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交心,是拿掉成見的深度傾聽,也以真心理解與回應……交心裡,不再角色、不再位階、甚至更不再言語,只有心溫暖的互動,然而初始、跨越性的交心需要彼此拿掉偽裝的面具、有裸裎自己真實狀態的勇氣。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作者:陳琪瑩
撰文:2020年11月19日
既然交心,對話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姿態、神色都(在在)說明、表達著什麼。
需要交心,其實關係已經不交心了。
〔補充說明:當孩子不肯交心,父母也要看到自己對世界、對外在的不肯交心,孩子模仿也成長出父母/父母性的自己。]
當要探詢什麼、起底什麼,你要看到你想主導、控制你們之間關係的慾望,你想在關係里站上優勢/強勢地位:你的攻心大於交心、知心──不要利用「交心」掩飾、偽裝自己的掌控權/控制欲,讓「心」成為攻防與工具。
其實父母不必刻意詢問孩子今天做了什麼、發生了什麼……真正感動/撼動/驚異的事,孩子會自動找機會分享,不吐不快。
真正的交心,是拿掉成見的深度傾聽,也以真心理解與回應……交心裡,不再角色、不再位階、甚至更不再言語,只有心溫暖的互動,然而初始、跨越性的交心需要彼此拿掉偽裝的面具、有裸裎自己真實狀態的勇氣。
〔補充說明一:語言的出現往往讓關係開始膚淺,因為目前的語言太指涉於物質,缺乏靈性的厚度,也被社會價值設計過。]
〔補充說明二:人通常只選擇性、部份性地打開/開放自己,以為自己交心,其實根本沒交出心,只是想以「交心」的名義博取被關心的機會,因此也不夠交心、不是交心。]
親子之間,自發性的對話任何時候都可以,不必拘泥,但研討式的導引對話請至少等到十四、十五歲之後(這時的孩子乙太體比較底定、和緩,星芒體也已突破繭鞘,開始有初萌而自己的思考),「智性/邏輯」比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這並不包括批判性/議論性的話題。
〔補充說明:批判性/議論性話題會讓孩子反感於世界,孤隔起自己,走向自私,在孩子還摸索著世界的時候。批判性/議論性話題等到孩子開始發展自我體,二十一歲之後,才不那麼傷害孩子(這也是為什麼華德福教育不讓在學的孩子寫論說文、參加辯論的主因)。]
當什麼(需)要被引導,就要看到當中的優勢-劣勢、當中的正確-錯誤、當中的光亮-黑暗,否則不必引導。
任何的語言,都被精靈性甚至更高階的靈性存在作用著,否則我們的說,別人無法聽見──語言形成環境,也雕塑著所有接觸到的人(的內在有機作用與臟腑),所以要有意識地言語、慎語。
真正的交心,在雙方都願意心甘情願地說出自己、表達自己,沒有隱匿。
〔補充說明:「心」在人有了意識之後才開始了思想(的能力):「心」思想在對美麗的感動之中;「心」也協助我們形成往後的業力。]
我們需要「(真)心」的文化,而不是「(頭)腦」的文化:讓文化良性,從親子之間真正願意交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