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魯道夫·施泰納的社會理念系列】之:社會生活的三元性

「正因為人類本質里包含社會動機或社會性,相反的另一面也會出現……未來的社會需要人們以有系統的方式讓社會性和反社會性力量相互遇見。」

編者注:本篇是「魯道夫·施泰納的社會理念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同樣是超過一萬字的長文。

本文由「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授權刊發,嚴禁轉載

撰文者:蓋瑞·藍博
翻譯者:陳脩平
原載鏈接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本文是蓋瑞·藍博為<生機互動(Biodynamics)>雜誌所撰寫的系列文章之第二篇,主題是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的社會理念(1)。系列文章包含施泰納提及的基礎社會法則、三元社會、以及合作經濟(associative economy)的原則。

依我看,人類本性中有兩大力量:自私自利以及關懷他人。資本主義統領著自利動機,它幫助這世界永續運轉,但那幫助與永續僅止於付得起代價的人。慈善事業與政府救濟則提供關懷照料給那些付不起的人們。不過,早在那些可憐人的需求被滿足之前,資源就已用盡。

比爾·蓋茲於世界經濟論壇的發言


瑞士達沃斯(2008年1月24日)

正因為人類本質里包含社會動機或社會性,相反的另一面也會出現……未來的社會需要人們以有系統的方式讓社會性和反社會性力量相互遇見。

魯道夫·施泰納<社會性與反社會性力量>


瑞士伯恩(1918年12月12日)

前言

生機互動農業與三元社會組織的原則都來自同樣的靈性土壤:魯道夫·施泰納的靈性科學觀對人類、大地、宇宙的看法。在微觀的層面上、或是用農業術語來說,施泰納提到「農場個性」(2),在總體的層次、或是經濟學語彙,他提及「封閉領域經濟」,兩者近似之處在於二者都應該是永續系統,也就是說,兩者皆為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需要時常以靈性或宇宙的力量加以活化、更新。如果永續農業是世界糧食生產里的重要元素,我們必需設法使在地或區域的農場有旺盛的生命力,讓它們在全球的永續經濟里欣欣向榮地發展。施泰納在1924年的農業講座里提到,除非活化的力量能夠被有效運用或提升,否則的話,目前的農場雖然具有經濟生產力,但是對環境來說卻有破壞性。同樣的道理,在他的社會論述和講座里,施泰納認為如果我們放任經濟以其天然的方式發展,而不導入靈性的啟發或創造性的思維與活動作為制衡的話,那樣的經濟是剝削的,甚至會造成文化與環境的毀滅。所有的永續系統,無論在個體、組織、或是社會層次上,都依頼著靈性或是宇宙力量的引導並賦予元氣。冥想靜坐、宗教儀式、神聖音樂或舞蹈、人智醫學、順勢療法的振蕩稀釋技術、風力發電、太陽能板、生機互動農法里的配方噴洒等都是運用與/或提升提靈性或宇宙力量的方式。本系列的文章旨在探討如何以社會安排去促進社會各層面的靈性活化,包含經濟。

前一篇文章談到基礎社會法則以及施泰納對這個法則所做的一些闡釋。這個古老的靈性法則認定互助與關懷他人是人類演進的主要驅動力以及經濟生活的恰當準則,自我中心及自私自利的行為則不是。然而,自我中心以及自私自利是人類心魂的一種特質,也存在人類內心,隨著人類演進,它們逐漸被增強。因此,在思索新的社會安排時,我們的任務之一便是自利動機與自我中心該如何運用、在何處能讓它們發揮好的影響。

施泰納是第一個提及社會可分為三個部份的社會學家-或是,他把此稱之為社會組織的三元性-包含三個相當自主、然而又相互關聯的領域:文化、權利、經濟。然而,當今的政治學者與社會學者時常主張三部門鼎立的社會,雖然他們的三元性與施泰納的描述時常是相反的。如何指稱這些社會部門不是那麼的重要,關鍵在於它們應該如何運作,各自的功能、管轄的領域、以及內在的動力等等,還有各個領域應該如何與其它領域互動。

