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孩子的恭敬心被喚起,智慧才能由心而生,我認為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撰文:2012年9月22日
(註:這篇文字後被《教育家》雜誌刊用。《育兒周刊》再用。這是我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的演講,很粗疏,不過還算是真誠的教學體驗吧。)
感謝我的同事們對我的信任。
讓我在這裡對家長朋友們發出邀請。邀請大家一起來凝望一次這個詞:恭敬。
我希望我的邀請沒有冒犯大家,我知道我們家長中有很多修行很好的朋友。如果我的言辭有不當的地方也請大家諒解。我只以誠摯與大家一起來仰望與分享。
我的理解:恭敬是一切智慧的源泉。這裡的恭敬包含著對更高層精神(或真理)的敬意和恭順,並非是控制把握,而是認識之後的順其自然,與道合一。
在我們戲劇中呈現出來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一些現象問題,但宗旨並非要提醒大家關注問題本身,其實問題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目標:我們與我們的孩子要在生活中走向智慧。我們也相信,我們終將成長,終將智慧、卓越。無論我們從事哪行業,無論我們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才能,成為一個智慧的人並對這個世界充滿興趣才是我們願望為之行動的原因。
在戲劇中,我們一再提到感恩。感恩地火水風,感恩石頭、植物、動物,感恩我們人自身,唯有這樣的恭敬被喚醒,人唯有在這些面前跪下來,美好的行動才會產生。講一個小故事。我家小鷺在四歲時,有一天忽然安靜溫柔地走過來靠近我的左手邊,認真而平靜地說:媽媽,我看到美麗的玫瑰花,我就好乖哦。我當時非常被觸動。那一個「乖」字,呈現的就是那種在美之中的恭敬,在這恭敬之中,孩子願意做任何美好的事,並樂在其中。人類的任何言辭教育在這份恭敬之中顯得如此渺小。我認為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保護這種恭敬之心,喚醒它,呵護它。
然而如今,這樣的恭敬場景越來越少,一切都是如此快速,還沒有等到「馴養」的產生,又已經換了新事物,新場景,似乎讓人沒有時間去凝望一朵花。我們都知道我們與一個事物的感情產生,需要重複。我們要做的就是與這快速物質化的世界背道而馳。在《小王子》這本書中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馴養關係。他們約定每天的四點過一刻相見,在時間之中他們彼此變成彼此的獨一無二。若我們能與不朽,道之間保持這樣的馴養,在每天的某個時候,我們一起仰望,讓恭敬之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時刻跟隨「道」而學習,從而變得智慧。我們的每天的頌詞,各種宗教中的冥想與禱告都為的是喚醒我們的恭敬之心。那麼即使在這個日益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依舊可以喚醒恭敬心,與道合一,日益智慧。
落到我們的學校和家庭中的教育問題上,這個恭敬之心的喚醒就是孩子對於權威的渴望。史丹納說,老師的權威不適用任何外在手段或方法所能達成或得到的。「那完全是一種對老師的謙卑及尊敬,也就是一份對老師自然流露的愛。若非如此,就毫無價值可言。那種強迫式,或由學校規定的順從,對人性的發展沒有多大的意義。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依兒童自己的本性來教育他們,孩子大都會尊敬老師。」在《邁向自由的教育》中對「權威」一詞有詳細的闡述:「權威現已變成一個令人質疑的名詞。許多年輕的父母和心理學家認為應讓成長中的孩子儘早和大人平起平坐。有的父母是出於單純的愛心,儘可能不將大人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而對待孩子像對待朋友一般。但有時」自由」和「平等」只是因為大人不知道怎麼教育小孩,而又良心不安下所找的藉口,他們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和漠不關心。這些態度都是以自己,而不是以孩子的立場出發。他們早已忘記對待孩子的態度,應隨孩子的年齡大小而有所分別。
提到『權威』這個名詞,成人通常會和暴力、專利或早已過時的父系社會聯想在一起。這和華德福教師所說,學童一直到青春期都嚮往「權威」完全不同。他們是由自己和孩子共處的經驗出發,且不受任何教育理論的左右來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因而發覺到身邊有一個可以依靠和仰望的成人對孩子是多麼的重要。進一步的來說,這種安全感是一種力量的泉源,小朋友永遠都不會嫌多。」
看房龍的《太平洋故事》,在談到西班牙帝國時,其中有句閑筆,他說:「有些天生的智者不用正規教育也能生活得很好,而不那麼幸運的人則必須爭取一切可能得到的教育機會;同樣,一個天才可以在生活中自成一格,而其他人則最好恪守成規。」我一下就笑了,這正和我在教育實踐中體會到的一樣。我認識兩三個特別的孩子,雖說不上天才,但他們就是那種可以自成一格,所謂正規教育對他們的生活並不能起到影響作用的那類人。同時,我也看到普遍的孩子,他們還是需要「規規矩矩」的教育。各按其時,在7歲前的孩子如果不讓他玩充分,其活力就是不夠;12歲之後,思考和視野不闊,深度不夠,他就不可能有卓越的人生。
第一次在印度國家博物館看到伏羲女媧蛇尾交纏圖,伏羲女媧一人手持規,一人持矩;第二次是在絲綢之路遊學中的新疆博物館看到。非常的感嘆,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就意識到了「規」和「矩」預示的世界本質規律,而人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而已,自然也在這規矩之中。沒有規矩,世界將何以建構其有序性?如何發展與創造? 我有個朋友在博客上提到過幾個朋友孩子的故事。有幾個朋友關注教育,反思教育,認為自己所受的太不自由,立志要讓自己的孩子有自由的童年。他們中有一位朋友的妻子是一位焦慮的全職媽媽,她把孩子所有業餘都為孩子安排好了各種藝術學習,這個孩子幾乎沒有好好玩過,甚至因為學習這個孩子還挨過打。終於這些朋友的孩子們小學升初中了,暑假裡,這個從來沒有玩過的女孩終於被帶出來玩一趟。另幾位朋友沒有如預期地看到一個懦弱蒼白的孩子,反而看到了一個陽光、自信非常優秀的孩子。相反,幾個崇尚自由放養的朋友的孩子情況堪憂,有些習慣不好,有的有社交問題,而他們的父母都是言傳身教做得很好的優秀人士。在我看來就是由於權威的缺失,因而缺失了對孩子恭敬之心的喚醒和呵護,父母放棄了權威在某種層度上等於放棄了一系列教育的機會。我還有幾位從事教育的優秀朋友,在孩子上了高中後才開始後悔之前對孩子太缺乏要求了,即便考試成績還說得過去,可是格局已經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