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黃帝內經》,講到人的成長規律時,一再強調要順時節而行,逆之則傷其五臟六腑,重則疾病纏身,命喪黃泉。若把人的一生比為一年,那麼對應於人,春、夏、秋、冬大至情況非常明顯,春對應的是出生到青春期,是主生髮的時期,如果不「動」起來,夏天就「長」不出來花,秋天就「結」不出果,冬天就沒有什麼收藏可供「反思、精進」。人智學對人內在意識發展的觀察和《黃帝內經》的觀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春季主意志力培養,就是在行動中感受、思考;夏季朝世界看去,讓各種文明科學之花在視野里開放,人生的秋天該懂得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的責任關係,專註服務,有所收穫;人生冬天進入純思想的人,完全奉獻自己給這個世界。在教育領域裡,人智學把季節分得更細。0~7歲主要發展意志力;8~14歲主要發展感受力,藝術化學習,在關係中學習;15~21歲思考力發展;22~28歲,三方面發展成熟,就能把意志、感受、思考力結合去找到自己的天命並能去行動。每個階段有不同力量的生長,需要不同內容和方式去教育。
特別想說說0~7歲孩子的特點。作為母親,我的切身觀察是,我的女兒不喜歡在她沒有主動詢問的時候貿然告訴她什麼事怎麼做。她會自己去試。她看到六歲的姐姐們在編手指編,她也想玩,就去試。三歲,她發現自己的手指完全搞不懂,就放下玩其他的了。四歲,她開始坐在沙發上編手指編,老不成功,她還編了首歌唱自己「一百年技術不算好」。再過一兩個月,她主動問媽媽該如何讓大拇指上的毛線不要逃跑,我僅僅說,哦,要把這根線拉緊一點點。然後她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編織好久。這個技術活前後用了一年多,期間不知道她一個人琢磨了多少次,多少次選擇放棄,又有多少次選擇再次嘗試,最後終於自己會了。耐心等待是有必要的。如果三歲時大人直接告訴她技巧,她就會了嗎?如果把人生大道理全部讓她背誦住了,這個大道理就真的具有了巨大的行為指導力量了嗎?其實女兒的手指編過程根本不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是她三歲的手指還做不了精細動作。人生道理更是這樣,它不是去讀,去背誦,去思考就能內化為可以生長的道德行為的。
手指的精細動作能力的發展尚且如此,更何況大腦精細的神經發展?古人有話說「心靈手巧」,這裡的「心」更多指的是「大腦」同時又包括了感受力的敏感。其實反過來說「手巧心靈」也是成立的。人智學的認識是,若想孩子更加聰明,不是「頭疼直接醫治頭」,而是讓孩子的手腳動起來,工作起來,大腦里氧氣、營養充分,大腦自然發展得強健、精細。這個動起來的結果還培養了孩子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創造力的基石。意志力的培養訣竅就是重複,有規律地重複,這不是說教和背誦經典作品就可以達成的。
我非常熱愛和嘆服於《道德經》,它讓我觀察到孩子的生存本質。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被干擾的孩子,大自然中的孩子,他們的狀態就是《道德經》的行為藝術版。但作為文字記載的,如此邏輯、哲學、覺醒、深刻的作品作為教育的材料,餵養給本來就在道之中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我不再那麼狂妄地覺得自己可以居高臨下地教訓本來就生活在道之中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不帶成見地觀察孩子本身,反省自己身上固化、沾染上的塵埃。
受不受得住:
即便是以上所有的條件和探討都忽略不計,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那就是每個人都不同。對那種以感受和藝術圖景認識世界的人來說,這種讀經無益於扼殺。有的人生命力旺盛,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能消化高濃度的思想作品,有的人天生元氣不足,秋天一來就容易多愁善感,如果再增加這些需要強大生命能量才能消化的經典之作,不是無異奪命嗎?
觀察到漢代以後的漢族讀書人整個是一個文弱的形象,唐朝及以前好一些,之後是越來越弱,很明顯是對人的認識出了問題,教育的方法出了問題。
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我3歲左右開始識字、練書法。從我記事開始就知道我的腸胃一直不太好,貧血。熱愛閱讀,不愛運動。11~12歲時變得尤其嚴重,甚至一度被診斷心臟有問題。懂得調理身體後才意識到,對於我這樣天生元氣不足的人來說識字太早確實傷身。小時候我幾乎不參加童年人的遊戲,我幾乎總是處在漂浮的半空中若有所思,這樣的狀況幾乎延續到30歲。就人智學的觀察,這是出生後的教育沒有協助好我的生命進入這個世界。
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要一步步讓身心靈入世,並盡本分工作來作用於這個世界、豐富這個世界。教育是來協助這一過程得以順利實現的。
我身邊有幾個從小讀經的孩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語言能力較強,句子簡潔,思考能力較一般孩子清醒得早,但想像力和對事物的感悟力比較單一,情感的表達和感受能力隔膜,生命力都比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強。
這學期帶著六年級的孩子們不求深意地背誦《詩經周頌》,觀察到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孩子身上顯出了不同的力量。非常明顯的是那類特別容易聽從書本和老師教誨的孩子(或者說那種內心從小被大人的意志控制,很少有自由的孩子),其實非常不適合讀這些文本,因為這類孩子非常容易就坐實並固守其中出不來。但有類孩子就好像被澆灌了千古甘泉一般,一下就鮮亮透徹起來。這類孩子是從小內在很少被打擾的孩子,被允許犯錯誤的孩子。
那類天才般的人物,僅僅靠大道靠天養也照樣成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則不是。
史丹納的觀點是,基於天性,現代的每個人都病了,教育就是來療愈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是必須的,但究竟如何教育呢?話題又回到教育原點,也就是孔子說的因材施教。
經典是好東西,但什麼時候給,什麼樣的孩子給到什麼程度,如何為孩子準備好一個足以承受這些經典的強健心靈和思考力,才是讀經教育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