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瑞典華德福之旅

答疑解惑

我在英國學習時,在幼兒園實習過3周,主班老師60多歲,做了40年的幼兒教育,班級狀況井然有序,我幾乎提不出任何問題,因為我沒有任何幼兒教育的經歷。這次到瑞典就不同了,我有了2年的實踐,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以下是瑞典老師的答疑解惑。

我問若妮特:「男孩喜歡拿木棍當槍玩暴力遊戲,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處理?」她說:「我會告訴他們,你們可以在戶外玩,不可以在教室裡面玩這種遊戲。也許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更好,但如今的孩子也需要老師直接告訴他,老師態度不必很嚴厲,但要直接了當、語氣堅定。男孩需要男孩的遊戲,戶外可以玩射擊遊戲,但不能對著人。可以是想像中的怪獸或動物。因為絕大多數人還是吃肉,人還是在屠殺動物。儘管華德福幼兒園不吃。」

如果某個孩子經常打人,某個孩子經常被打,老師會分別與雙方家長座談。尋找孩子打人的原因,也許孩子缺少安全感。2-3歲的孩子打人,常常是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完善,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當他能夠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通常打人現象也就消失了。
我在安娜絲蒂娜的幼兒園,見到一位被領養的中國孤兒,她剛滿3歲,入園不到一個月,非常活潑可愛,但她常常會打別的孩子,打完後,看到別的孩子哭,她會很好奇地看著。我問安娜絲蒂娜:「你會告訴家長孩子在幼兒園打人嗎?」她說:「不會!如果告訴的話,很可能家長會訓斥孩子,對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起作用。」3歲的孩子還體會不到被打孩子的痛苦,安娜絲蒂娜通常是安慰哭泣的孩子。對於打人的那個女孩,不批評,也不講道理,而是轉移她的注意力,讓她參與到別的活動中。但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打人,老師會告訴他,別的孩子被打疼了,如果一再發生,就讓他坐在老師身旁,暫時不讓他和別的孩子玩。
斯坦納說一個班級擁有的孩子人數取決於老師能夠應付的家長人數。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家長的問題。如果家長告訴孩子:「誰打你,你就打他。」這樣無止境地打下去就會引發戰爭。所以老師在一定時候總是會制止衝突升級。
孩子咬人是嚴重的事情,老師會當天告訴家長,但說話的方式要溫和,不要讓家長產生負罪感。

我在英國的老師曾說如果沒有院子,就不要辦華德福幼兒園。我在瑞典參觀的幼兒園,一般都有自己的院子,唯一一個沒有院子的幼兒園,孩子們在小區的公共場所玩耍。
在若妮特的幼兒園,已經是深秋時節,孩子們穿著雨衣雨褲仍然在玩水。在家長的幫助下,他們把水引進沙坑,孩子們打開水龍頭,隨時可以往沙坑裡放水。有的孩子跪在水裡,身上儘是沙子、泥土、水。若妮特說:「如果家長怕孩子把衣服弄髒,可以把孩子送到別的幼兒園。有位人智學專家說,幼兒園給予孩子的應該是快樂,孩子玩土、玩沙、玩水,他們快樂、高興,成人為什麼要禁止?」
院子里有樹,我見孩子爬樹,若妮特也不管,我就問她,是否孩子可以隨便爬樹?摔下來怎麼辦?她說辦園15年來僅一個孩子因為爬樹摔下來,但沒有受傷。中國媽媽李丹說,女兒的外公來瑞典時,看到外孫女爬上高高的樹,嚇得心臟「砰砰」亂跳,而老師卻在一旁說:「沒事,沒事。」當然幼兒園出於安全考慮,也會阻止年幼的孩子貿然爬樹,老師會說:「等你長大一些,雙臂和雙腿有力氣了再來爬樹。」
每周五瑞典所有華德福幼兒園都要去森林玩耍,若妮特幼兒園也不例外,這一天是一周的高潮。他們分為2個大組,每組去不同的地方。我們沿途步行了20多分鐘,孩子們可以離開老師向前奔跑,但每到一個特定的地方,他們會主動的停下來,等待老師和其他的孩子,當所有人都到齊了,他們又開始向前奔跑。
到達森林裡老地方,老師點燃篝火,大家吃一些隨身帶的點心,就可以玩耍了,我驚奇的是若妮特一直坐在篝火旁用樹葉做頭飾,孩子們跑得不見蹤影,她無動於衷。我問道:「你難道不擔心孩子會跑丟?」她說:「孩子是不會跑出媽媽的懷抱。懷抱不是指手臂的範圍,而是心靈的懷抱。曾經有位政府部門的人來幼兒園檢查,問我:『如果孩子在森林裡玩,丟了一個怎麼辦?』我說:『禱告上帝。』這人說;『幸虧我們認識了25年,我了解你,換了別人你這麼說的話,政府會讓你的幼兒園關門。』」不過我相信若妮特的做法是建立在對孩子和周圍環境的了解基礎上的。

