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生命頭三年

父母是孩子三歲前最好的老師、最適合的照顧者,重要性無法被任何替代;不要輕易因為經濟、社會壓力等的原因,而放任親-子關係疏忽、糜爛、遙遠。幫助孩子開展出與世界的正確關係,也是父母之所以必須父母的天命。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0年3月13日

人在生命的頭三年(零到三歲)發展出讓自己足以、可以「人/人性/人格」的能力:第一年的站立、行走,第二年的說話、語言與第三年思想能力的甦醒──行走、言語、思想的三重性賦予了人時空中、表達上、靈性上的自由。

〔補充說明一:不是孩子去發展言語,而是言語(能力)在孩子之內開展、綻放;言語說出了孩子!語言(能力)從環境中傾聽自己,並臣服於孩子的需求,形成自動的表達,這就是母語的獲取。起先,語句僵硬/生硬、難以發音,之後逐漸能形式而開始形變、(擁有自行的)生命──只有透過說話/對話,而環境也如此說話/對話,孩子才能獲得母語(對孩子而言,語言不是語言,而是說話者的人格、個性;孩子願意語言,表示孩子願意走入某種語言的文化-社群,願意將自己社交性地成長進某種語境-文化里)。〕

〔補充說明二:孩子從自己的直立當中獲得分隔/區分世界與自己的能力;而說話的能力進一步賦予了孩子征服世界、擁有/據有世界的能力(命名、指涉中,世界成為了個人性的認識與資產)。〕

〔補充說明三:發音/發聲向上打開了耳咽管,居中協調聲帶與口、鼻腔合作,向下讓心-肺的血液願意朝空氣中的光亮敞開,讓情感上升;命名/稱謂卻向下沉降,與向上的發音/發聲混合表達;說話帶著藝術性的心像,卻誕生在呼吸的流入與流出之中,編織著人與人、心魂與心魂──發音/發聲(言語的四肢生命)、命名/稱謂(言語的頭顱生命)個人性,說話(言語的胸腔生命)社交性/社會性/社群性。〕

〔補充說明四:第三年,孩子會在思想中誕生出「(低等的)我/自我」,開始向環境挑釁/拒絕/反叛,由環境中退縮,成為一匹暫時的「孤狼」。靈-心不再氣宇性地盤桓,開始向下滲入人的存在;因為自我意識的初醒,孩子開始獲得記憶的能力──「我」的宣稱與出現,象徵著嬰幼兒期的結束,也正式開始了孩子與世界的(變化)關係,因為「我」開始密實、穩固、強健。〕

〔補充說明五:行走、言語、思想這三種基礎的能力攸關著人最後三個高等感官──自我覺、思想覺、語言覺──的發展。〕

〔舉例說明一:牙牙學語的孩子是世界人;當開始指稱/命名,孩子就成了某國人,被母語所俘虜──孩子終將透過母語再度認識世界;但孩子的再次擁抱世界,又必須將母語從自己之上推開。〕

〔舉例說明二:說話的能力讓孩子成為洪水中、方舟上的諾亞:說話賦予了孩子方舟般安全、穩定的能力,而能在一切彷彿平靜了之後,送出第一次能飛翔的思想,如同諾亞送出探信的飛鴿,試探外在的動靜。〕

事實上,孩子的第一年也是生命中最神聖的時期:孩子(感受著自己)被家庭的歡迎與否,左右著日後進入地球-物質的動力。

〔補充說明:孩子出生後的四十天,濃縮也對應著母親懷胎中的四十周日夜,充滿著被宇宙祝福的神聖,以宇宙乙太的氛圍。〕

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將自己(舒徐地)開展向環境,而不是讓環境強壓/逼迫孩子開放……允許孩子在從容中確立自己、力量起自己。

孩子的發展液態/乙太,宛如清流,不須橫加干涉,孩子睡夢於外在、睡夢於世界、睡夢於宇宙;當允許著孩子浸淫在宇宙-乙太的氛圍/情境,孩子內在的能力/天賦也在醞釀/孕育,貪婪於滋養,而想開展最可能、極致的自己。

孩子以生命的頭三年慢慢在地球-物質上醒來,漸進地入世/肉身(化),吸引靈-心靠近物質也喚醒物質。

〔補充說明一:讓孩子以自己內在自然的韻律醒睡,而不是人工、照表操課的醒睡,不要勉強孩子跟從成人的作息,提前並過度地醒。〕

〔補充說明二:給出自然、柔和、溫暖卻安靜的環境(稜角都柔角化/鈍角化)(新生兒房的色調可以採取柔藍、柔粉或淡淡的玫瑰色),可以窗、可以門,讓天光足以照入房間,不被電磁/電子(用品/器械)泛濫與充斥(如:不以電子監視器遙控/監控孩子、所有電器儘可能遠離孩子睡眠與活動的範圍、燈光刻意遮掩/柔化等),讓孩子的成長儘可能自然。〕

〔補充說明三:早期(西元三千年以前)的人類幾乎都在冬季-聖誕節之際出生(特別是日耳曼民族),之後生日才開始分散到各個月份的每一天──當降生的孩子初次看到了世界的光(冬季的光有著夏季沒有的純潔、璀璨),才可能為自己發展出必須的人性;每一個生日,都是孩子自己的聖誕節。〕