若我們想要為永續農業發展新的社會-經濟模式,就不能把經濟單獨考量、孤立於其它社會生活之外,因此本文會從三元性的角度來關照整體社會。在下一篇文章(<生機互動>秋季刊),我們會探討合作經濟的特質,它符合基礎社會法則的精神,我們也要對照合作經濟與建立在自利和競爭之上的現代市場經濟。

社會組織三元性的背景

施泰納於1917年第一次提及社會組織的三元性是回應一位德國政治人物Otto von Lerchenfeld的提問。這個問題是:施泰納建議人們如何做才能使世界長治久安?Lerchenfeld意識到如果當代社會沒有做出基本的變革,眼前的動蕩不安將會持續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1917-1922年之間,施泰納四周開始出現一群熱心且急速擴大的人群,他/她們試著把施泰納的理念大規模地導入社會。他們努力尋求奧地利與德國政治人物的支持;在歐洲主要的刊物里夾請願書、備忘錄、廣告等;對青年團體、工會、社會大眾進行數百場演講;建立智庫以及政策辯護組織;撰寫一本關於三元社會的暢銷書;還有發行一份雜誌並發表無數的文章。施泰納的主要著作之一現在翻譯為<朝向社會更新(Toward Social Renewal)>在英國及美國獲得廣大的迴響。1923年,紐約時報書評譽之為「當代最原創的」社會學著作,書評中強調施泰納提議「重新建構社會,以使人類社會符合靈性實質。(3)」當這些努力在大規模的實施上宣告失敗時,社會三元論的熱心支持者試圖在地方或是區域的層次上導入具備三元性的組織,包括:世界的第一所華德福學校,致力於推進教育和文化上的自由;來日(Coming Day)與Futurum控股公司,它們是由協力的農場、企業、和文化上的創新活動所結合成的;以及一群公開演說者參與德國的政治辯論等。

從那之後,社會三元性的理念仍然沒有在大範圍的程度上受到支持,但這套理念已成為催化劑和靈感的來源,支持著全世界許多創新和另類作為或運動里的行動者與開創者,包括社群支持型農業(CSA)、社區土地信託、道德銀行、社群投資、公平貿易、替代貨幣、組織發展、綠黨、教育自由、選校方案、醫療自由、以及照料年長和特殊需求者的社區等(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兩位正業獎章(Right Livelihood Award,也有人譯為正確生活方式獎,也稱為另類諾貝爾獎)的得主:在埃及開羅創立Sekem社區的亞伯拉罕·阿波勒許(Abraham Aboulesh),以及菲律賓的尼卡諾·波拉斯(Nicanor Perlas),兩位都受到施泰納社會理念的啟發。

人類組成的三元性

施泰納開始介紹三元社會以及合作經濟的概念之前,他已花費數十年的時間探索人類的本質,包含身、心、靈的互動。直到他對人類身心靈有足夠的了解以後,他才感覺可以開始談論有關社會生活的見解。施泰納強調這個基礎的認識極為重要,因為外在社會結構必定反應人類的本質以及我們與自然和宇宙的關係。若我們能了解人類是充滿靈性的生命有機體,這能幫助我們以新的角度看待社會,視之為一個充滿靈性的社會有機體(5)。

人類的身心靈之中都各自有其三元性。

在生理方面,施泰納描述人類身上有三個主要系統:神經感官系統以頭部為中心,節律系統以身體中段為核心,新陳代謝與四肢系統則以下肢及末端為重點。同樣的,心魂也可以區分為思考、情感、意志三個主要功能。靈性也可依認知或思考分為三個層次;施泰納的用語是觀象(imagination)、靈感(inspiration)與直覺(intuition)。

雖然身體的三個主要系統都以特定區域為核心,但每一個系統其實都延伸到全身,並與其它系統交織互動。各個系統的適當運作有頼於其它系統的健康和活力。若其中一個系統在不屬於它的領域過度活躍的話,就會造成疾病。例如,當新陳代謝系統在頭部的作用太過強大時,頭部就會充血或造成偏頭痛。或者,若神經感官活動在下半身的末端過於活躍的話,就會造成潰瘍。