我原來以為華德福幼兒園給孩子的生日禮物都是老師親手做的娃娃,這次我才得知並不全是如此。李丹的女兒6歲生日的禮物是一把木工刀,她從3歲入園開始,就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女兒有了木工刀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到森林裡找一根木棍,把樹皮削掉,在老師的幫助下,做了一匹馬。李丹收藏著女兒在幼兒園做的所有手工作品,她一樣樣的拿出來向我展示。年底她要回北京探親,我建議她把這些作品帶回國,和中國的家長分享。
瑞典華德福老師不僅帶孩子去森林,還帶孩子們到大海里游泳。他們相信孩子在學前盡情地玩個夠,到了小學才能上課時坐得住。李丹覺得她沒有享受到的童年樂趣,而女兒在華德福幼兒園裡享受到了。

我曾遇到愛講髒話的孩子,怎麼辦?若妮特告訴我,她的班上有一個孩子喜歡說大量的髒話,若妮特態度明確告知這裡不能講髒話。有個孩子每到吃飯前就要講「屁股—廁所」,若妮特說:「你去廁所講去!」幾次以後,他就不說了。一段時間後,班上另一位孩子的弟弟入園,某天問若妮特:「吃飯前不能說廁所是嗎?」「是啊,這是我們的規矩。」突然她意識到不對勁,問:「你是否想上廁所?」孩子點點頭,可是已經太晚了,褲子尿濕了。看來班級的規則已經深入孩子們的心裡,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弟弟妹妹。
若妮特告訴我,許多年前,猶太人從歐洲逃亡到以色列,其中有一批人熱衷於社會主義理想,建立了一個社區,規定所有的成人不許說髒話,他們以為這樣做孩子們就不會說髒話了。可是有一天人們發現一群孩子對著一個女孩嘰哩哇啦,女孩在哭,這群孩子說些什麼,大人聽不懂,想必是孩子們發明的罵人的話。髒話出自人的天性。
還有一個孩子新入園時,喜歡講電視里看到的血腥故事。每當這個時候,若妮特說:「你對我一個人講,我們單獨在一起。」若妮特把他帶離教室,讓這個孩子盡情講述。若妮特說我們不是脫離社會,生活在孤島上的一群人,這個孩子已經看了暴力電視,怎麼辦?他需要說出來,但讓別的孩子聽到不妥,那就對老師一個人講。
班上有講髒話的孩子,別的孩子肯定會受到影響。有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回家講髒話,要求幼兒園不該接受講髒話的孩子。若妮特認為這樣的孩子更需要幫助,怎麼能拒之門外?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老師越是不讓他說髒話,他越是說得起勁,老師只得告訴其他孩子把耳朵捂起來,但不會拒絕這個孩子入園。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媽媽為了鍛煉7歲的孩子當眾說話的膽量,讓他報名參加了一個電視竟答活動,當他回答不出來的時候,主持人不但沒有保護孩子的自尊,反而為了討好觀眾,取笑孩子。結果,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內向,幾乎不再說話,媽媽痛苦萬分、後悔不已。安娜絲蒂娜說一些孩子怕陌生人、膽怯,很正常,父母為這樣的孩子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那些非常主動和陌生人打交道,沒有一點內斂的孩子反倒有點問題。現代社會有些人,往往喜歡出風頭,內心空空如也,卻到處張揚,比如爭著上電視表現自己。
每當有參觀者來園時,安娜絲蒂娜反感個別參觀者積極主動地打擾孩子,這樣會把班上的孩子弄得異常興奮、躁動,孩子通常不喜歡陌生人摸他們的臉蛋或頭部。當年我去英國幼兒園實習時,老師告誡我們,不要和孩子主動說話,除非孩子來和你說話,簡單答覆即可,不要多問。

