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泛论近代物质地球上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

如何帮助西方走向根,让科学理智可以探寻到灵性源头?又如何帮助东方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将灵性实践于物质?就是东西方民族分别的功课。

本文由作者授权本站刊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作者:陈琪莹
撰文:2016年8月8日

东半球是地球的新陈代谢—生殖系统所在,所以高密度的人口都集中在亚洲,而且亚洲的文化离不开“吃”,也讲究“吃”。

西半球是地球的头部—神经感知系统所在,所以死亡性/物质性的知识都从欧美发轫。

〔补充说明:所有目前科学、医学等发展出来的,甚至宗教,全都是死亡性的知识,只在物质层面狭隘地探讨,或只拘泥于文义,因为现在学院、教育的死亡,让原本活着的知识也死亡了。〕

而中欧是地球的心脏—胸腔系统,进行东、西半球的平衡。

南半球比北半球以太很多,所以无须平衡就能平衡,反而是北半球的物质体需要刻意平衡。

赤道是地球的脊椎,是以太与物质的分野,所以赤道的文明并不热衷于物质追求。

东半球很讲究“心”,东半球流行的宗教,通常是富豪、权势起家的宗教,所以完全不在意外在的富有,因为那种富有不求自来——东半球的宗教信仰于是在民间发展成了“外在贫穷、内在富有”的形式,但这种“内在富有”会在不经意之间成为“头脑的‘以为’与‘诉说’”。

东半球大半是农业,对土地的“根植性”很强,因此反而想要尽可能不切实际地脱离,但这种“亟欲脱离/离苦得乐”反而让人更触及不了灵性——灵性无法与物质切分;事实上,所有的物质都从灵性而来,否定物质,就等于否定了灵性的创造。

东方在物质层面很土相、水相。

西半球很讲究“身”,西半球的生活,追求着感官上的速度、舒适与享乐,不像东半球的“勤俭持家”、“堪用即可”;西半球流行的宗教,多半是贫病起家的宗教,所以追求着外在的富有/仪轨,反倒忘了走回内心——西半球的宗教信仰于是在民间发展成了“内在贫穷、外在富有”的形式。

西半球渔/猎、牧、林、矿比较发达,比较需要徙移与追寻,所以与大地定点的连结不深;西方人追逐着外在的丰盛与富饶,也炫耀着这些,所以强调身质上的享受、物质上的追求。

西方在物质层面很火相、风相,让当中的民族急功近利到无法有自己、无法主宰自己。

〔补充说明:东方不是不功利,只是东方会功利在看不见、无法捉摸的地方。〕

东半球的土相、水相,让人民安土重迁,即使落叶,也要归根,注重传统与宗脉。由于觉得外境繁华不过一现,所以追求着个体的“长生不老/不入轮回”。宗教的作用在稳定、支持、自制,是生命的根茎;人民也用忍耐、刻苦(因为相信来世的长久),以这一世的不幸,来换取来世的小确幸。

西半球用“牺牲”、“给予”、“爱”来达成共同/群体性的富饶,所以是生命的叶、花与果。西方重视小范围的个人与群体,但却不如东方那样在意历史与流脉,所以侵略、占领、掠夺、囤聚/并吞,无所不用其极;乍看之下彷佛富饶,但拥有的背面仍是虚空、无法满足。

根、茎是生命与角度的收敛与坚持,叶、花、果是生命与角度的扩张与诠释;根、茎目的性地回溯、承继着过去,叶、花、果目的性地计划、拓展着将来。所以当面对困境,东方人比西方人有更“绝处逢生的‘韧性/勇气’”与“明哲保身的‘怯懦’”——东方走向集中性、群体性;西方走向分别性、个体性。东方人不太敢宣称自己(及自己该有的权利)。

东方的行动是“面”、是“网”,相互支持;西方的行动是“点”、是“线”,单打独斗。在个人意志、行动展现上,东方远远不如西方。

西方向外开展,东方向内蜷缩;西方走向外在,是夏天,在奼紫嫣红中流连忘返;东方走向内在,是冬天,在灰飞烟灭中品尝孤绝。

如何帮助西方走向根,让科学理智可以探寻到灵性源头?又如何帮助东方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将灵性实践于物质?就是东西方民族分别的功课。

伊斯兰世界/回教世界以“一直在自己里”来形成向外的扩张,所以文化上讲究不断的规约与重复/复制——伊斯兰世界的状态限制了自己的成长,却也允许了、稳定着自己的成长;伊斯兰世界调和着东方与西方,是自己,却也因此不是自己。伊斯兰世界是茎,也是叶,却始终走不向花果、回不了根。

非洲则是根,也是果实:非洲清楚知道自己与土地的连结一直都在,知道自己离开土地将无以生存;也知道若无自己的存在,大地将不再是大地,大地将在文明中失去意义。

非洲有种对生命与存在的笃定与信任,所以很在“当下”。外境再怎样摧折、险恶/厄,只要根还在,就有重新发芽的机会;只要种子还在,就有突破、新生的能力——只要自己愿意。

气候也会影响人们的集结度与团结性:愈热带,就愈散放(四肢性);愈寒带,就愈紧密(头颅性)。

地理是物质体/身体的放大、延伸与外显,历史是自我体的镜映、递嬗/流变与内省/内隐——地理、历史都是“我”,是空间的我,也是时间的我,都是“我”选择的参与与创造。

自我体改变着物质体,物质体限制着自我体;历史改变着地理,地理却也限制与改写了历史——而我们,能在地理与历史的多重性中,成为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要多么珍惜这种“千载难逢的‘一次性’”!

〔补充说明:每一个人都当过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的人……,所以不应该以狭隘的地域性限制自己,而要以“地球人”自居。〕

珍惜你的文化、珍惜你所在的地域、珍惜你的出身、珍惜你所是的一切……因为若非这些,你无以成就今生极大值的自己。


【投稿须知】想要投稿?想要发布招生、招聘、培训及工作坊信息请进

You Might Also Like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