這種對人體組織三元性的體察會幫助我們以新的方式思考社會組織的三元性。文化、權利、經濟等領域可視為三種分別不同的活動,它們有各自的核心但又延伸到整個社會有機體,交溶、滲透、貫穿。社會問題的發生就類似人體組織生病。例如,當經濟強力主導著人們的權利或政治領域時,民主就會被弱化,而當文化領域裡的宗教以不恰當的方式入侵政治生活時,宗教不寬容可能進入到法律里而造成社會危機。這些例子顯示對人類本質的深刻認識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有機體的運作。

在心魂的領域裡,若一個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或健全的心智,思考、情感、意志之間的關係必需取得和諧。同理,如果三者之一過度活躍或是不正當地宰制其它的功能,就有可能發生心理疾病。例如,太過偏重意志會導致冷血無情與不理性的行為。對應到社會上的情境,也就是經濟生活支配政治,會破壞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並危及人權。

在靈性的層次上,富有想像力的思考或是有能力以圖像化的方式來思考(「觀象」、imagination)有助於人們了解商品的創造以及經濟交易的流程。在健康的經濟里,建構這些流程需要有想像經濟循環及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能力。對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想像那些製造與配送貨物的人們,對生產者來說,則是想像配送者及消費者的情境,而配送者則是要了解生產者與消費者兩方面。施泰納認為,人們需要靈感的啟示才能夠建立與工作之間的正確關係,並發展出對工作的熱愛。而直覺的思惟可使人們認識人類的內在本質與潛能,這有助於決定資本的最佳運用方式、投資於何處、以及誰最能代表社會來運用資本。(6)。

社會組織的三元性

常見的三元社會組織示意圖是三個交集或是重疊的圓圈,每個圓圈各自代表一個社會部門-文化-靈性,權利或政治,經濟-以表示彼此之間的關聯。這其實是一個簡化的圖示,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之真實情況遠比那個圖形所傳達的複雜了許多。然而,這個圖形可以作我們了解社會生活三元性的一個起點。這三個領域應被視為社會生活中三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各自有其內在功能與治理方式。任何一方都不應以不恰當的方式凌駕或是侵犯別的領域。很明顯地,今日的世界是由經濟的思維與利益主導著政治與文化領域,也包含了教育。

這三個分別獨立而又重疊的圓圈各自代表著創造性力量的匯聚,每一股力量都要放射進入其它領域並給予支持。首先,想像每個圓圈所代表的領域各自立足於內在的、本然的功能上。靈性-文化生活─包括最廣泛定義之下的教育─是要促進人類內在和外在的成長,它建立在個人自由的基礎上。政治或權利領域促進人類之間的關係,必需以民主和公平為前提;它應該關注的焦點是正確地認識與維護人權。最後,三元社會裡的經濟立足於利他精神、合作、與相互扶持,以滿足世俗與靈性的人類需求為其主要目標。

以下我們分別認識這三個領域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

靈性-文化生活

健全的靈性-文化生活不只促進個人主義與自我成長。它也培育對他人的關懷與對廣大世界的理解。於是,人們超越自身的限制,除了滿足個人成長的渴望,也關心其他人類的需要。這是所謂個人才能的社會化。

在靈性-文化領域裡,我們的主要的關注重心在教育,教育是要發展每個人由靈性世界領受而來的獨特才能,此外,也要辨識出每個世代的整體任務以及發展目標。靈性-文化領域裡的活動必需是自由的,不受經濟以及政治影響的不當干擾,如此,來自靈性世界的更新活化力量才能透過每一位個人注入社會生活。也正是這樣的力量才足以抗衡單面向的、時常帶來破壞的經濟傾向。

若人們不努力開發自身的潛能、不斷開展自己,他/她就不能對世界與人類有所貢獻。以此觀之,自利與個人主義是靈性-文化生活的合理起點。然而,健全的靈性-文化生活不只促進個人主義與自我成長。它也培育對他人的關懷與對廣大世界的理解。於是,人們超越自身的限制,除了滿足個人成長的渴望,也關心其他人類的需要。這是所謂個人才能的社會化。

