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的事情」看待問題時,事情是可以趨於完美的,而老師作為經歷豐富的人,也更能把事情做好。從「眼前的人」看待問題時,事情也許不如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但是可以看到孩子們在這次經歷中「做到」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自己這樣做事情產生的後果,「體驗」到了自己把想法變成現實的經歷,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多麼珍貴的收穫呀。
撰文:2009年12月18日 作者:常穎
前言
Peter Schmidt 老師是一位來自德國的華德福教師,曾經擔任了八年主班老師。在做華德福主班老師之前,他做了十年的演員,在華德福治療教育大會上,他負責戲劇工作坊,我們都稱他為「戲劇Peter」。
2009年12月16日,Peter Schmidt 老師來到北京,到小書院看望老朋友和小朋友。也利用僅有的一個晚上的時間,和華德福愛好者共同座談,分享他在教學中領悟的華德福精髓。
幾個主題令我深有感悟:
1)完美——教學中的誤區
在peter S 老師參觀小書院的路上,我們聊起了「完美」。「完美就是死亡。」,他的話令我突然領悟:我們在走向完美的路上,同時要珍惜、欣賞每一個不完美的時刻。
老師講了一段他的經歷:
在他訪問過的一個學校里,有一個班,班上的學生的作業都做的很好,家長和學校看到很漂亮的作業本,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見。Peter老師作為顧問,參與班級的工作。
他發現,班裡的孩子卻不是那麼「完美」。有幾個孩子總是和老師對著干,老師對這幾個孩子很是頭痛。為什麼呢?因為這幾個孩子總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做活動時總是希望老師改變一些,按照他們的主意做活動,每一次老師都會對他們不予理睬,認為這些孩子有意為難他。
這一次,孩子們要排演節目,關於節目的開始,老師早就有所打算:孩子們要排成一排,一起向觀眾們問好。「老師,是否可以我們有幾個人走到觀眾前面,直接和他們握手?」那個總是令老師頭痛的小女孩又有了新主意。「不可以。這樣會顯得很亂。」象往常一樣,老師皺起眉頭,把小女孩的聲音壓了下去。
孩子們都不說話了。
課下,小女孩找到 Peter 老師,請他幫忙。Peter 老師給出了建議,那位主課老師也同意了。
演出的時候,小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向觀眾問好,他們都非常開心。主課老師在下面一再自語「這樣還是不如我設計的那樣好。」
孩子們如何擁有自主的意志,如何尊重孩子們的意志呢,在完美與發展孩子們自主的意志之間,如何找到平衡呢?
我以為重點在於老師是看中「做的事情」還是「眼前的人」。從「做的事情」看待問題時,事情是可以趨於完美的,而老師作為經歷豐富的人,也更能把事情做好。從「眼前的人」看待問題時,事情也許不如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但是可以看到孩子們在這次經歷中「做到」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自己這樣做事情產生的後果,「體驗」到了自己把想法變成現實的經歷,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多麼珍貴的收穫呀。他們的意志、情感和思想都得到了發展,如此看來,即便是現場的一點混亂,又有何妨呢?
面對完美,我們真的要小心喲。
2)少就是多——教學中的品質
在Peter 老師的工作坊中,以「主課中的律動」為主題的工作坊,老師說一定要帶給我們實際的體驗。兩個小時的工作坊,只做了一個主要活動:傳聲遊戲。
由於人多,老師讓聽眾分成兩組,第一組做活動,第二組觀察,然後第二組做活動,第一組觀察。
活動很簡單,就是一個人拍手,下一個人接著拍手,把聲音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