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不能好好寫字,是頭一個七年期並沒有發展完全,必須先讓孩子真實熟悉自己的身體地圖,讓身體的中軸線清楚,也掌握身體在環境中的關係,才能進入習字練習,也才能有成效。
編者注:一個健康的領域,離不開積極、理性的觀點碰撞,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16年10月8日
副標題:回覆中國成都吳文冰老師【字寫得優美與否不那麼重要麼?——兼與陳琪瑩老師商榷】一文
漢字書寫優不優美,當然重要,因為書寫本身就反映著孩子的狀況。不只漢字,所有(被學習)的語文皆是。
〔補充說明:書寫出的字體∕字形反映著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人在不斷地書寫中強化出自己面對世界的態度。〕
但相較於孩子一開始習字,無法優美地書寫,此時對優美書寫的要求,反而不那麼重要。
〔補充說明:孩子的書寫可以(先)不(要求)優美,但一定要(要求)認真。事實上,教育也是要幫助孩子移除生命的路障,達到之後的自由;而反覆抄寫、罰寫,是在增加路障的數量。〕
大學中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字寫的優美,是孩子的「末(結果表現)」;內在的中軸線(存在狀態)健不健康,是孩子的「(根)本」。「本」不穩,「末」再怎樣繁華茂密,終是曇花一現,抵不過風雨摧折。
而人要的,不正是立足點上的堅定與屹立?
當孩子開始習字,字形無法端正、優美,大人需要做的,不是在現階段以各種雕鑿、強迫、快速的方式讓孩子的字非得人造性的端正、優美,而是幫助孩子的寫字能自然而然地在時間裡慢慢端正、優美起來。
字寫得不好,一定有孩子生理上的限制與理由;事實上,哪個孩子不想寫一手好字?只是力有未逮而已。
孩子無法達成,是因為現在不能夠、不成熟,而不是不想要!
我們要看到的是:孩子內在的力量還無法走到四肢末端,還無法在四肢末端完整,因此手指並未成熟到可以被孩子自己完全掌握;這時要幫助孩子建立起該有的內在力量(特別是乙太性的浮升力),讓孩子足以克服地球性的重力,讓孩子和地球建立起正確的關係。
〔補充說明:當孩子手部的乙太力量還無法掌握自己的物質體(手掌與手指),加強或要求孩子在寫字上努力,是對孩子的戕害。〕
讓孩子由姿態、由動作、由步法,而書寫——幫助孩子成為比較乙太性的人,而不是物質性的人。
〔補充說明一:孩子頭型大小也暗示著孩子的心魂如何作用於身體,大頭的孩子比較親近靈性,充滿想像,本質上是藝術性的,看到的是整體,無法專註於局部,所以容易寫錯字、拼錯字;小頭的孩子比較親近物質體與乙太體,比較邏輯性,四肢力量比較精緻,可以掌握細節,寫出正確而漂亮的字,但卻不一定知道(文)字的正確意思——小頭的孩子比大頭的孩子更能掌握書寫。大頭的孩子字跡大,空間感差,會有搖擺偏斜的感覺;小頭的孩子會讓字緊緊縮在一起,字跡拘謹、充滿壓力。〕
〔補充說明二:如果寫出的字會上下、左右或凹凸相反,就要知道孩子內在的鏡像能力混亂了,容易讀寫障礙,在這方面就要先從加強孩子的空間感下手。〕
〔補充說明三:孩子在家庭中遭遇的親子問題、手足問題也會反映在不能好好書寫之上。〕
讓孩子可以由垂直線中區分出左右,由水平線中區分出上下,由斜線中區分出前後;之後再讓孩子進入真正的書寫。
〔補充說明:其實孩子不能好好寫字,是頭一個七年期並沒有發展完全,必須先讓孩子真實熟悉自己的身體地圖,讓身體的中軸線清楚,也掌握身體在環境中的關係,才能進入習字練習,也才能有成效。〕
當進入真實的書寫之前,要讓孩子熟悉文字的基本單位。在拼音文字中,熟悉母音與子音;在象形文字中,熟悉字母或部首(但都要從故事的整體性中帶入,不可太過獨立)。一個一個(文字單位)慢慢認,讓孩子對每個字都產生深深的了解、讚歎與敬意。永遠記得:要讓每一個基礎文字的感覺與回憶跟著孩子一輩子,不要讓孩子輕易忘記。這樣的孩子,才會重視語言、尊敬語言,並且愛上語言。
