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的是,華德福幼兒園工作的根本就是對孩子意志力的呵護。這短暫的幾年是孩子未來一生展開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再美好的願望也可能僅僅是理想。
撰文:2011年03月31日 配圖:pinterest
上閱讀寫作課有一段時間了,一直在摸索、思考,閱讀寫作與其他課程和生活的關係如何?抽象與想像之間的關係如何?如何才能是活潑有生命力創造力的語文學習?漢字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如何?語文——想像力、創造力的關係如何?
一邊實踐,一邊觀察,一邊反省,隱約開始有了一些直覺。這份直覺還僅僅是最開初的一些萌芽,借開學時候的教研會梳理了一下。但是還是混亂的,現在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心也稍微平靜下來,試著再整理一下思路,看是否能說得更清楚一些。
八年級的第一堂閱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堂課,我給出一份《洞察世界的藝術》文稿,請一個同學朗讀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同學靜聽。靜思三分鐘之後,請每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分的含義。因為文本非常的美又有故事,深深地把每個同學都吸引住了。對於這個概括練習提出的挑戰更是躍躍欲試。一個接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句子,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不一樣答案。每個答案都透出了每個學生的性格氣質和思維習慣。令我不斷地發出驚嘆。最後一個同學是湯一鳴,他的臉由於即將要輪到自己發言羞澀得滿臉紅撲撲。他不緊不忙地一個字一個字說了一個句子:「也即是說,觀察不能像油浮在水面,而應該像魚潛到水底。」他的回答到前半句子的時候,全班同學包括我的心幾乎要停止心跳了,當他說完後半句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特別是熱情的女生們驚呼起來:「一鳴!太天才了!」我也驚喜得大聲讚歎:「對!就是它!」接著我忍不住又激動地說教起來:「你們看,我們理解一些東西,文字也好,生活中的事件也好,我們理解啊理解,似乎懂了,確信懂了,但現在的關鍵是要把這理解用文字說出來。用文字寫出來就是我們的作文。會有好多種句式都可以用來表達這種理解,但只有一個是最貼近的。寫作最刺激的就是去找到這個最貼近的句子。你們看一鳴的句子,他用了十分恰當的兩個比喻,把作家這麼大一篇故事裡蘊涵的內在精神挖掘出來了。而且讀起來不是乾巴巴的說教,而是有圖景有畫面,非常生動易懂……」孩子們不太搭理我的說教,大約只是出於禮貌,微笑著看著我,我很清楚孩子們的喜悅還沉浸在湯一鳴的句子里。也很清楚,其實其他孩子們已經從這個句子領悟了這堂課,甚至這學期的閱讀課的精髓。我的一大段說教不過是畫蛇添足。最後我慚愧地住了嘴。把自認為精彩的備案放棄,連忙開始我們的寫作練習。
我必須得誠實地說,這堂課不是我在給孩子們上,而是孩子們給我上了一堂精彩深刻的課。在我自己後來的閱讀和寫作實踐中,這堂課的畫面常常在我的腦海里回放。甚至可以說,這一篇的思考也是開始於這堂課。
現在進入正題,試圖描述一下我所認識到的,想像力,抽象邏輯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讀《易經》,對其中的「象、數、理、氣」很有感觸,覺得用來描述寫作中的想像力、抽象邏輯能力和創造力之間的關係很能盡意。
簡單地說,湯一鳴的那個句子的生成,可以概括為:象,盡意;意,由象表。
如果例成圖表的話,可以是這樣:
象————————————》 意 《—————————————象
(大自然、閱讀、去生活、在關係中體驗) (抽象、概念&辭彙語法修辭) (升華後的象)
精神(德、道、神、最元初的作品: 藝術體驗健康——》想像力、創造力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聖經》 ) 也就是寫作
更詳細解釋一下這個圖表的話就是:
象,即對象,我們這整個世界。大自然,人文閱讀,生活實踐,在各種關係中體驗而獲得。其中的人文閱讀,我認為儘可能地和元初精神聯繫。
意,內在理解。要達成內在理解,語法修辭的學習是必要的,它喚醒內在理解中的邏輯性。
象,就是呈現為象,就是要把內在理解表達出來,也就是寫作。寫作是在以上兩方面和諧發展之後,對內在聆聽之後,思考之後,用語言把過程和結果表達出來,而這個結果要用一種充滿張力的想像力找到一些豐富的「象」或「圖景」來表達。這個被表達出來的象和圖景也就是「文章」。
寫作中的這種想像力有時候會呈現出一種艱苦思索之後的靈感狀態。這靈感是極其敏感的,它存在於人類最初的天性,它和大地宇宙相連,和人類的社會文明交融,它需要有理性思考來指引,但理性太多又會把它窒息。總之它需要被小心呵護。特別是人類的成長時期,即0~14歲這個時期,它似乎不見蹤影,又或者還在沉睡,偶爾它會在某些孩子的身上呈現出來,猶如驚鴻一瞥,隨即無跡可尋。若這種靈感狀態的想像力得到了呵護和滋養,特別是在14歲之後,這個想像力也就變為了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