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展出真正充滿美德的靈魂,我們必須帶著「愛」和「慈悲」讓「自我感」沉靜下來。
首發:人智學求學之路
作者:魯道夫·施泰納(《靈性世界的門檻》)
英譯:Christopher Bamford
漢譯:Siewoon
1 當靈魂有意識地進入元素世界,它會發現自己不得不改變許多自己在感官世界中所獲得的想法。如果你已經恰當地強化了自己內在靈魂的力量,你將能夠獲得這些改變。的確,你必須獲得那份靈魂的力量而不是迴避它。否則,當你進入元素世界時,你會不知所措,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生命,正在失去需要構建意志的堅實基礎。除非你像獲得它們時所做的那樣,緊緊地抓住它們,這樣,你在物質感官世界所獲得的想法,才不會成為進入元素世界的障礙。
2 你之所以依附於這些想法,是因為你的內在靈魂已經習慣這麼做了。對於一個只能在感官世界裡最初經驗到的意識而言,它完全是自然發生的,它應該習慣去接受,那些在感官世界發展的想法形態,只代表一種可能性。事實上,它不止是自然發生,而是必然的。內在生命,如果沒有在被固有和需要的想法所主導的感官世界中,發展出其意識,就永遠不會達成內在的統一。任何通過生活在感官世界中,所賦予內在靈魂的事物,都會幫助內在靈魂進入元素世界,而不失去其獨立和穩定的本質。
3 所以,我們必須強化並賦予靈魂生命以力量。這樣,當靈魂進入元素世界時,它的獨立性就不會失去意識,而會保持清晰且有意識。如果靈魂太過虛弱,就無法有意識地經驗元素世界,那麼,當它進入那個世界,它的獨立性就消失了,這就好像一個微弱印記在靈魂中,而沒有活在記憶里的想法消失了一樣。這種虛弱的靈魂,不可能有意識地進入超感官世界。每次,當一個虛弱的靈魂試圖進入超感官世界時,靈魂中的存有(我們把它稱為門檻守護者)便會將它扔回感官世界。並且如果這個靈魂在嘗試中,品到了超感官世界的味道,並在它陷落回感官世界後,仍有對此所記憶,那麼,這個來自另一個領域的獎賞便會使其思維陷入混亂。然而,如果一個靈魂培養出能在感官世界獲得的、健康的判斷力,它就不可能陷入這種混亂。
4 通過強化判斷力,我們發展的是靈魂與超感官世界存有及其運作過程之間的恰當關係。靈魂要有意識地活在那些世界中,就必須擁有一種本能,即靈魂不可能像在感官世界中所能做到的那樣,在超感官世界中充分地發展。這種本能就是「對你所經歷的,毫無保留地奉獻」。你必須融入經歷中並能與之連結。你必須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即你看到自己出離自己的本性,而感覺自己處於另一個本性里。你的自身存有必須轉化成那個你正在經驗著的存有。沒有這種轉化能力,你就無法在超感官世界經歷任何真實的事物。因為在超感官世界裡,所有經驗的基礎是一種有意識的認識,這種認識在說:「現在,我已經用特定方式將自己轉化。我與另一個存有緊密結合在一起,它的本性也因此轉化了我。」
5 用這樣的方式轉化自己——感覺自己在另一個存有中——就是活在超感官世界。你開始了解那些世界的存有及其運作過程。你會注意到,自己是怎樣與另一個特定存有相互關聯的,尤其取決於它的本性與你的本性有多麼相近。經歷所帶來的清晰影子升起,尤其是在元素世界,它的特徵是進融感和離斥感。例如,當與元素世界的存有或運作過程相遇時,你可能會感受到一種進融感在你的靈魂中升起。通過這種進融感體驗,你開始理解那個存有和其運作過程的本質。
