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想了解華德福教育體系的朋友,同樣可以作為個人教育、在家教育的實操指南。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伍丹
首發:ChildLeaf公眾號
今天,想介紹兩本華德福教育「指南」式的書,它們也是我進行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兩位好幫手。
「小黃」
「小藍」
先說說「小黃」
「小黃」的英文全名叫做:The Tasks and Content of the Steiner-Waldorf Curriculum,粗略翻譯就是《華德福教育課程的任務和內容》,也就是傳說中的詳細版「大綱」了。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對龐大複雜的華德福教育體系進行了「縱橫梳理」:
所謂的「縱線」,是以學科為主體,詳細地介紹了每一門科目從幾年級開始出現,以及每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和內容各是什麼。
而「橫線」,則是以學生為主體,介紹每個年級孩子們的發展特點,教學目標,並將各個科目「揉和」成一個整體來介紹,讓老師和家長看到各學科是如何共同滋養孩子的。
縱線走得深、走得專,是拿著放大鏡仔細研究每一棵樹;橫線則是呈現整片森林。
不過,我在使用這本書時,感受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作為綱領來呈現的內容,「信息感」太強,很容易讓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研究和從事華德福教育的朋友,如果只是拿著這本書,按照上面羅列的「點」來安排教學內容,多半都要完蛋,因為現實情況千變萬化,我們實在沒法拿書去套人。
所以,很多朋友都渴望能夠直接去體會源頭,去閱讀施泰納的教育著作,去感受他之所以提出某個教育建議的前因後果。
可是,但凡閱讀過施泰納書籍的朋友,都知道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除了專門談教學的講座系列外,他還有其他大量講座,可能在某個看上去跟「兒童教育」沒有半點關係的講座中,他突然就講起了教學中很是關切的點。即便回到教育講座,想要去定位關於某個學科的某個理解,也如同大海撈針。
這個時候,就要請出」小藍「了。
「小藍」是誰?
「小藍」的全名叫做:Rudolf Steiner’s Curriculum for Steiner-Waldorf Schools,名字太直白了,就是《華德福學校課程》。
「小藍」在國內可能沒有「小黃」那麼出名,但他的貢獻可是非常之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學科收集了施泰納講座中的相關內容。什麼意思呢?
比如,老師或者家長想要了解施泰納關於語言/語文教學到底都說了些什麼,而不是在一本又一本著作中瞎翻,那就可以直接閱讀「小藍」相應的章節。在那裡,編者按照一定的教學邏輯,呈現了施泰納散落在不同講座中有關語言教學的內容。
更好的是,如果讀者覺得光讀引用段落還是不夠,還可以順著「小藍」的索引,找到相應的講座,直接閱讀,獲得更整體的認知,從而避免華德福教育實踐最可怕的威脅之一——「斷章取義」。
「小藍」之父
這裡,就必須要說說讓「小藍」誕生的人: Karl Stockmeyer。前面的「小黃」,以及目前陸續面世的各類華德福大綱書籍,都離不開Stockmeyer投注在「小藍」身上的努力和心血。
他從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建校開始,就熱情而積極地參與其中。從1919年到1924年(施泰納最後一次訪問華德福學校),Stockmeyer整理了施泰納在諸多講座、會議中有關教育的思考、建議,更重要的是,他把它們放到了一種context(背景)當中,而不是孤零零地擺在那裡,被人當做教條記住。
做這項系統性工作的Stockmeyer,最擔心的恰好是自己的整理最後反倒成了僵硬體系的「幫凶」。他甚至專門指出,他所整理的這些,包括施泰納自己提出的所謂的「大綱」,都不是真正的大綱。施泰納自己都說:
「真正的華德福教育大綱,是在教育者閱讀孩子時現場創作的,是一個活的大綱。」
「The curriculum would be created 『in the moment』 through 『reading the children』. This was to be a 『living curriculum』.」
a living curriculum
所以,該如何閱讀這本書,老師和家長們,應該都心裡有數了。
「小黃」貌似有非正式的、民間流傳的中文版,但「小藍」好像還沒有,所以積極努力學習外語也是不錯的選擇😉
下期的「玩•學」筆記,就會從「小藍」的閱讀分享開始。最近趁著自學德語的熱情,我打算把施泰納關於外語教學的內容翻出來再看看,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
所以下期主題的「非敲定」預告是:「開箱」——關於外語教學施泰納說了點啥
附一:「小黃」目錄
Part I 第七部分就是「橫線」大綱;
Part II 都是在講「縱線」大綱
附二:「小藍」目錄
那麼,兩本書哪裡可以買到?
amazon.com或者bookdepository.com海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