〔舉例說明:字母C當中,有對「圓」(陰性力量)完全的信任,所以可以鬆手∕鬆口,C深深連結著女性力量,帶著懷孕母親脊椎上的負荷與堅忍,C 是一種生命上的願意為更大的一切(而讓自己)開口與撕裂。字母K則是絕對的父性權威,可以觸犯別人,卻不允許別人觸犯,所以脊骨挺直,對外卻拳打腳踢,充滿侵犯的力量。記得讓每個字都能在孩子心裡充滿生動的品質。在低年級,引入較多女性元素、較曲線、柔性的文字,保護住孩子的情感;中年級,引入較多男性元素、較剛硬的文字,建立起師長的權威。〕
可以請孩子閉上眼,老師拉著孩子的手在空中寫下一個字,再請孩子閉著眼複寫一次或多次,然後,請孩子張開右眼,用眼珠默默追蹤剛剛右手的移動,最後再讓眼球與手部運動同步。
〔補充說明一:因為文字比較物質的特性,需要孩子以比較乙太性的右手力量進入,也鼓勵左利手的孩子如此練習。〕
〔補充說明二:在孩子剛開始練習寫字時,要讓孩子感覺你陪著他、跟著他一起完成這些字,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一個人自力完成這些字(丟給孩子一堆他自己得寫完的字)。〕
準備大幅的紙張在地面上,讓孩子用手或腳寫出字(這是最容易觀察孩子書寫困難∕障礙的時候,因為書寫過程放大也放慢了)。
熟悉之後,可以讓孩子在彼此的背上書寫,玩猜字、對字的遊戲。
等到進入真正的書寫,先鼓勵孩子放鬆、輕鬆地握筆∕持筆,不要緊張。讓手指合作圈成筆的搖籃(是搖籃,就不可以松到讓筆跌出去,但卻也要讓筆願意乖乖、舒服地躺在搖籃里),讓筆可以放鬆在書寫中,沒有壓力。
〔補充說明一:在華德福系統中,第一次的書寫(一年級)並不是拿筆,而是拿蜜臘磚、彩色蜜蠟筆或胖胖的粗彩色鉛筆(筆柱三角或六角形),所以一張紙幾乎就是一個格子。二年級可以引入黑色鉛筆。到三年級可以讓孩子轉為使用孩童用藍色墨水的鋼筆或鵝毛筆。在漢字練習上,毛筆也可以開始讓孩子熟悉。〕
〔補充說明二:課桌椅的安排也不能造成孩子書寫上的壓力,讓孩子即使坐姿,也要維持上半身的筆直,不要讓孩子成為書桌前拱著背的禿鷹。〕
如果孩子無法寫好字,不要焦急;焦急無助於事,只會敗事。
我們看著孩子無法寫好字的事實,看著事實如實的樣子,卻不加入自己的評斷、遽下結論:在我們眼前的孩子∕人,內在究竟有著什麼?要呈現給我們看到什麼?什麼是孩子從靈界帶下來的(靈質)?什麼又是孩子物質上對父母遺傳的承繼(身質)?而孩子的心魂又如何以思想、情感、意志鏡映出自己的生命?孩子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父母,遇到這樣的我們(老師)?又為什麼要以這樣的事實引發我們的關切?……
〔補充說明:七到十四歲是孩子「個體性」爆發最強烈的時期,「個體性」愈需要強烈表達,就會愈閉關、愈隔絕與外在世界的接觸。〕
當仔仔細細看著孩子,我們會對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有著更深、靈性層次的明了與行動。
引導孩子從圖畫慢慢過渡到文字,要讓孩子先對文字充滿色彩和感情,才能真的認識字、寫出字、進而愛上字。
孩子需要圖像,是因為圖像式思考是心魂原本的語言,孩子會因為圖像而同感著心魂的狀態。中國字單看的確是圖像(或接近圖像),但以文句的狀態存在就開始屬於高密度的抽象文字。
可不可以把這樣的抽象挪後,而讓孩子在初學語文的早期,將自己對文字的想像、對課程的感覺以色彩在工作本上流動出來?事實上,到了十二、十三歲,乙太力量已完全進入孩子的腦部,孩子的思想質地從「圖像性」轉成了「音樂性」,因此可以開始掌握文字式的邏輯與組織,而不會對孩子的頭腦造成傷害。讓孩子過度提前使用年齡上不該使用的邏輯思考能力,會讓孩子的腦力進入早衰,過早白頭。
而,徒有才能、學識,卻無法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不是對教育最好的反諷?教育如果真的要照顧到人,考慮到的就是孩子的一輩子,不是只有短暫的現在與功利。
成人的擔憂只會掠奪孩子的力量,重要的是同感孩子,保持與孩子的共鳴,對孩子敬重(敬重孩子也是一個人);藉由忘記了孩子,我們把孩子交給他自己、他自己的心魂——事實上,成人要能剋制住自己的胡亂擔憂,需要非常龐大的內在力量;所以許多成人寧可選擇擔憂∕杞人憂天,因為容易得多,擔憂是星芒上直接的反射,不必動用什麼內在力量。成人擔憂著自己的擔憂,卻不知道這樣的擔憂反而會讓孩子軟弱!
要知道:每個人都能面對與解決他的生命難題,每個孩子也是;力量從來都在每個人自己!
