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兒童觀察的藝術

事實上,面對孩子的很多狀況,我們都會有無力感。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試著讓自己準備好去幫助他們。兒童研究的結果將決定著,由誰以及做什麼來幫助這個孩子。

編者注:本文為《Observing the Class Observing the Children》文集第一篇,該文集共有十五篇文章構成,較為全面的介紹兒童觀察的實施。本篇作者Christof Wiechert 系前歌德館教育部部長,也是《華德福教育之道》、《渴望成為老師》的作者。

本文由HiWaldorf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作者:Christof Wiechert
英譯:Genie Sakaguchi
漢譯:Siewoon

兒童觀察的藝術或者學生觀察的藝術,有沒有可能通過學習而掌握?答案是:有可能,但也不可能。有可能,是因為人可以學會任何事情。不可能,是因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可能通過學習而被完全掌握。誰一但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就等於置身危險的境地,這就好像一位藝術家,在一場音樂會開始之前,他就完全放鬆,感覺自己似乎已經圓滿成功了。但實際情況是,他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兒童觀察亦是如此。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將來是否能成功,而當這個人怯場時,他會非常緊張。我們真的能夠識別這個孩子的真實存在,並通過對孩子的這份認知幫助孩子嗎?

兒童研究的條件

這項藝術的基本特徵是,它發生在團隊中。一位同事對某個學生有疑問,因為這個學生的言行舉止不盡如人意,或者沒有達到老師對他的期望。老師想了解這個學生,因為他意識到,如果不了解,他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對這個學生而言,學習也就變得異常困難。這位老師知道:教育需要親密關係。所以,他向他的同事們尋求幫助。而事實上,教師會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相互討論教學事項。那麼,要促成這樣一場談話,重點是什麼?

  1. 談話必須在一個團隊里進行,老師們坐在一個圈裡,圓圈不要斷開。如果哪位老師對這項討論不感興趣,那麼她最好離開。如果哪位老師對這個學生沒有近融感,那麼她應該坐在圓圈外面。因為這場談話依靠所有參與者積極地興趣,這是一個「興趣高中」。這樣,不認識這個學生的家長們,也可以以同事身份參與這場討論。通過中立的興趣,家長們可以提出重要問題。陳述這個學生狀況的同事,最好不是本次會談的主席。
  2. 兒童研究要有呼吸節奏。曾經有人練習過一段時間這種藝術,它每次至少需要一個小時。坐在圓圈裡練習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因為真正的活動,並不在於對學生狀況的陳述,而在於傾聽的品質。誰能覺察到,光是從哪裡開始,進入一個個事件所描述的黑暗中?同事們所描述的情景,什麼時候開始,帶著理解孩子的光,向大家訴說著什麼?
  3. 完成這場討論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在社會生活中找一處安靜的場所。因為在這場談話中所用到的,都是一些高尚的言辭,這些言辭老師們不會再用到,或者不想再經常聽到。但是,這些言辭都是真實的。一個剛剛在辯論中,因為組織結構或類似問題而受損的教師團隊,顯然不適合作兒童研究,因為兒童研究需要一定的氛圍。一場只由報告和信息拼湊的談話,也無法帶來這樣的氛圍。
  4. 在談話的收尾階段,整個團隊應該努力就對孩子有所支持的一項或多項內容達成一致。實施這項兒童研究大約八個星期之後,整個團隊可以就此進行回顧和提問:我們已經完成之前達成協議的所有內容了嗎?它對孩子有幫助嗎?如果可以這樣進行,兒童研究將成為保證這所學校品質的最強有力的工具。在這項活動中,所有參與討論的教師,不僅幫助了孩子,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很多人抱怨,魯道夫•施泰納的《人的普遍智識》只是一種理論。但在實踐兒童研究這種方法的過程中,《人的普遍智識》這本書變得非常實用。任何參與這些討論的人,都會感覺自己有種幸運的體驗。
  5. 基本上,兒童研究沒有現成的模式或草案。在這項工作中,優先順序是由孩子來決定的,因為要辨識的是孩子。然而,辨識一個人的狀況需要通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自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存在了:病史、診斷和治療。在兒童研究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憑直覺,也可以通過兒童研究的過程,談論學生的類型及特徵,談論對學生的理解以及談論對他的幫助與支持。