這時期的孩子是全身(性)的感官(全身都是感官),要讓環境所流入的,優美、雅緻,幫助孩子感官細膩。

〔補充說明:不需要對孩子給出刻意或額外的感官刺激,因為那都是感官上的進犯與強暴。〕

經常擁抱著孩子、喂哺著孩子,溫暖而堅定,並且頻繁面對、交流著眼神/視線;家庭里輕聲細語,減少突如其來、尖銳刺耳的巨響/聲響(如:開/關門聲、電視/音響的聲量、家庭溝通/吵架等),(家人)經常以人聲對著孩子唱歌(而不是讓音響「替代役」對著孩子說話、歌唱)──孩子一有煩躁、哭鬧、情緒性的反應,立即/迅速且溫和回應;可以頻繁攜帶/揹負孩子,建立母子應有的親密,也讓孩子的安全感穩定。

〔補充說明一:定時、定量,會讓母乳哺育失敗,孩子、母親都不是機器。〕

〔補充說明二:不要害怕安靜──安靜是現代社會的可貴,不要以任何背景音樂填充/填塞──讓孩子可以回到自足而中心的短暫清醒,在安靜里,讓自然可以給出自然要給出的禮物。〕

〔補充說明三:如果孩子醒了,即使自己做著家事,也讓在襁褓/(前胸/側)揹袋中的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臉(雖然,母親這樣揹負會加倍辛苦,但孩子是妳的責任,也是妳必須去光輝到的),襁褓/揹袋不要壓迫到孩子的四肢。〕

讓包裹孩子的、孩子穿著的,有著自然的膚觸(如:棉、絲、羊毛/動物毛,並非人工合成纖維);如果孩子開始有意願探索環境,可以將孩子放置在自然織物/織毯之上,讓孩子的四肢仍在某程度溫暖的包覆/保護里,不是直接接觸地板的冰冷──允許孩子以腹部(俯卧)或背部(仰卧)探索不同面向的世界。

〔補充說明一:當孩子腹部/肚臍著地而有能力抬起頭顱與肩膀,孩子就讓自己逐漸脫離的液態-乙太狀態,手臂在地球-物質(束縛)中得到了釋放;當孩子能轉動脖頸,就讓自己從自己的所在點/立足點釋放──孩子來到自己內在的復活節。〕

〔補充說明二:在孩子還沒有爬行能力之前,坐姿(不管是否有著支撐/背靠)都是對孩子脊椎的傷害/殘害。〕

〔舉例說明一:對於六周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孩子床緣周圍的上方懸掛一些布偶/布製品,吸引孩子抓取或踢腳,鼓勵孩子運用手腳(懸掛物不要掛在正上方,避免在孩子一睜眼時就直接看見)。〕

〔舉例說明二:嬰幼兒最需要的是父母與家庭的溫暖,不必為孩子報名健體、健兒、體育等感統之名的課程,自欺欺人。〕

溫暖覺(溫暖的保護)對孩子是頭等重要的事,因為孩子到了八歲左右,身體才有跟環境溫度正確對話/互動的能力,也才理解自己的體溫(狀態)。

當孩子可以坐起/坐直,爬行能力成熟之後,可以從自然界搜集一些元素(如:貝殼、無毒的樹枝、鳥巢等),放進孩子能輕易開取的抽屜/箱篋之中,方便孩子取放;也允許孩子在家中暢行無阻,給出孩子友善爬行的安全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

〔補充說明一:孩子有能力坐起來,孩子就走到了自己內在的聖約翰節:太陽走到了天空的最高,孩子的頭顱也在自己的水平上完成了最高。〕

〔補充說明二:當孩子能跪、能站,支持起自己,孩子就走到了自己內在的聖米迦勒節,開始內在光亮的甦醒。〕

〔補充說明三:任何東西都不要受限於東西本身的用途,可以多方面嘗試、創新。〕

〔補充說明四:在孩子三歲之前,華德福教育下絕對不要給孩子的,包括:安撫奶嘴、奶瓶、學步車/助步弔帶、彈跳床、(非自然環境或元素中的)搖籃、遊戲圍欄、嬰兒座椅、機械性聲響的玩具……這些事物會限制孩子感官的能力,也讓孩子的模仿趨向機械性的呆板,提早孩子內在有機作用的硬化。〕

父母是孩子三歲前最好的老師、最適合的照顧者,重要性無法被任何替代;不要輕易因為經濟、社會壓力等的原因,而放任親-子關係疏忽、糜爛、遙遠。幫助孩子開展出與世界的正確關係,也是父母之所以必須父母的天命。

孩子生命的開始,非常需要母親;母親是讓親子關係高品質的關鍵,因為母親不僅為孩子帶來世界、更帶來宇宙。

外頭也許有專業、愛心的托育照顧,但孩子無法從中發展出真正放心的信賴。當孩子跨出生命的第一步(路)(也許顛躓、遲疑),孩子開始在空間上真正自由(有了克服空間的基礎能力),孩子由「被創造」成為了「能創造」,父母的辛勞瞬間就有了最欣慰的回饋。

行走的開始,太陽力量就在孩子地球-物質性的身體上升起,導引孩子頂天立地地直立,在能走到的所有地方。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