瑞典的一些孩子擁有上百樣玩具、各式各樣的衣服。孩子成年了,有些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是一輛汽車。在中國,有人問如何在家裡實施華德福教育,來自美國的老師天明(Tammy)說:「首先把你家的玩具收拾起來一部分。」中國獨生子女的玩具也是遠遠超出需要,父母以為給孩子買的玩具越多,表達的愛越多。在若妮特的教室門口貼著瑞典最著名的電影大師伯格曼的一段話,大意是孩子只需要一個娃娃、幾句話、一些故事,剩下的讓想像力發揮作用。伯格蔓4個月前剛去世。

我自己在帶孩子時,好象是本能的反應,當孩子不肯做某件事情時,常常會說:「如果你不做這的話,你就不能做那—-。」明知這種做法不妥,情急之中就會冒出來。而我遇到的若妮特和安娜,都說他們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都不會這麼說。如果外出時,某個孩子不肯帶帽子,老師會一次次地給他帶上,不會說:「你不帶帽子,就不能出去玩。」在家裡,比如孩子不肯收拾房間,安娜會對孩子說:「把房間收拾好,我會給你零用錢。」但若妮特的做法不同,孩子不收拾房間,就讓他們房間亂糟糟的,她不會幫忙,。
安娜的女兒13歲時買了一個寵物鼠回家,安娜曾經堅決反對過,但女兒真的買回家了,她只得無奈的接受。女兒20歲時,在下巴上打了一個洞,帶上一個唇環,安娜無論如何反感,也只能接納。我在英國時遇到一位韓國高中生,問他會把頭髮染色嗎?他說:「我要是染了頭髮,媽媽會把我殺了。」我想他的媽媽只是表示自己的強烈而堅決的態度,以至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意願。而瑞典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卻好象無可奈何、只得接受。
我看到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就有帶耳環的,老師說帶耳環取決於家長和孩子,學校不干涉,尊重他們的選擇。愛迪特認為孩子上學帶耳環不好,可以在家裡帶。但在瑞典只能向家長提出建議,不能禁止。在中國,就我所知,即使高中生在學校也不容許帶耳環。在穿戴方面,我還是比較贊同中國的學校規定。
我遇到一位30多歲的瑞典母親有2個孩子,屬於2個不同的父親,都沒有結婚。未婚生育在瑞典很普遍。以前我認為未婚生育都是年輕的女子,如今看來沒有年齡的限制,這已經成為西方現代社會的潮流之一。她的7歲兒子每周有4天和媽媽一起生活,3天和爸爸一起,16歲的女兒,全班27名同學,僅兩個家庭從沒有離過婚。
一般而言,我在國內的感受是孩子的自由太少了,以至他們的個性受到壓抑。而西方給我的感覺是,孩子的自由太多了,以至他們濫用自由。理想的情況也許不用懲罰就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我的老師沃倫(Warren)說:「我和其他的老師,的確有時獎勵和懲罰學生,但我要強調這兩種方式都是從外界給學生施加權威,削弱了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發展自己道德的能力。正如我們在監獄中看到,懲罰和監禁阻止不了犯罪,也改造不了犯人。獎勵和懲罰使孩子們遠離了真、善、美世界的源泉。」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還達不到放棄懲罰就能規範孩子行為的境界,怎麼辦?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