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淑:父母忘了自己怎樣長大。
本系列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4年7月1日
新時代愛的教育,強調不打不罵孩子。
但是,不打不罵,怎樣教好孩子呢?孩子眼中還有長輩嗎?這豈不是寵壞孩子?
台灣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校長張純淑,投身教育四十年,一路走來,反而說:「只有不打不罵,才能教好孩子!」
她強調,不打不罵,不代表放任孩子。父母語調可以是溫和的,原則卻是堅定的,並且以身作則。
加上家庭文化的建立,一個整潔有序的家,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就能營造安定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情緒穩定,教養也不成大問題了……
清晨五點半,葉麗麗離開溫暖的床鋪,開始張羅一天的生活。
她先準備早餐,待6點正,孩子的起床時間到了,她輕輕地唱著兒歌,聲音由小漸漸轉大,來到5歲的恩恩床前輕呼:「咕咕,咕咕,起床咯!」
她逗逗恩恩,抱抱她,但恩恩似乎還不大願意起床。葉麗麗從輕輕的語調,慢慢把聲量調高說:「該起來咯,要準備上學了。今天的早餐是蛋餅,這是外婆教我做的,煎起來可以沾果醬吃,很好吃喔,我們早餐時間只有半小時……。」
恩恩終於被媽媽喚醒了,嬉笑中起床洗滌。
吃完早餐,準備妥當,一家人7點出門,爸爸直接上班,媽媽則在上班途中順道送恩恩到幼兒園。
下午四時,她準時到幼兒園接回恩恩,回到家,像例常那樣,麗麗把雨傘及鞋子放好,皮包也收好,恩恩也把鞋子和書包放在指定的地方,衣服換好,把要換洗的衣服及襪子拿去洗衣間。
這時,媽媽已準備好點心和飲料了,兩人一起開心地共享點心。
稍為休息,麗麗開始準備晚餐,恩恩也沒閑著,她是媽媽的好幫手。
麗麗告訴她今晚有哪些菜肴,小瓜幫忙媽媽摘豆角、洗菜、打蛋。
建立起家裡的節奏
飯煮好了,兩人一起洗個澡。這時爸爸也回來了,吃完飯,大家分工合作洗好碗盤、收拾及抹乾凈廚房。恩恩玩一會兒家家酒,媽媽則做家務,保持家中的整潔美觀。
睡覺時間到了,恩恩把玩具收好,不同的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媽媽要求恩恩確保玩具及用品都各就各位。
麗麗陪著恩恩進房間睡覺,給她講了睡前故事,唱晚安曲,恩恩漸漸進入夢鄉。這會兒,做媽媽的終於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這是恩恩家在工作日的作息,恩恩也非常熟悉這個節奏,她顯得很安心。
「在教養孩子方面,建立起家裡的節奏是很重要的事。」張純淑校長說。「家庭節奏建立起來,孩子從小就會養成生命的安定感,這就像打地基一樣,地基打得好,往後的教養會更容易。」
大人要身教,保持家裡整潔美觀
除了生活節奏,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人要身教,並保持家裡的整潔與美觀。
這是張純淑校長極為重視的一點。
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從小到青少年階段,都在模仿大人,從我們身上學習。如果我們對待孩子動不動就打或罵,孩子只要受委曲、有情緒或是生病了,情緒反應就是哭鬧。他不懂得用溝通方式說出個人需求,甚至拳頭一下就揮出去。」她說。
有些父母愛用威脅的口吻警告孩子:「如果這件事沒做好,或是你再哭鬧,等下回到家你就知道!」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受教,而是受威脅,這樣沒能真正教好孩子。
「大人要成為典範。我們希望孩子以後成為什麼人,我們要很有自覺,自己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如果希望孩子整潔有美感,那也要成為典範。」
不能說回到家,以累為借口,把皮包外套和雨傘隨便一丟。
張校長強調,不管是在家中或學校,東西都要各就各位,雨傘、鞋子、外套、睡衣、玩具等,全都要有它的位子。
「整潔美觀如果進入家庭,就能取代很多打罵。」她說。
她解釋:「孩子回到家,家中每樣東西都各就各位,孩子清楚那是個安定的家,情緒就不會被帶起來。在混亂的家,孩子會失去安定感,一旦如此,便容易吵吵鬧鬧。一旦孩子吵鬧,父母的情緒便被勾引出來。最後,沒有人會相信,不打不罵是可以帶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