如何面對個人成長的議題、如何展現對外在世界與他人的關懷、如何接受教育等應該是每位成年人的自由決定,或是每位父母親/監護人為未成年子女所做的抉擇。因此,自由與自決在文化領域裡是重要的原則,無論是教育、宗教、營養攝取、醫療決定等事務。

為了避免個人主義的偏狹以及不負責任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對更多自由的渴望或需求要以更強的責任感來平衡。個人自由也需要以寬容異議來平衡。個人觀點、表達自由與尊重不同意見、包容他人的生活選擇之間應該取得平衡。總而言之,真正的文化自由要求高度的責任感以及高標準的文化寬容。

從三元性的觀點來看,自利與競爭應該落實在靈性-文化領域裡而不是經濟生活中。任何種類的文化服務提供者-以教師為例-需要「爭取」家長的認同與支持,以吸引他們把孩子送到自己任教的學校就讀。在文化領域裡─包含教育─健康的競爭環境是指思想的自由、評價的自由、選擇的自由、以及贊助者及消費者提供足夠的財務資源以表達他們的鑒賞與選擇。

至於心魂功能─思考、情感、意志─施泰納建議要在現代世界發展靈性-文化應從思考入手。強化、深化思考能力也能協助提升、精鍊我們的感受性,並更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意志。

綜上所述,在健康的三元社會裡,靈性-文化領域應該是:

  • λ 包含最廣義的教育、科學、藝術、宗教;
  • λ 出發點是與自利行為,與心魂功能中的思考相關,並要發展與生具來的內在能力;
  • λ 奠基於思想自由、選擇自由、表達自由與合作結盟的自由;
  • λ 以個人主義、多元主義以及百家齊放的競爭為特色;
  • λ 需要培育責任感、寬容、慈愛作為平衡,才能關照他人,並發展出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經濟生活


在經濟領域裡,我們生產的貨品與服務影響著未來世界的物質層面,至於我們如何工作(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們所抱持之心魂態度與動機)則影響著未來人類在靈性、倫理、道德層面的發展。

從三元社會的角度思考經濟生活,理想的出發點不是個人主義與私心自利,而是利他情懷以及由參與經濟生活的人們共同進行決策的流程。經濟生活中的決策,例如產量、價格、資源分配、品質水準等必需是由團體或個人分享各自的看法與實務經驗而來,而不是由某個人或某些人─也許根本沒有參與相關的經濟活動─片面的觀點所決定。決策的制定可以由個人直接參与或是推派代表進行。這不應被誤認為社會主義式的中央規劃,而是經濟生活里自由結合所形成的團體進行的決策。施泰納建議以生產者、配送者、消費者結盟而成的合作組織彼此協調互動,逐步取代非人性的、以自利行為為基礎的競爭市場。因為經濟處於持續變化的狀態,商品與服務不斷推陳出新進入市場,因此經濟決策必需根據當前的情境不斷地動態調整。

透過上述的協調合作,我們可以朝向一個以符合消費者真實需求為目標的經濟生活,真實需求不是企業試圖創造新市場、透過廣告灌輸給人們的。

文化生活由思想的創發或思考所主掌,而商業與經濟活動則是與人類心魂里的意志元素有關。再者,文化生活始於前世,由穿透生之大門流注而來的內在潛能當中開展,而經濟生活中培育出來的夥伴關係、同胞情誼、僕人式領導(7)等心魂態度,則是未來人類進化的社會基礎。在經濟領域裡,我們生產什麼物品與服務影響著未來世界的物質層面,至於我們如何工作(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們所抱持之心魂態度與動機)則影響著未來人類在靈性、倫理、道德層面的發展。

商業或經濟活動通常以一些動詞來描述-工作、製造、處理、運送、溝通等等。為了達到效率與繁榮,商業活動要技術專才、效率工作以及有智慧的勞動分工。在特定時空下做出最適切的經濟決策需要有多方的視角,個人的積極進取與企業家的開創精神也是眾多考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個人或企業家主動開創尋求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並整合眾多專業彙集而來的洞見。