6 然而,不要以為這些進融感和離斥感的體驗,僅僅是在力量和強度上不同。在物質世界裡,你可能真的談及一些經驗,即進融感和離斥感作為存有,只是或強或弱。但在元素世界裡,區分進融感和離斥感,不單單是通過它的力量,而且可以通過顏色。就像在感官世界,你經驗那麼多色彩一樣,同樣地,在元素世界,你也會將經驗多種多樣的進融感和離斥感。這裡,我們還必須記得,在元素存有的領域裡,離斥的言外之意並不是說,我們從內在厭惡某些事物。「離斥」只是涉及一個元素存有或過程的特徵,它與另一個具有進融特徵的元素存有或過程相互對應,就像在感官世界裡,藍色與紅色相互對應一樣。
7 我們可以談論某個「感官」,這種感官讓人們可以從以他們的太身中蘇醒過來,以看見元素世界。這種感官可以在元素世界中,察覺進融感和離斥感,如同在感官世界,眼睛可以察覺顏色或耳朵能夠察覺聲音一樣。就好像在感官世界,一個物體是紅色的,而另一個是藍色,對靈視來說,元素世界的某些存有散發一種進融感之光,而另一些存有散發離斥感之光。
8 這種通過進融感和離斥感而對元素世界所產生的體驗,也並不只發生在超感官已覺醒的靈魂中。它一直存在於每個人類靈魂里,它是人類靈魂的本質。但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人類本質這個部分的認識還沒被開發出來。人們內在有一個以太身,它用幾百種方式將人們與元素世界的存有和運作過程相連。在某個時刻,我們與元素世界的近融感和離斥感交織,而在另一個時刻,與其他力量交織。
9 在元素世界中,靈魂不能一成不變地,以以太存有這一種形式活著,所以近融感和離斥感並不總是以一種清晰無餘的鉸鏈方式活躍著。在感官存在中,清醒和睡眠狀態必須交替,同樣地,在元素世界,靈魂所經驗的近融感和離斥感必須有一種對立狀態。靈魂可以從所有的近融感和離斥感中撤出來,從內在體驗「只有它自己」——也就是,它可以考慮和感受只有自己存在的狀態。那種自我存在感可能會變得非常強烈,甚至我們可以將它說成是我們自身存在的「意志」。
10 這種靈魂在其單純的、原始的本質中的狀態不太好描述。除了靈魂強烈的、單純的「自我覺」或「自我感」之外,其他的都與感官世界的情形完全不同。的確,我們可以這樣描述我們在元素世界所經歷的那種狀態,靈魂必須奉獻給近融感和離斥感的那種體驗,導致它強烈的對自己說:「我將會全然地為了自己,我將只在我自己這裡。」
11 只有通過一種「意志的顯露」,靈魂才能將自己從那種「毫無保留的奉獻狀態」,轉到對「近融感和離斥感的體驗」的狀態中。在元素世界,這種「活在自己之中」就像一種睡眠狀態,然而,奉獻於某些過程或存有卻相當於一種清醒狀態。
12 如果人的靈魂在元素世界中是醒覺的,並發展出經驗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說,它感覺到一種對「元素睡眠」的需要,它就能夠實現那種自我體驗,即通過全面發展的自我感受,轉向感官生命的清醒狀態。因為,當「自我感」飽和時,感官世界的體驗只不過是元素世界的睡眠,它是靈魂從元素世界的解放。從字面上看,對超感官意識來說,在感官世界,靈魂的生命是靈性的睡眠。
13 一個已經以正確的方式發展了靈視,並在超感官世界中醒來的人,會保留感官世界裡靈魂經驗的記憶。如果你沒有保留那些記憶,其它存有和運作過程會出現在你的超感官意識里,而你自己的存有卻不在,這樣你便無法認識自己。你自己便不會活在靈性世界中,而是其它存有和運作過程活在你的靈魂中。想清楚這一點,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發展強大的「自我感」,對於以正確方式發展出超感官洞察力的人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14 「自我感」的發展與超感官洞察力當然有關,但卻不是最先通過超感官洞察力而發生。超感官洞察力只是幫助我們學著認識到,在我們靈魂的深處,是什麼在一直閃現著,但是卻沒有被日常感官生活所意思到。
