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張校長在他們出門時都會叮嚀:「保護自己,照顧別人,希望你有快樂的一天。」
本系列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4年7月2日 配圖:pinterest
當孩子漸長大,許多父母期待孩子幫忙做家務,以減輕他們的負擔,但是,許多時候,孩子卻不配合,結果反倒形成親子間的拉鋸。
其實,父母可以從小就培養起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孩子在模仿時期,是養成他們做家務的好時機,切莫嫌孩子笨手笨腳動作慢,而把他們杜絕於家務外。
孩子需要很長的時間學習,但現今社會腳步急促,很多父母太心急,他們忘了當初自己是怎麼長大的。
孩子五六歲時,是養成他們做家務的時間。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不會掃地時,很愛拿掃把來掃地,他其實就是在模仿大人。這個時候是最好的時間,讓孩子參與家務,做不好也沒關係。
「只要上了小學,便可讓他們幫忙做家務,幼兒園大班,也即是五六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讓他們做簡單家務了,例如吃飽飯洗自己的碗。」台灣慈心華德福學校校長張純淑說。
她本身的孩子,在兩歲時就會把用過的碗盤拿去流理台。
她分享,台灣很多媽媽會要求小孩做家務,年齡還小的幼童折廁紙,兩張一起折好,好方便使用。等到孩子進小一時,就要自己收碗盤及洗碗。
孩子還小,難以將碗盤洗乾淨,那些媽媽就等孩子睡了,再把碗盤洗一遍。看似多此一舉,但是,媽媽要訓練孩子,就是這樣子,要有很多方法,讓他們做家務。
張校長說,當孩子大一些時,每次拿起碗吃飯,會覺察所使用的碗都是乾淨的,他在清洗時就會更留心把碗洗得乾淨徹底,照媽媽教的方法,前後都洗凈。當孩子越大,他的能力也就越強,家務也就做得更好。
當孩子去到12至14歲時,許多家務他們都可以做了。可以安排哥哥星期一至三倒垃圾,星期四至六輪到妹妹,爸爸則包辦星期天的倒垃圾工作,把類似這樣的家庭節奏建立起來。「一旦家庭節奏建立起來,要打罵孩子的機會其實不多。」她說。
養成生命的安定感
主要原因這些節奏讓孩子安定。從小養成生命的安定感,在他們生命初期為他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就像蓋房子,把地基都打好了。
「孩子是靠模仿學習的,父母享受做家務,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他們是經由模仿與感官,認識這個世界。」她說。
張校長的外孫才四歲,便已用真的刀幫媽媽切豆腐。做媽媽的認真地在他面前切菜,孩子也認真的學。
想像一下那畫面,令人也動容,家務,豈只是媽媽的分內事?何不多一份信任、指導與耐心,媽媽孩子一起來!
青春期孩子,幽默指導非指責
做家務,當孩子來到青春期,又是一個轉折點,或說拉鋸點。
張純淑校長指出,孩子到了青春期以 後,性格普遍上會比較懶散不愛做事,父母可以讓他們知道,涉及他們個人的事,是他們自己的事,但涉及到家庭的事務,例如倒垃圾、掃地抹地之類家務,他們應該做。
他的房間,可以任他,但是父母可以適時提醒他一下:「有點亂哦,是不是該找個時間處理一下?」
男生的房間,如果拖太久都沒有清理,媽媽可以找一天趁他不在,幫他清理一下。
而女生的房間,一般情況較男生好,媽媽可以偶爾幫忙她將未分類好的東西分好,例如書籍或是衣服分類,讓她從媽媽身上學習到做事的方法。
「跟青春期的孩子講話,要有幽默感,而非指責他:小時候都會做,現在都不會做!一直打罵,效果不會變好。」她建議。
「只有這樣不打不罵,才會一直找到方法幫助孩子。讓孩子有出口,你也有協助他的出口,每一個關鍵時間,都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每一年孩子都不同,父母及教師要走在孩子前面。」她說。
以愛出發,耐心糾正錯誤
「一直打罵孩子是沒有用的,孩子要感受到父母愛他。」張校長最喜歡對著家長們唱的一首歌是:「你儂我儂,我耳朵聾,你說什麼,我聽不懂,再說一遍,還是不懂,你說你愛我……就聽懂。」
若是父母很兇,動輒打罵,對孩子講一百遍都沒用,孩子沒法聽進去。只有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他,他才會聽得懂。
對著孩子,以愛作為出發點,她說,同樣的東西,即使講上一百遍,還是要講。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真的要很有耐心,他們若能做到這點,也會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她說,孩子最在意的是:我的父母或老師是怎麼樣的人?而不是他們真正教他多少知識,或他一定要考到多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