因此,在三圓交織的圖形中代表經濟生活的那一環,我們必需以充滿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生活是:

  • λ 包含商品與服務的生產、配送、消費,這些商品與服務支持所有的社會領域;
  • λ 與人類心魂的意志功能相關,經濟工作的成果滿足人類在物質與靈性方面的需要;
  • λ 奠基於朝向未來的利他情懷與夥伴精神;
  • λ 以合作、協調、聯盟、相互依存為特色;
  • λ 需要個人的積極進取與企業家精神作為平衡。

權利生活

無論一個人在文化與經濟領域裡從事什麼工作、處於哪個位置,在權利範疇內經驗到的公平均等是他/她發展出個人價值感、尊嚴感、自我珍視所不可或缺的。

現在要著墨的是介於文化生活與經濟活動之間的領域─人權的範疇─包含政治、法律事務、文明禮節。此處要考量的不是個人發展或是生產效率的問題,而是人際關係-亦即,在各種情境與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它包含的相關事物有公平、禮節、行為準則、禁令、協議合約、公共衛生、安全(包括環境保護)、防衛。與上述相關的政治或法律方面的決議應該一體適用到所有三個領域上。在健全的三元社會裡,平等應該是權利領域裡最重要的事,正如個人主義與獨特性主宰著文化生活,而協調合作與生產力在經濟生活里佔有一席之地。無論一個人在文化與經濟領域裡從事什麼工作、處於哪個位置,在權利範疇內經驗到的公平均等是他/她發展出個人價值感、尊嚴感、自我珍視所不可或缺的。

在一個組織良好的民主政治國家裡,人們持續擺盪在自利行為以及關懷他人及社群的兩極之間。伸張自己的理念以及堅持自我的權利都是自利心的一種表現。但作為民主社會裡的公民,我也有義務確保其他人的權利受到維護,並且當每個人都表達了意見之後,就應該接受多數人的決定。

權利的形成與心魂的感受性有關。社群里的人們對彼此以及對社群里各種團體的觀感不只反應在人們所創製的法律里,也映照著法律如何被運用與執行。當民主社會裡的成員以清晰細緻的覺察感受面對彼此時,法律也會朝著正面有益的方向演化。同理,法律與執法的品質有可能退化,當反感嫌惡與歧視偏見勝過關懷和理解時。雖然靈性-文化領域不是建立權利之處,但其所孕育出的道德與價值觀顯然在民主和政府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要想想若我們把人品視作選擇公職或政治代表的必要條件,就會造成多大的不同。

三元社會裡的權利領域可以這麼看待:

  • λ 包含透過投票、立法、執法而來的權利認知與保障,包含不成文的權利意識與敏感度,例如禮節與尊重;
  • λ 與心魂的感受性及其開展有關,也與塵世生活里人際關係中所衍生的法則相關;
  • λ 以平等的民主法則與個人權利的主張為基礎;
  • λ 其特徵是個人尊嚴、相互尊重、自覺歸屬於一個有價值的社群;
  • λ 少數服從多數以及個人負有義務維護其他人的權利,以此來平衡在各項事物上堅持均等的傾向。

錯置、發展、與統整

透過全面認識三元社會組織,我們可以理解許多合情合理的動機與行為從它恰當生長的環境里被拔除了,而在不適切的領域裡苟延殘喘、奄奄一息。當這種錯置發生時,社會有機體的病態─無論以何種方式出現─就無可避免。例如,從三元性的觀點來看,自利行為與競爭是適合放在文化生活里的,但目前卻被視為是現代商業與經濟生活的基礎。個人中心與競爭的錯置必然造成的問題就是,對獲利的過度重視以及對人性與環境的戕害。另一個社會錯置的例子是把多元主義放在政治領域裡。文化、道德、種族上的多元主義是健康的靈性-文化生活之表徵,但是當這樣的多元變成政治生活的基礎時,政治派系的爭鬥與強力遊說團體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了,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則就受到威脅。