教師讓自己忙碌於各種教育學說與假設,並不能真實認識孩子;不是以各科既成的教育標準衡量與要求孩子(如果對教育的要求如此物質,請回體制內學校),就能幫助孩子完成自己,而是根據孩子的質性,量身訂做出切合孩子的個人標準。
〔補充說明:華德福教育是要延續孩子在靈性界(尚未投生前)無法完成的生命目的,要教育的是心魂,物質界中的成績只是附加。〕
所以,如果你(家長)不那麼認識華德福教育、也不那麼相信華德福教育,是不是也請你讓孩子離開華德福教育?在牴觸中,華德福教育會被拉扯得非常辛苦,大家都得不到各自想要的。
認真寫字很重要,寫好字也很重要,重點是,在要求孩子把字寫好、寫漂亮之前,還有什麼是更重要的?那也是我寫下那一句話的目的。
讓孩子成為自己鄭重的書寫,而不是讓潦草的書寫成為孩子——孩子會變成自己寫下的與畫出的,所以對孩子在態度上一定要要求,要求孩子進入事物的態度,卻不苛求孩子事物的結果,只要孩子盡了心、盡了力……
〔題外話一下:吳文冰老師寫道:「特別想說的是,陳琪瑩老師文章中的一些提法是不是過於浪漫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對,我,陳琪瑩,就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但我高興我在這樣的世界還有浪漫的能力,也毫不後悔。
「浪漫」在現在的用語中,是「不切實際」的別稱,褒中有貶;但是不要忘了:我們現在很多的「實際」,是被時代與社會扭曲到荒腔走板的「實際」;所以「實際」到底有沒有那麼好?真的很難說。
「浪漫」在我看來,是一種藝術性、一種生活情調,可以軟化現代生活的機械與冰冷。
浪不浪漫是個人的特質與自由。如果一個人只因自己古板,就看不得所有人浪漫,這樣的人,是不是胸襟上不夠開闊?
如果教師無法包容各式各樣來到自己身邊的孩子(包括夢幻、浪漫的孩子),只以單一標準論斷自己對孩子的接受,請問你把孩子當成了「人」還是「機器」?
世界多元而多重,教師身為孩子的仰望,要示範出的,也是教師自己的極大值、可能性——教師可以可能於所有正、負,卻始終有能力平衡自己於(個人性的)中心,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
人如果沒有盲區、盲點就不會投生為人在這裡;人之所以投生地球,是因為生命需要修正,所以華德福教育才是「邁向健康」、「邁向自由」的教育:既然需要「邁向」的過程,就要知道起始的地方既不健康也不自由,就必須接受所有的「不健康」與「不自由」,而教育就是對狀態的工作。如果連最基本的接納都做不到,遑論之後的工作;排斥,就無法正確在其上工作,因為遭遇到的對抗與抵擋都來不及處理,又怎樣正確進入應有的工作?
宇宙可以容納我們的不完美。既然我們知道自己的不完美、不可能完美,那能不能學習宇宙的願意包容我們,也包容著其他不完美的別人?
當家長不容許老師不完美,家長是不是也要看到:自己並不容許也不肯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家長自己也不那麼接納著自己?所以家長才無法容忍不被接納的自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現?才那麼迫切需要老師的力量改造掉孩子的那一部份、甚至一切?
事實上,我們外在最在意的,正是我們內在最缺乏勇氣面對的,指責外在比較容易,因為可以略過反省自身與內在。
我們永遠看到我們想看到的,看不到我們不想看到的,我們選擇性接收與看見,所以我們的世界觀永遠片面,無法全貌。
我想說的是:如果不容許老師在錯誤中學習與成熟,你要的老師,是「神」還是「人」?在老師是「人」的狀態下,這樣的要求會不會比「浪漫」更不切實際?肯進入華德福系統執教的人,都有著對教育的熱忱與憧憬,否則這種工作量,會嚇退一般只想混吃等死的老師。對這樣努力於教育的老師,是不是支持要多於責備?因為不會內省與自我教育的人,通常不會進來當華德福老師。
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犯錯之後不肯改正自己。允許任何人犯錯,知道犯錯只是一個修正生命的過程;犯錯為的也是找回自己、重新認識自己。〕
〔再題外話一下:教師「資深」,代表的只是年資經歷比較長,不見得代表教育的品質比較優秀,或教育的觀點、對教育的認識比較正確。
很多事物上的通透,不是靠(成見或經驗上的)「積累」與「執取」,而是靠「放掉」。
「資深」容易讓人倚老賣老,而忘了我們面對所有事物時應有的謙卑。所有的事物當中,都有我們的未知,而且是大部份;而這「未知」,永遠無法以「已知」觸及,更無法以「驕矜」探詢。不要因為表面的「資深」就貿然相信「資深」,要用自己的「心」去發現、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