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问的是:汉字的书写优美与否,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不重要么?
撰文:2016年10月4日
首发:玄鸟书屋(微信公号)
【上图:我们书屋专注书写的小朋友,能否从她优美的身形中看到那根贯通天地的线?】
认真阅读了发布在Hi waldorf上台湾陈琪莹老师的《关于华德福教育下,孩子能力是否有明显落后于同年级体制内学生的问题》一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这篇文章)。大部分观点都赞同,但是认为以下的两个观点值得商榷:
“所以,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帮助孩子发展图像式的思考,而不是文字式的思考,因为图像才是心魂运作于物质的基础——图像能帮助心魂由物质中释放,得以飞翔。”
“字写得优不优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走路的姿势,孩子内在那根贯穿天地的线,笔不笔直。”
【补充说明一:孩子会从图画慢慢过渡到文字,要先对文字充满色彩和感情,才能真的认识字、写出字。】(以上陈琪莹老师文章中的三段话)
几年来的实践观察,我也赞同帮助孩子发展图像式思考。现在的关键是,什么是文字式的思考?是指的抽象思考么?这个文字式思考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值得仔细辨别才好。
那么汉字仅属于陈琪莹老师提出的文字式思考么?
众所周知,汉字主要字根的部分是属于象形文字和会意字,很显然是偏图像式思维的文字,即便是大量造字期的形声字,假借、转注字,也不完全属于抽象思考的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开始图样“抽象”起来,但依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抽象。
那么,在童年时期要帮助孩子发展图像式思考,汉字的学习是不是正好是再好不过的材料呢?
陈琪莹老师补充说“孩子会从图画慢慢过渡到文字,要先对文字充满色彩和感情,才能真的认识字,写出字”,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这一点。我带2~3年级的孩子学习了几个动物和与太阳有关的甲骨文篆书正体字之后,让孩子们把这些字画成一幅画,给这幅画编故事,写下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中会看到孩子们从图像到文字的提炼过程中想要学习更多文字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仿佛这些文字都是活的,有色彩有情感还是会发出呼唤。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以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色彩情感体验就能自动地发展出文字能力。我对英文不精通,所以不知道拼音文字是否可能如此。我认为中文的学习很难这样自然而然。中文字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自然而然。
中文的字词是图像式的,其实中文的篇章也是图像式的,尤其是古诗词,比如“枯藤老树昏鸦”,诗句就是一些词,一些词也就是一幅幅画。甚至很难真正地抽象出西方语言的语法规则。众多学习中文的经验让我们意识到中文的学习语感的习得才是关键的。其实西方语言的学习也重视这个语感,斯坦纳也在演讲中提出可以让儿童背诵一些他们还不能全部理解的篇章。
如此考察起来看,对于中文字词的学习恰恰是帮助了孩子的图像式思考?而且中文和拼音文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掌握3000个字才能比较自如地写作,阅读理解起来图像背后的意境才能感触得到。而西方文,熟悉24个字母,基本上能说就能一般书写。如果只是盲目地比照西方抽象思考文字的进度来学习汉字,不仅仅是落后的问题,而是大大地在最佳图像思考培养时期失去了珍宝的问题。12岁之后孩子的抽象思考开始醒觉,这个时候学习的汉字才是文字式思考的学习法了。
故此,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国华德福教育不得不及时思考研讨的问题。
再加之,另一层的观察,中国人普遍地居于以太,天生擅长于感受,图像式思维,情感丰富,弱的反而是清晰和抽象的思维。说得不好听,看看身边的成年人都多少耽于感受、图像而思维混沌的?甚至在孩子中有时候会看到一种现象,他只在一个一个图像中,把图像连续起来的思维都很弱,对于这样的孩子,再强调所谓的图景式教学,后果是堪忧的。
图像式思维需要大量的重复,在重复之后产生一个量变,抵达一个“悟”,这个悟才是真正的图像式思维,是鲜活的有着生命的灵魂飞翔。
这个“悟”需要量,字词量,篇章量,重复量。
最近在习吟诵,往往一首诗,吟到一定的遍数,会忽然有豁然开朗的体验,甚至眼眶都湿润了。这是思考分析赏析无法抵达的心魂的自由飞翔。
这才领悟到千年以来的中国古人的读中国书的方法。
按照华德福教育强调的图像式思考,华德福的学生就汉字的学习来说应该远远超过体制内的同龄孩子才对。否则就必须好好找找问题出在哪里。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图像式思考”。对于汉语的学习,如果以为就是学很少的字,听很多的故事就是帮助孩子的图像式思考,我持保留意见。
【上图:孩子们每天会练习写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正体简体。一个字会专注练习十遍。甲骨文完全就是在画画一般,篆书稍微需要图像式思考帮助过渡。一般来说,练习了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之后,孩子们会觉得正体字已经非常简便,简体字不过是顺延而下,完全感觉不到抽象思考的干枯。此字为9岁孩子练字。】}
汉字的书写会帮助到孩子的哪些方面?写出优美的汉字又会帮助到孩子什么?
反过来说,书写优美的孩子身上是否都可以找到一根通天地的直线?
或者,汉字书写不美的孩子身上又是否能找到一根通天地的线?
就我的教育实践所观察到的,汉字书写优美的孩子(尤其是并非天生就写得好而是通过正心诚意练习出来的孩子),无一例外都能看到那根通天地的线,而书写不优美,甚至仅仅是不认真的孩子,即便他有着诸多美好的品质,却不一定看得到那根直直的线。
那么,汉字书写里究竟蕴含着什么力量?俗话说“字如其人”,一个庸俗的人能写出有浩然正气的字么?
我非常重视小孩子们的汉字书写。一般会引导孩子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字,心浮气躁时可以暂时放下,去运动或玩耍足够了可以静下心后再开始写。写累了就停,下次接着写。就这样每天一定时间一定量的汉字书写,是不是在练习“正心诚意”呢?即便一开始不漂亮的书写,也自会慢慢有一股正心诚意的优美在里头?书法并非是要标准、漂亮,我强调优美。优美没有标准,主要是一股认真劲,正心诚意,贯穿了一根通天地的线在里面。
【上图:是小鹿子第一遍抄录背熟之后的《论语》,小鹿子的字一直平衡感空间感都不太好,但是她书写时一直非常的认真专注,仔细去看,会看到里面一股纯真气。如果能长此以往,再加之大量的运动游戏,可以预见小鹿子的书写会越来越优美,能看到有一根贯通天地的线在里头。】
所以,我要问的是:汉字的书写优美与否,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不重要么?
2016/10/4
补充说明:特别想说的是,陈琪莹老师文章中的一些提法是不是过于浪漫了?比如,一些家长仅仅是因为恐惧未来受主流观念影响而摇摆么?仅仅是因为只顾孩子的眼前不顾未来而困惑么?也许真的有这样一些家长,但同时也会有另一些家长,他们的动摇并不都是因为什么接轨啊,知识啊,而是我们的教学实践可能真的出现了偏差或者盲区,而他们认为这个偏差和盲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健康与前程。华德福从业教师们的确尽心尽力了,但是这不能成为被谅解的借口,教育并不是那么率性而为的浪漫行为艺术,除了不断接近各科教育规律的实事求是,别无它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