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典範,最好品格教育
孩子的玩具隨地亂丟,是很讓家長頭痛的問題。
父母可讓孩子清楚每樣玩具的位置,每個柜子放不同的玩具。孩子清楚知道玩具玩好要「回家」,也知道每樣玩具的家在哪裡,那麼自然能減少很多混亂。
但是,太多的家庭,大人並沒有以身作則做到這個部分,套張校長的形容詞是:「客廳有廚房的東西、廚房有浴室的東西、溶室有寢室的東西,東西到處都是。」
現代雙薪家庭多,好些家長很忙碌,也顧不上這些,心想亂就亂吧。但是,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不容小覷,孩子會活在很多「混淆的價值觀」里。
最後,張校長說,不打不罵,是一念之間可以做到的,而整個家庭文化會跟著翻轉,家庭文化會重建起來,你會發現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不過,她強調,不打不罵不代表放任孩子,要原則堅定,態度溫和。
過規律的生活,節奏建立起來,將家及生活的環境照顧好,美學就自然而然的進入。而大人的典範,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
不打不罵,以分享教育孩子
孩子在3歲時,自我意識出來,之前只會說XX(自己的名字)要什麼,或不會什麼,這個時期,會改成說「我」:「我要!」、「我不要!」
這顯示出,他的力量長出來了,「我」成為一個人了,這時候,他就沒有那麼乖巧聽話了。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長輩以威脅的語氣恐嚇他:「你不要給我試試看!」孩子剛長出來的「我」及自己的力量就會收回去,壓抑這類東西就是從小這樣形成的。
說到這裡,張純淑校長忍不住笑說:「不打不罵,怎樣教好孩子?(今次採訪主題),事實上是:只有不打不罵,才可以教好孩子。
「你不需要罵孩子,你就是把你的做法、典範、分享、工作,這些最繁雜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可以及敢去摸。」張校長說。
如果我們不理孩子,媽媽忙家事,任孩子自己玩,幼童不會玩,卻好模仿哥哥姐姐的玩法,在哥哥姐姐眼中,弟弟妹妹往往都是來搗蛋的,就會吵起來。一旦孩子吵起來,媽媽就要放下家事去調解。
可是,如果媽媽是以圖像式的報導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情況會不同。
例如回到家做晚飯,媽媽先一件一件事先後程序交代好,孩子就有事做了:他要把他的書包放在固定位子、把鞋子擺好、換衣、洗澡、幫媽媽做菜……
當然,個別家庭先後秩序有分別,例如有些家庭是吃了晚餐才洗澡,那都沒關係,重點是建立起家裡的節奏。
她以以上麗麗與恩恩的例子說,母親從唱歌到小聲跟孩子講話,到比較醒覺的聲音,有一點刺激地把孩子叫醒。而不是罵孩子說:「那麼遲了,還不起床!都幾點了?每天都這樣!去到學校被老師罵,我去到公司被老闆罵……」講一大堆道理,家中氛圍自然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