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煮飯,增進親子關係
現今雙薪家庭多,許多家庭以外食解決三餐。
但是,在家煮飯卻是很重要的一回事,若是自種蔬菜,那就更佳。
外面賣的食物大多是重口味,加了很多化學調味料,破壞孩子的嗅覺與味覺。
張校長指出:「當孩子的這些感官遭破壞,會影響他的『人我關係』,令他難進入別人的感覺。孩子自小,媽媽便在家中做簡單的菜,讓孩子吃到食物的原味,就能保護孩子的這些感官。」
說到煮飯,張校長提醒:父母做飯,不要匆忙。
煮飯不是只有媽媽的事,如果爸爸上班比較遲回,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煮飯。
比如說回到家,可以平和地跟孩子們說:「先喝杯水,再把書包放好。誰要先去洗澡?媽媽開始要準備菜了,今天有什麼菜,可以煮什麼,你們洗個澡後,可以出來幫忙……」
孩子從媽媽身上看到這種不疾不徐的做菜、做家務的方式,看起來就在享受做家務,而不是為了要吃飯,而大家弄得很不愉快。甚至有的媽媽心裡會不平衡,覺得自己每天老是忙煮飯,好像女傭似的,而忍不住嘮叨孩子,影響親子關係。
拉拔孩子,一步一步來
孩子的成長與學習,都需要時間。父母與老師要有耐心。
與其凡事訴諸打罵,或許可以換個態度與說法,如:
「沒關係,下次你就會了。」
「媽媽昨天告訴你了,你還是做不到,沒關係,你做一點吧,慢慢的你就會做得跟媽媽的一樣好。」
對偏食的孩子,可說:「沒關係,你就多吃一點點,那你就會像爸爸一樣,長得那麼高、那麼壯。」
張校長指出:「要給孩子正向的鼓勵,讓他相信他自己做得到,他會這樣相信,是因為父母與老師都相信他。」
對孩子的錯誤與不足,也要給予肯定與鼓勵:「今天你還是做不好嗎?好吧,那就等明天看看你的手有沒有更有辦法啦。今天媽媽幫你一點,但是沒有辦法全部幫喔,剩下的你明天要自己做好。」
這些話語,鼓勵孩子慢慢來,一次做不到沒有關係,可以再嘗試。
至於十六七歲的孩子,父母怕孩子的情愫及被騙,也容易構成緊張的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經常批評孩子的這個朋友不好、那個不好,怕孩子變壞,孩子會對父母反感,覺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的朋友。
一旦他覺得父母不愛他的學校、不愛他的朋友,他也就不會相信父母是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