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特殊需要人的天堂(2)

芒特康復村室內一角 劉桂芳攝

吉爾告訴我,正是因為按需分配,不發工資,他們才能把政府的撥款節省下來,芒特康復村從最初的2棟建築,發展到如今的14棟建築。

有的康復村只有一張信用卡,也有的康復村每位員工一張信用卡,除了年度預算外,如果臨時需要一件衣服、一雙鞋,一本書,自己拿卡去買。這一方面體現社區對員工的絕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對個人的考驗,你的花費是否真的出自需要而不是貪婪?

沒有人可以評判別人的需要是多了,還是少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的人有10件衣服很滿足,可是有的人需要30件才能滿足。一般情況下,會引發彼此的不滿,憑什麼你要買30件衣服?那我也要30件吧。但如果這個人真的是你的兄弟或姐妹,你會有意見嗎?我就這樣想過,如果我的弟弟、妹妹的需求比我大,我沒有怨言。如果把社區里的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內心就會坦然接受每個人的不同需求,不去攀比。

沒有工資,按需分配,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

如果有人在康復村工作了幾年要離開,康復村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以便這個人能夠平穩地度過適應新生活的時間。芒特康復村的木工老師亨利(Henry)說:「有人認為給的資金多了,有人認為給少了,反正來康復村工作前,事先都說好了。」 我在愛默生學院遇到一位康復村來的同學,他工作了4年,康復村為他提供上愛默生學院的費用。

在社區管理層面上康復村力圖做到人人平等。任何人有權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柯尼克說:「只有當這些權利得到保障,社區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在社區里,每個人了解其他人的工作,那麼工作領域會被每個人的善良意願感染。每個人有權利說出,他認為這項工作應該如何分配、安排和推進。每個人的聲音要被傾聽。最後,每位工作人員要有機會去做他認為註定要做的事情。但他不能聲稱這是他的權利,不容許別人也擁有同樣的權利。」

張筱葉在芒特康復村住的是最大的一棟樓,有30個人,其中16位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開會的時候,每個人性格都很強,都要說自己想說的話。有點像吵架似的。我覺得重要一點是,你講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只是討論這件事情怎麼解決,而不是變成你說這個人怎麼樣。」每個人的聲音都要表達,都要被傾聽,開會時間延長了,次數大大增加,但每個人覺得自己被尊重,能參與社區的決策。

即便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採納,甚至自己的意見明明是對的,亨利說:「那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康復村這個團體,而不是個人。個人要學會謙卑。」我想亨利一定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他放下了自己,接受了大家的意見。1978年亨利26歲時到康復村工作,30歲時來到芒特康復村,一住30年,生育了4個孩子,他和妻子再也沒有離開過,他住的房子是他自己親手建造的。

亨利是個非常獨立特行的人,他不參加每周的人智學讀書會,也不看人智學的書,不參加每周日早上的集體活動。但社區里的人沒有因為他的不同,而疏遠他,或者給他壓力。他記住斯坦納說過的話,每個人要找到自己探索的道路。他說他是憑經驗和內心的感受去學習,而不是書本。他認為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他尊重別人的選擇,別人也會尊重他的選擇。

歸納起來康復村社區的管理機制是:

  1. 經濟層面的博愛。
  2. 合作領域裡的平等
  3. 尊重私人生活的自由

這正好體現出西方的理想:自由、平等、博愛。柯尼克寫道:「在這樣一個社區里,特殊需要兒童感到被接納、有安全感。智障和殘障的成人會體驗到他的人性。每位工作人員會找到他的生存位置,富有創造力的工作。這樣一個社區是康復村的第三個核心價值。」

以上提到的三個核心價值,一是如何看待特殊需要人,二是工作人員如何自我教育,三是社區的經濟和管理模式,這是康復村區別於其它的類似學校或機構的特別之處。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