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特殊需要人的天堂(2)

芒特康復村室內一角 劉桂芳攝

康復村面臨的挑戰

據一份2011年12月的報告顯示,我國學齡期的自閉症兒童康復和教育舉步維艱,勞動就業和成年托養基本仍是空白。就連各省為精神殘疾人開辦的福利工廠都不能接受自閉症人士,導致大批自閉症青少年無處可去,「不僅滯留家中難以自立,而且功能倒退、病狀加重。」一位23歲自閉症患者的媽媽說:「我們曾多次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商,至今也無法給孩子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她的孩子已經可以生活自理,電腦打字、買菜做飯、做家務。她和丈夫都50多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她無時不刻地擔憂:「我們去世後,孩子將如何生存下去?」

有時我會想康復村的模式在中國是否可行?首先,我們能否認同以上的三個核心價值觀?其次,這樣的康復村,即便工作人員不拿工資,按需分配,房屋、交通、辦公、食宿等等也需要相當大的開支,他們的伙食全部是有機食品。如果完全靠學費和社會募捐恐怕難以為續。發達國家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可以為每個特殊需要人從搖籃至墓地,承擔基本的教育和生活費用。但我們能說因為中國不夠發達,所以大批自閉症青少年無處可去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能否體現在對特殊需要人的關懷上?

讓我感到沮喪的是,康復村的美好理想在英國開始衰退。最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康復村的監督力度,提出許多要求。比如要求進行8小時工作制,要給員工發工資等等。為了應付政府的要求,我聽說有的康復村上報政府的是工資單,而內部仍然堅持按需分配。兩年前政府還給芒特康復村派了一名管理人員,監督他們的日常工作。吉爾告訴我,英國看似自由,其實是幻覺。我們仍然要和不合理的制度抗爭。

亨利站在他的工作台前,面帶笑容的對我說:「如果我的聲音能夠被政府聽到話,我想告訴他們少一些條條框框,這對政府和康復村都有好處。我不知道芒特康復村還能存活多久?也許10年?也許5年?」他說的時候,我的心一直往下沉。他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貢獻給了康復村,在他的笑容後面有一種深深的無奈。

阿伯丁的康復村學校,很多年前就已經發展為三個部分,位於臨近的三個地方。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位特殊需要學生,目前只有80多人。其中一個原因,政府和其它的機構也開辦針對特殊需要人的學校,另一方面政府為了減少開支,鼓勵輕度的特殊需要孩子去公立學校上學。阿伯丁的康復村學校本來也是一年有好幾個假期,這給家長帶來許多不便,現在為了適應家長的需求,特殊需要孩子可以全年52周寄宿在康復村裡。

除了來自政府的壓力外,康復村的機制也面臨挑戰。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接受按需分配,他們想要工資。越來越多的人不能接受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9點,他們要8小時工作制,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住在社區里,他們要有自己的私人住宅,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學習人智學,—-

最關鍵的是,吉爾說:「人們的理想主義熱情消退了,安於現狀,追求物質享受,也許幾十年,或許上百年,人們會發現追求物質是錯誤的,反正我看不到這一天了。」吉爾已經70多歲了,1972年她創辦芒特康復村,一直工作到如今。我發現無論是芒特康復村還是阿伯丁的康復村,60、70歲的人和年輕的志願者佔大多數。比較而言,30至50歲的中年人很少。我想上個世紀的60、70年代,西方有風靡一時的嬉皮士運動,他們是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出路的年輕人,他們「崇尚純精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與人為善」。十年前我在英國就聽說,一些投身於康復村、華德福教育的人就是來自嬉皮士人群,他們覺得在人智學中找到了他們的理想。而這股追求理想的熱情,在現代化的浪潮中,變成了新一代人對物質享受的熱情。

吉爾說,在精神世界裡,品質才是最重要的,現實社會追求龐大、高產、高效,這些東西在精神世界裡什麼也不是。儘管華德福教育和康復村是非主流的,但他們的品質存在著。「我認為華德福學校會一直存在下去。上周政府教育部門考察了麥克荷(Michael Hall)學校,結果對他們的教學非常滿意,高度認可。」麥克荷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一所華德福學校,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

有些康復村已經名存實亡,吉爾坦言,他們已經不遵循康復村的三個核心價值,但仍然自稱是康復村,很難制定統一的標準。我聽說也有個別的康復村面臨解體。

康復村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他們使用人智學的觀點和語言,和外面的主流社會難以溝通。是放棄人智學的語言或術語,融入主流社會的大眾語言?還是堅持使用人智學的觀點,哪怕不被理解?吉爾的意見是決不放棄人智學的觀點和術語,官方的、主流的語言需要變革。

我想即便這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有一天失敗了,但康復村照顧和幫助了許許多多的特殊需要人和他們的家庭,康復村給予了年輕志願者一個成長的空間,給予追求理想的人一個家園。也許有一天,康復村的物質載體沒有了,但它所激勵和散發出來的真誠、善良、美好不會消失,永遠也不會。

芒特康復村的一位特殊需要學生基克(Ziggie),每次看到我都會和我主動交流問候,有天在餐桌上我問他:「畢業後你打算去哪裡?」他說:「我要去康復村工作。」這正是柯尼克的夢想,「建立一個頂上點燃大蜡燭的高地,以便特殊需要兒童可以找到這希望的烽火台,然後去點燃他們自己的蠟燭。每束火焰都會放射光芒。」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