒有人去教他們怎樣玩耍。在混齡班中則是另一番情景。在這裡,小孩子能從大孩子身上感受到對遊戲的衝動,並向他們學習怎樣玩耍。此外,如果一個遊戲由不同年齡的孩子參與,就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每個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比如,大孩子給小孩子搭一個娃娃家,或者建一個帶有遊樂設施的公園,憑票入園,票可在窗口購買。又或者打造一輛可將所有乘客載往大海的火車,小孩子們是非常樂意扮演乘客的。在這類遊戲中,大孩子學習到如何關心小孩子,並獲得了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體驗。這對於那些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還想談一談混齡班的另一特點。在這種班級里,孩子有轉變的可能性。即使是膽小怯懦的孩子,他總有一天也會成為班裡的大孩子,成為最顯眼的那個,那時,所有人都會聽從於他,小孩子和老師都在等著他來幫助。他真正成為老師的幫手,幫助新來的孩子熟悉這個集體。有時他還會被請求組織和帶領小遊戲,還會和老師一起為所有人表演偶戲。這樣,孩子能夠找回自信,學習到如何與陌生的孩子建立關係,這對於未來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起一個性格怯懦的小男孩。他剛來我們這裡時是兩年前,他四歲的時候。他當時很怕其他小朋友,只跟老師在一起。玩的時候也只跟老師玩,一分鐘都不離開我們。如果有哪個孩子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會因害怕而大哭起來。我們努力地幫助我們的膽小鬼,小心地引導他與其他孩子一同做遊戲,開始時與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後來就引導他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現在他六歲了,是班裡大孩子中的一員。他的舉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現在他可以想出很有趣的遊戲並組織遊戲,還引導其他大孩子加入。他不再害怕成為關注的焦點,他的不自信也消失不見了。我想,如果在傳統的班級中,他是不可能如此成功地克服自己的困難的。
當然,混齡班的工作要求老師對孩子高度關注,並能夠靈活應對,還要深入了解所有兒童發展階段的知識,也就是說,要有非常認真的準備工作。這樣的班級集中了三個,有時是四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證每個年齡段都有足夠數量的孩子(這對大孩子尤為重要)。所以,混齡班孩子的數量不能太少– 不能少於12人。班級中必須常設兩位老師:一位老師帶領小孩子玩耍,另一位老師負責日常工作,並引導大孩子參與其中。這樣所有人都不會覺得單調,班級里永遠洋溢著溫暖和歡樂的氛圍。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混齡班中老師無需去做任何專門的講解,小孩子只通過創造性地模仿大孩子,就能在他們心裡形成非常正確的社會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