若我們考慮社會有機組織的整體發展與演進,就可以了解為何施泰納認定當今的社會問題最優先且最重要的是靈性-文化發展的議題。若人們的倫理意識、道德水準、價值觀、潛能沒有一定的提升,就不可能見到任何有意義的經濟或政治改革。在當代,三個社會領域需要同時發展,但獨立的靈性-文化領域特別需要有意識地、最快速地向前邁進。經濟生活以另外兩個社會領域遠遠追不上的腳步快速地成長,造成了人類的苦難。其結果是經濟如脫韁野馬般不受道德與法治的束縛。為了發展以博愛或民胞物與的情懷為基礎的經濟生活,我們必需體認:經濟要接受靈性-文化與權利生活所發展出來或要求的準則。目前的情況是,經濟利益支配、主導著文化,包含給兒童的教育,而政治只為自身的需求而效力。只要這樣的情況不改變,靈性文化生活便無法促進、發展創造性的力量與思維,以平衡經濟生活帶來的偏狹、有害的傾向。

綜上所述,我們已可明了就算一個人主要只參與某個特定領域裡的活動,但他/她無可避免地受到其它領域的間接影響,也間接地與其它領域交流互動。例如,理論上,人只要活著一天,就持續受惠於他/她在文化領域裡培養出來的能力,並受到國家的保護與限制,每個人也都以不同的程度倚頼著經濟領域製造出來的商品與服務。因此,社會三元性的統整是每個人的任務,存在於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之中。

結語

正如農場必需被當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組織來看待,社會組織及其分支部門─包含經濟─也是如此。所有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都需要持續活化的力量。生機互動農場的更新活化的方式是透過製造並施用生機互動的配方與堆肥。人類也可以為經濟與整體社會注入復原更新的生命活泉,只要我們去經營一個獨立自主的靈性-文化生活,並讓我們的教育系統能夠持續在一代又一代的人類身上培育充滿精神性的創造力量,並將之應用在生活中。

下一篇文章,我們的焦點從整體社會移到經濟生活。我們要對照以自利與競爭為本的現代資本主義與從社會三元性出發、建立在協調合作與相互依存的合作經濟。第四篇也就是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會著墨於組織診斷,協助農場與企業以符合三元社會與合作經濟的原則來運作。

註解

(除另標明為譯註以外,其餘為作者注):

(1)譯註:<生機互動(Biodynamics)>為美國生機互動協會(Biodynamic Association,網址http://www.biodynamics.com)所發行之刊物。本文發表於2008年夏季刊。

(2)譯註:在生機互動農業里,每個農場或花園都被視作一個有機整體的生命,正如人類是由許多不同的器官或系統所構成。「農場個性」包含土壤的特性與成份、森林與草地、濕地、野地、已開發地、花、樹、野生動物與豢養動物,甚至樓房建物、機械器具以及人類活動等都是構成農場獨特性的一部份。若以一種動態的方式綜合統理這些元素,它們彼此之間可以正向地互動,則能促進農場整體的健康與生機。(資料來源:https://www.biodynamics.com/farm-individuality)

(3)雷蒙·傅勒(Raymond G.Fuller)於紐約時報的書評<社會組織新議(New Scheme of Social Organism)>收錄於<三元社會組織與基督教(Threefold Social Organism, and Christianity)>(Loma Mar加州:社會革新研究院,2006)

(4)在不同領域裡受到施泰納哲思與社會理念啟發的開創者或行動者,例如:崔葛·果戎(Trauger Groh)之於社群支持型農業、羅伯特·史汪(Robert Swann)之於社區土地信託、三道銀行(Triodos Bank)之於道德銀行、魯道夫施泰納基金會社會金融公司(RSF Social Finance)之於社群投資、克里斯多福·密爾(Christoph Meier)之於公平貿易、克里斯臣·葛拉里(Christian Gelleri)之於替代貨幣、奧圖·夏瑪(C.Otto Scharmer)之於組織發展、克勞斯·史潑(Claus Sproll)之於綠黨、蓋瑞·藍博(Gary Lamb)之於教育自由與選校方案、保羅·夏爾夫(Paul Scharff)與吉洛·卡爾諾(Gerald Karnow)之於醫療自由、以及友誼之家(Fellowship Community)和坎培爾村(Camphill Villages)之於年長者與特殊需求者的照顧。

