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我的阅读写作教学观

庆幸的是,华德福幼儿园工作的根本就是对孩子意志力的呵护。这短暂的几年是孩子未来一生展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再美好的愿望也可能仅仅是理想。

撰文:2011年03月31日  配图:pinterest

上阅读写作课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摸索、思考,阅读写作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关系如何?抽象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才能是活泼有生命力创造力的语文学习?汉字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语文——想象力、创造力的关系如何?

一边实践,一边观察,一边反省,隐约开始有了一些直觉。这份直觉还仅仅是最开初的一些萌芽,借开学时候的教研会梳理了一下。但是还是混乱的,现在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心也稍微平静下来,试着再整理一下思路,看是否能说得更清楚一些。

八年级的第一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堂课,我给出一份《洞察世界的艺术》文稿,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同学静听。静思三分钟之后,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含义。因为文本非常的美又有故事,深深地把每个同学都吸引住了。对于这个概括练习提出的挑战更是跃跃欲试。一个接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句子,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不一样答案。每个答案都透出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和思维习惯。令我不断地发出惊叹。最后一个同学是汤一鸣,他的脸由于即将要轮到自己发言羞涩得满脸红扑扑。他不紧不忙地一个字一个字说了一个句子:“也即是说,观察不能像油浮在水面,而应该像鱼潜到水底。”他的回答到前半句子的时候,全班同学包括我的心几乎要停止心跳了,当他说完后半句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特别是热情的女生们惊呼起来:“一鸣!太天才了!”我也惊喜得大声赞叹:“对!就是它!”接着我忍不住又激动地说教起来:“你们看,我们理解一些东西,文字也好,生活中的事件也好,我们理解啊理解,似乎懂了,确信懂了,但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理解用文字说出来。用文字写出来就是我们的作文。会有好多种句式都可以用来表达这种理解,但只有一个是最贴近的。写作最刺激的就是去找到这个最贴近的句子。你们看一鸣的句子,他用了十分恰当的两个比喻,把作家这么大一篇故事里蕴涵的内在精神挖掘出来了。而且读起来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有图景有画面,非常生动易懂……”孩子们不太搭理我的说教,大约只是出于礼貌,微笑着看着我,我很清楚孩子们的喜悦还沉浸在汤一鸣的句子里。也很清楚,其实其他孩子们已经从这个句子领悟了这堂课,甚至这学期的阅读课的精髓。我的一大段说教不过是画蛇添足。最后我惭愧地住了嘴。把自认为精彩的备案放弃,连忙开始我们的写作练习。

我必须得诚实地说,这堂课不是我在给孩子们上,而是孩子们给我上了一堂精彩深刻的课。在我自己后来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这堂课的画面常常在我的脑海里回放。甚至可以说,这一篇的思考也是开始于这堂课。

现在进入正题,试图描述一下我所认识到的,想象力,抽象逻辑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读《易经》,对其中的“象、数、理、气”很有感触,觉得用来描述写作中的想象力、抽象逻辑能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很能尽意。

简单地说,汤一鸣的那个句子的生成,可以概括为:象,尽意;意,由象表。

如果例成图表的话,可以是这样:

象————————————》 意 《—————————————象

(大自然、阅读、去生活、在关系中体验) (抽象、概念&词汇语法修辞) (升华后的象)

精神(德、道、神、最元初的作品: 艺术体验健康——》想象力、创造力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圣经》 ) 也就是写作

更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图表的话就是:

象,即对象,我们这整个世界。大自然,人文阅读,生活实践,在各种关系中体验而获得。其中的人文阅读,我认为尽可能地和元初精神联系。

意,内在理解。要达成内在理解,语法修辞的学习是必要的,它唤醒内在理解中的逻辑性。

象,就是呈现为象,就是要把内在理解表达出来,也就是写作。写作是在以上两方面和谐发展之后,对内在聆听之后,思考之后,用语言把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而这个结果要用一种充满张力的想象力找到一些丰富的“象”或“图景”来表达。这个被表达出来的象和图景也就是“文章”。

写作中的这种想象力有时候会呈现出一种艰苦思索之后的灵感状态。这灵感是极其敏感的,它存在于人类最初的天性,它和大地宇宙相连,和人类的社会文明交融,它需要有理性思考来指引,但理性太多又会把它窒息。总之它需要被小心呵护。特别是人类的成长时期,即0~14岁这个时期,它似乎不见踪影,又或者还在沉睡,偶尔它会在某些孩子的身上呈现出来,犹如惊鸿一瞥,随即无迹可寻。若这种灵感状态的想象力得到了呵护和滋养,特别是在14岁之后,这个想象力也就变为了创造力。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