15 強大的「自我感」並不是通過以太身而產生的,而是通過物質感官身體的靈魂體驗。如果靈魂沒有通過其在感官感官世界的經驗進行發展,並將這種「自我感」帶入超感官狀態,它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靈魂還沒充份準備好去經驗元素世界。
16 在感官世界,儘管靈魂的「自我感」、它的「自我體驗」是存在的,但人類意識的基本特徵,卻要求它保持沉默。這就給了靈魂一個機會,去經驗感官世界,用一種高尚的品格力量來訓練自己,即「慈悲」。如果強大的「自我感」主導了靈魂在感官世界的意識體驗,那麼善良的天性和想法便無法得到合理髮展,更不可能產生「愛」的果實。
17 這裡所說的奉獻(一種在元素世界與生俱來的的衝動)與我們在普通的人類經驗中所說的「愛」不同。元素世界中的「奉獻」基於一種體驗,即一個存有融入另一個存有或運作過程中的體驗;而「愛」是另一種體驗,即他人融入我自己的靈魂中的體驗。然而,要體驗愛,必須要揭掉那層植於靈魂深處的面紗,也就是「自我感」或「自我體驗」。那麼,因為自己靈魂的力量保持沉默了,他人的快樂和悲傷才會在靈魂中升起。這樣,愛——這個人類生命中最真實善良的衝動——才會萌芽。
18 愛對我們而言,是人類體驗在感官世界中最重要的果實。如果你融入愛或慈悲的本質中,你就會發現,靈性世界是如何在感官世界中傳遞其真相的。我說過,正是在超感官的本質中將它轉化為別物。如果靈性在物質人的生命中,以「自我感」保持沉默的方式來轉化自己,那麼便會產生愛,而靈性也會對其自身元素世界的法則保持真實。我們可以這麼說,人類靈魂是帶著超感官意識在靈性世界中蘇醒。但是,我們也必須這麼說,通過愛,靈性在感官世界中蘇醒。無論在哪裡,愛和慈悲都在生命中活躍著,我們可以察覺到一股神奇的呼吸,覺察到靈性正沖著感官世界撲面而來。
19 因此,得到適當發展的超感官洞察力,從來不會鈍化人們愛和憐憫的能力。靈魂越是恰當地習慣於靈性世界,它就越不會懂得愛,越會缺乏同理心和憐憫心,並以此來否認靈性的存在。
20 通往超感官洞察力的意識體驗,演示了一個獨有的特點。「自我感」所要求的在超感官世界的體驗,很容易保持靜默。它常常像一個模糊的、漸漸熄滅的記憶。同時,只要人進入了超感官世界,恨和無愛的感覺以及不道德的衝動,都會變成強烈的靈魂體驗,他們將自己呈現在靈魂中,就像是一種活生生的譴責,它們非常害怕真實的圖景。為了不被這些圖景所扭曲,超感官意識常常會抓住『後靈性力量』,而這些力量會弱化它們的印象。但這些力量,隨後又會帶著某種力量入浸靈魂,那種力量能夠破壞人已經獲得的超感官洞察力。它們將超感官洞察力從靈性世界裡的好的領域裡驅趕出去,將它們導向糟糕的領域。
21 另一方面,靈魂中的真愛與真正的善良所帶來的體驗會強化意識,並給予它進入超感官洞察力所需要的力量。我說過,我們必要讓靈魂在其能夠有超感官體驗之前就準備就緒。還要說的是,真正的愛的能力、對真正的善良、憐憫和同理心等做人之品質的渴望,都是這種準備的眾多方法之一。
22 在物質世界中,過分的「自我感」是違背美德的。而微弱的「自我感」則意味著,被近融感和離斥感風暴所包圍的靈魂,缺乏內在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只有當足夠強大的「自我感」從物質感官世界的體驗中升起,並進入以太身(儘管以太身在普通生活中,可能對我們還保持著未知。),內在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才會出現。要發展出真正充滿美德的靈魂,我們必須帶著「愛」和「慈悲」讓「自我感」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