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從北京的山裡搬到了浙江的山裡,天地更大、土地更多、未來的家園更值得期許。所以近期延緩發文,今天奉上陳琪瑩老師重新編校的系列長文(共五部分),原文標題為:「師資聘任(行文於2013年)」,為便於傳播,在刊發時,改為:「華德福學校的師資聘任」,謹此說明。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7年10月27日
陳琪瑩老師語:接下來要貼的文章比較長,我將分段貼出,以方便閱讀,請依序瀏覽。原文行文於2013年,現今重新編校貼出,希望現在的華德福師資更受到保護與尊重。
公立華德福實驗教育其中的一個危機,就是對師資素質的不尊重;師資常置性上的汰換(甚至以超額正式教師填補華德福教育中代理代課老師的空缺),造成了教學品質的不穩定與孩子心境上的浮躁──我們社會的思維太工業化/商業化,凡事只以利益、收效為導向:我們忘了孩子也是「人」,而且是「有靈性的人」;而當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物件」時,教育的品質才能真正產生質變。
華德福教育里,老師的本質遠比老師的專業、學養、技巧、證照來得重要:教育中,老師不見得是老師,學生也不見得是學生;老師可以是學生,學生也可以是老師;師生的身份、角色其實沒那麼刻板、固定……如果少了這種柔軟度與彈性,教學將不可能完整。
然而,一般/傳統師範體系的制約與訓練,容易造成大部份由其中養成的師資,徹底失去這種身份上的彈性,也缺乏跳出慣性的勇氣──由於一般體制內教師的養成方式著重於「填鴨/灌輸(永遠給出答案、填出答案的教育)」,而一般人也習於用他之前被對待、被教育的方式與慣性來從事(日後的)教導;這種教法上偏狹與執著,無可否認,會對華德福教育產生不可彌補的衝擊與傷害。
孩子在七至十四歲中,身體的主要發展是在心肺呼吸-血液循環-節律系統,教育方式以「情感」為主:知識上太多的「給」與「背誦」,容易造成孩子身體上無法順利代謝的現象,而導致組織內的積累與硬化,形成日後關節上的病變(如:關節炎、痛風等)和腦力上的早衰與耗竭(如:二、三十歲白髮出現,三、四十歲的健忘與重複等);孩子的神經發展在未臻成熟時就被強迫負載過多(overloads),將埋下日後精神上的疾病與隱憂。
〔補充說明一:換齒前,孩子的內在生成作用主要仰賴頭部系統,所以嬰幼兒的發展由頭部起始;當孩子換齒後,頭部系統的力量減弱,轉移成幕後(background)作用,原先四肢與軀體的力量來自頭部,此時轉向(依賴)吸收外在營養的有機作用──小學階段的教育必須促成一種介於「呼吸系統」與「內在器官(血液系統)」韻律之間的和諧;而循環系統的韻律、節奏也將由孩子攝入的養分決定。〕
〔補充說明二:孩子如果太瘦,表示孩子的呼吸系統無力影響(到)孩子的血液系統,必須透過音樂與說話訓練,強化並加快呼吸節奏對身體的銘印。〕
「背誦」在華德福教育里不是不可以,然而一定得與「音樂感」和「流動性」相結合,並讓肢體上的意志力幫著記憶;光憑腦袋的記誦,只會呆鈍孩子,讓孩子進入缺乏彈性與意識的眠夢狀態,並且壓抑孩子進入物質世界的好奇與警醒。
「音樂性」與「流動性(其中當然也包含著「切斷性」)」在華德福教育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整個宇宙就是音樂性的構成,人體也是:人會依據自己內在的音樂性架構出自己;也因此,一個人對音樂真正的認知與覺受,會透過他的骨架比例顯現出來。
〔補充說明:內在感官(inner perception)對音樂的感覺並不藉由視譜或聲學來達成,反而是去經驗星芒體的流動與存在──星芒體幫助人以「音樂家」而非「生理學家」的角度了解人體的構造。〕
如果一個老師的骨架比例並不能給人協調、舒服的感覺,就給不出孩子需要的音樂性滋養,因為他連對自己都給不起、給不出了:事實上,音符的「有」與「無」(「停頓」與「休止」才能真正讓聲音產生意義)幫助孩子建構出骨骼(的「中空」與「實在/實有」),「旋律/曲調」幫助孩子架構神經的傳導與連結系統(神經結構與分岔就如同琴弦的變體),「節奏」則幫助孩子建立心肺活動(調節血液流向與作用)上的規律與健康──音樂的教育,就是靈魂的教育!
華德福教育很強調「靈性」的區塊,以「延續孩子『未生前(pre-natal)』靈性世界的教導」為基礎來進行架構;然而現下許多老師卻因著科學觀念的污染/洗禮,不願去相信「靈性」、「靈魂」的存在……這樣的老師,面對自己無法認同的教學架構與內容,能傳遞多少?又能不偏離多少?老師願意打破多少比例的自己,去成就一份連自己也覺得陌生的教學理念與方式?願意交出多少的自己,以一種謙卑與尊重,去面對浩瀚宇宙的奧秘與來到你跟前、接受你教導的孩子?……如果缺乏這種謙卑與尊重,再怎麼高明、厲害,都只是「經師」而已,不配稱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