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优律司美及活力农耕工作坊体验(三):活力农耕

接下来学到了更多活力农耕的精神哲学。活力农耕诞生的背景很有意思,农民们发现农作物味道大不如前,多次请求Rudolf Steiner帮忙,那个时候已经是Steiner生命的末端了,他的健康状况堪忧,但仍然抽时间进行了有关农业的系列讲座。农民们等着听如何种庄稼,Steiner却谈起了星星,还谈起了土星、木星等远地行星。但当农民们根据Steiner的建议去重新理解农业时,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其实中国朋友大多都能理解为什么星星这么重要,因为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着与天地的和谐关系,只可惜我们慢慢遗忘了。我回国以来,没有一次见过在美国那边每天都能看到的星空,灰蒙蒙的天空,让人不知不觉就不再愿意仰望,我们盯着下面,盯着手中,盯着此刻,而忘了每一瞬间我们都直立于天地的能量中。植物和动物比人对环境更敏感,更不能缺失天地的因素。

生物活力农耕中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农场的个性(Individuality)“。Harald说他第一次读到时非常诧异,我们可以说人有个性,甚至有的人会说动物有个性,但农场,什么个性?!学习下来,才明白原来这里的“个性”指的是农场所在地独有的天地和四周环境,以及与农场上的矿物、植物、动物、人这四界形成的独特关系。和天地环境的独特关系尚可理解,后面这半截又是什么意思呢?拿学校的拉斐尔农场为例,农场刚建立时,没有足够的堆肥,从外面买了肥,第一批种子也不是在农场上诞生的,第一头牛也是从外买来的,当时它很不适应这个新环境,而农夫们以及支持农场的社区都未形成,此刻的农场就像是四拼八凑而来,还谈不上什么个性。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动物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越到后面,越“属于”农场这个环境,再用它们的粪便和农场上的植物堆肥,有了纯粹属于农场的有机肥,而一代代留种,也让种子真正成了这片土地的种子,加上农场上人们在这种劳作中和农场形成的独特关系,特别是后来社区支持农业的形成,拉斐尔农场就有了它的个性。这样的农场产生的作物也许才真正算得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而反观很多现代农业,把农场元素“肢解”为各个部分后,就从四面八方填充需要的元素,而不考虑各元素之间有生命力、有个性的关系。这种“合成思路”延伸到了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就像我们的奶粉,我们只看到了母乳中的元素,然后以为往奶粉中添加这些元素,就接近母乳了,完全忽略了母乳本身不可替代的特性,想想它产生的独特过程以及它和孩子的特殊关系,便可知适应所有孩子的奶粉和只适应一个孩子的母乳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上课期间没拍多少照。这是最有意思的植物观察课部分,老师用透明胶带将同一株植物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粘在黑板上,让我们观察它们在时间中的形变。只抓拍到一点点,树叶被伟和挡去了一半。

上课期间没拍多少照。这是最有意思的植物观察课部分,老师用透明胶带将同一株植物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粘在黑板上,让我们观察它们在时间中的形变。只抓拍到一点点,树叶被伟和挡去了一半。

在活力农耕工作坊的最后一天,我们都狠狠地劳动了一番,在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农场上进行了堆肥,大家把自家的厨余收集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大地做了一个“大蛋糕”。虽然比起以前我的积极性已经大大提高,但我发现自己仍然有心理障碍需要克服,当老师让我们把手伸到另一个刚做没多久的堆肥堆中去感受里面的温度时,我仍然“下不了手”,后面面对一些有异味的厨余也很犹豫。知行不一,实为不知。这也回到了最初的那两个小故事,灵性的进步不是灵性知识的累积,我们的头脑吸收了知识,需要我们用心去内化温暖,再用行动把智慧的光芒播撒出去,在现实世界开花结果

这一年和“园艺课”的特殊缘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活力农耕知识甚至是实践上的增进,而是通过这份经历,体会到了Rudolf Steiner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认识自己,就看向世界;如果你想认识世界,就看向自己。”我过去对成长的理解是封闭在头脑中的,有很大的误区。而从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到开始努力去克服,到中间多少次起起伏伏,现在我只觉得谈论身心灵的成长需要很多谦卑、很多耐心以及很多感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方面,都可以是持续很久的功课。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