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和第三個七年期孩子工作要約(十四~二十一歲)Ⅱ

幼稚園時讓孩子們的感覺器官發展,重視孩子們與生具來模仿的衝動,小學到中學一年級左右小心呵護孩子們的情感,並且施予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與別人關係的重要性指導,這些都是為了下一階段七年期的孩子們開始對於因果關係的探知欲,及讓孩子們更深入具備社會適應力所做的鋪陳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蕭語謙
撰文:2019年2月9日

首先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對於十四歲以後的孩子來說,星芒體和自我的關係雖然是處在一種很單純的階段,但同時兩者間也深處在一個非常緊張並且矛盾的狀態,Rudolf Steiner認為十四、五歲至二十一歲左右為止的女孩要比男孩的星芒體來的特別發達,這種發達是一種朝向宇宙完全開放的狀態,因為這樣,所以這時期女孩與自我的關係通常都比男孩與自我的關係更加的均衡、和諧,這時期男孩的星芒體並不如女孩般完全地成長,星芒體與自我的關係也不像女孩般如此地強烈連結,因此和女孩朝著宇宙完全開放的狀態相反,男孩都比較偏向關閉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這時期的男孩總是處在一種不透明、甚至有時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狀態,更有甚者連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常常感到吃驚,與此相比,這時期的女孩則是在一種純透明的狀態,星芒體諧和地運作著,就像是占星術所提到的一樣,因為這時期的女孩都能夠正確地和宇宙律動結合,並接收到星辰的作用使深處在星芒體中心的自我得以安定、穩重的方式持續成長。

上所述的內容,甚至也可以這樣理解;星芒體發展的時期其實也是我們意識最清楚、明亮的時期,也因為意識的清晰使得我們得以和周遭的世界更加深入密切的聯結,這是個為了讓自己更加適應周遭的世界, 因此所有作為、行動都是非常活發的階段。

一般在神秘學中「意識越來越清晰」所指的就是與周遭的關係越加緊密的意思,因此十幾歲後半段的孩子只有心中越清晰明亮那麼他(她)就會越來越關心周遭的世界,也可以說我們可以在這個年紀的孩子身上觀察到這樣的能力才是;女孩們不只是朝向宇宙採取完全開放的姿態,她們也會開始注意到自己周圍的關係是不是如同宇宙和自己的狀態一般,越是有規律、調和的關係(狀態)女孩們就越是對自身滿足,朝外開放的星芒體,拚命地適應著外在的世界,如果此時無法如所願,適應不良的情況即產生,這時女孩們就會對自己內在(心)的狀態漸漸地無法理解。

而男孩們呢?男孩們當然意識也如女孩般開始覺醒清晰,只是男孩們對於因果關係(後面還會再闡述)般知性的問題則是更加地注目,雖然男孩自身的星芒體能力亦朝外建構新的關係,卻無法如女孩們一樣很率直地對於外在世界與自己的調和感到喜悅,由此而開始產生了不透明感,與其努力讓外在世界與自己內在產生協調,男孩們通常都選擇朝向內在自己感覺很容易、輕鬆的事物下手,因此,十幾歲後半的男孩與女孩拋開性別上的差異,每個孩子性格上的特徵也益發顯露出來,這種變化通常連父母師長甚至孩子本來都是無法預料的變化。

人類的(心)伴隨著意識越來越清晰而來的是兩股不同方向的衝動,如果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那麼流進心中各式各樣的印象將沒有辦法完整的消化整理,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有這個東西存在,能理解這樣的狀況需要的就是因果關係的論理架構,孩子們的意識越來越明亮醒覺時,必定會對這樣的因果關係產生興趣,這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就是,自己周遭究竟是以怎麼樣的型態和自己連結,這時期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在意這樣的問題,「意識清晰」指的也就是越來越能看見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連結,自己和別人、自己和社會、自己和家族之間的鎖鏈將會變得比之前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在意。

因此,和第三個七年期孩子工作要約(十四~二十一歲)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這時期的孩子學習到有關因果關係的各樣課題?】以及【如何讓這時期的孩子具備適應外在世界的能力?】

華德福學校會在這個時期將上述的兩道課題徹徹底底的付諸學習行動里,中學二年級、三年級直到高中畢業為止的這個時期,通過所有的學科讓孩子們領會論理性、因果論及邏輯性的思考 方式,以及讓孩子們具備步入外在世界的適應力。

所有的中學及高中教育如果將上述的兩道課題做了錯誤的釋義的話,那麼這兩道課題的學習可以說「意義蕩然無存」,最後只會變成自我主張的強調或是砂礫上的閣樓般不經風吹雨打轉瞬消失;幼稚園時讓孩子們的感覺器官發展,重視孩子們與生具來模仿的衝動,小學到中學一年級左右小心呵護孩子們的情感,並且施予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與別人關係的重要性指導,這些都是為了下一階段七年期的孩子們開始對於因果關係的探知欲,及讓孩子們更深入具備社會適應力所做的鋪陳,換句話說,也就是只要能滿足這兩股環繞著孩子們的衝動的話,那麼身為人在這地上生存的基本條件也就能建構起來了,這一點和現在一般的學校機關的教育方向幾乎是一模一樣。

然而華德福教育在那背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包含在內,可以說如果沒了這前提那麼華德福教育的本質將會付之東流,從來,在我們周遭所碰見的學校教育論大概粗略地來說,都只是把人類看做成一個精密複雜的機器,因此在所有教育相關人員口中所提出的說法,不管是如何不同的觀點、方法,當我們更深入去仔細挖掘其根深的基本人類觀點時,幾乎所有的場合都是將孩子當作一副人體機器在看待,例如:某位美國有名的教育學者曾說過;如果將孩子完完全全交給他去教育的話,那麼他可以百分之百的保證孩子一定會照你的期待,叫他成為畫家他就會成為畫家,叫他成為醫生他就會成為醫生、科學家、音樂家等等,他絕對有能力可以自在地將孩子教導成每個孩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這位學者以這樣的厥詞來強調「教育」的無比神聖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在這樣的語句裡面聽到另一個無聲的聲音,那就是【孩子的人格就是一個機器,只要我們(父母師長)稍作扶助,那麼這個孩子的靈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變成畫家、醫生、科學家、音樂家…!】這種價值觀的根柢就是將靈魂構造也比同成了高級機器的奇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思考模式,我相信這位學者絕對不會說出上面的這段論點。

◎下一篇再來討論第三個七年期的暴力問題

參考資料

  • 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 GA302
  • Die Erziehungsfrage als soziale Frage Die spirituellen,kulturgeschichtlichen und sozialen Hintergruende der Waldorfschl-Paedagogik GA296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