(5)參見瓊安妮絲·羅文(Joannes W. Rohen)<功能形態學:人類有機體的整體動態(Functional Morphology:The Dynamic Wholeness of the Human Organism)>(Hillsdale,紐約:Adonis Press,2007)

(6)參見魯道夫·施泰納《演講三》<教育作為社會革新的力量(Education as Force for Social Change)>(Hudson,紐約:Anthroposophic Press,1997)

(7)譯註: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不只是一種領導哲學也是實務。傳統上,對領導的觀念包括上位者對於權力的聚集與執行。而僕人式領導指的是領導者分享權力、把他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並儘可能地協助他人。僕人式領導來自古老的哲學理念;西元前五-六世紀的老子道德經、西元前四世紀的印度教經典、基督教聖經中的馬可福音、伊斯蘭教以及其它主要宗教的文獻里都可找到與此相符的想法。「僕人式領導」一詞正式出現於1970年代,由一位美國學者Robert K. Greenleaf提出。他在文章中提到:「僕人式領導人一開始是僕人……出於一種想要為人服務的天然情感,之後才萌發想要領導的渴望。這與一開始就想要領導的情況是不同的,由領導的慾望出發可能是想要積聚權力或財物。服務優先(servant-first)與領導優先(leader-first)是兩個極端;兩者之間的光譜反應著人類本質眾多可能性的展現」。僕人式領導的特點是「確認他人的最優先需求有被滿足」。測試僕人式領導的方法同時也是僕人式領導最困難展現之處在於觀察:「接受服務的人是否得到人性上的發展?他們是否變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自由、更自主、更有可能也成為僕人式領導人?對社會中最弱勢不幸的人有何影響?他們是否獲益或至少不會更受剝削?」個人或組織都可以發揮僕人式領導的力量以改變、轉化世界。(來源:維基百科)

作者介紹

蓋瑞·藍博研習魯道夫·施泰納的社會理念達三十五年之久。他曾參與營利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後者包含薇莉達(Weleda, Inc.,)、霍桑谷地農場(Hawthorne Valley Farm)、霍桑谷地華德福學校(Hawthorne Valley Waldorf School)、以及社會革新基金會(Social Renewal Foundation)。他曾創辦並擔任<三元評論(The Threefold Review)>的總編輯,這是一本以施泰納社會理念為主旨的雜誌。目前,他擔任自己參與創設的社會革新研究院(Institute for Social Renewal,簡稱ISR)的董事,這是一個獨立的智庫,以及紐約州學童教育聯盟(The Education Alliance for Children in New York State,簡稱TEACH NYS)的創立董事,這是一個政治倡議組織,著力於紐約州的選校方案立法。蓋瑞已出版兩本書:<華德福教育的社會任務與靈性源流(The Social Mission of Waldorf Education and Wellsprings of the Spirit)>;另一本是由北美華德福學校聯盟(AWSNA)所出版的論文集<獨立學校與選校權立法-美國經驗(Independents Schools and School Choice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譯註:由於本文刊出於2008年,原文所附之作者介紹並未更新後續出版,蓋瑞·藍博於2010年出版一本專書<合作經濟學(Associative Economics)>(暫訂書名),之後,歷時五年進行施泰納經濟學思想之研究,於2015年初與Sarah Hearn共同出版<人智學經濟觀:施泰納的經濟思想(Steinerian Economics: A Compendium)>(暫訂書名),這是一本集結施泰納著作與演講中所有關於經濟生活之觀點,國際中文版已授權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出版。

譯者簡介

陳脩平 終生學習者、華德福學校家長,曾任職企業與外商公司多年,現任教慈心華德福高中,並擔任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出版召集人。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