陳述與傾聽都非常重要

主班老師或班級發起人,陳述他們所經驗到的這個學生的狀況,就像這個學生展示自己一樣。老師試著描述這個學生的身體特徵、面部特徵及行為方式,並展示他工作情況的範例。簡而言之,要構建一幅這個學生的圖景。也包括這個學生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變化的圖景。這個圖景要由其他同事不斷延展。如果可能的話,校醫也要將這個學生的相關病史帶入圖景中。那些描述學生狀況的老師,主要練習了說的藝術,而其他老師則主要練習了聆聽的藝術,聽不僅要用耳朵,還要用心。因為那些參與描述的老師奠定了探索真相的基石,所以他們不應該把自己內心深處,長期受挫、受壓抑的情緒表達在這裡。通常,這部分內容會持續很長時間。每個人可能都會說點什麼,甚至這個人會重複之前某個人說過的內容。這僅僅是一次表達經歷的機會,一個人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情。

談話內容漸漸清晰

現在房間里變得異常安靜。誰有話要說?誰能恰當地解讀關於這個孩子的圖景?很明顯,這個教師團隊的成員們,離將施泰納的《人的普遍智識》內化為己有這個目標是多麼的遙遠!因為,要解讀和理解孩子,首先要理解人。一個僅僅說他讀過什麼書的老師,和一個對《人的普遍智識》有其內在理解的老師,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絕然不同的。這裡,老師必須要對同事關係有所感受,這種感受能夠分辨同事們的能力。傾聽以及在適當的時候,阻攔某人發言都是有必要的。漸漸地,老師們會對同事所表達的內容,有了精準的感受:哪些表達是條理清楚的?哪些不是?

關於如何解讀學生,魯道夫•施泰納已經給出很多指導性建議,老師們應該在教師會上對這些建議進行實踐和練習。據我看來,施泰納在其《人的普遍智識》一書中,提供了所有人們所需要理解的內容,甚至包括當今現象。這種會談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機,可以讓參與者帶著近融感來問問自己:如果我被別人這樣描述,我的感受是怎樣的?舉個例子,從衝動到魯莽行事,這個過程是怎樣的感受?工作不順暢的感受是怎樣的?讀寫困難的感受又是怎樣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幫助老師,彌補因為對《人的普遍智識》的理解有所不足,而帶來的認識盲區,但是老師們的工作不應該就停滯在這裡,認真聆聽的人會注意到,不管是孩子還是學生,都是一點一點地將自己的內在展現在成人面前。

意志起決定性作用

現在,我們怎樣幫助孩子?首先,我們要在老師和教學法中尋求幫助孩子的方式。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對孩子進行特殊幫助。哪類主題對哪類問題有幫助?數學對學生有什麼影響?繪畫及形線畫對 孩子有什麼影響?外語是怎樣作用於孩子的?讓他做更多智性工作會怎麼樣?或者對他實施更多的圖片式教學會怎麼樣?音樂活動、圖片藝術或造型藝術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記憶力練習或言語練習會對孩子有支持嗎?幫助孩子的可能性有很多。魯道夫•施泰納說:教育教學是輕度療愈。在這裡,想要幫助孩子的強烈意志,勝過了正確的觀點對孩子的影響。事實上,面對孩子的很多狀況,我們都會有無力感。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試著讓自己準備好去幫助他們。兒童研究的結果將決定著,由誰以及做什麼來幫助這個孩子。八到十個星期之後,應該有一次回顧和提問:我們是否已經圓滿完成了之前我們同意去做的事情?我們所做的對孩子有影響嗎?

家長參與兒童研究——關於圓融的問題

如果從基本的道德倫理角度來看,可能有人會要求家長也儘可能參與到兒童研究中來,但也有人認為,讓家長參與兒童研究是不明智的。原則上,如果家長非常樂意的話,不排斥他們參與兒童研究。然而,教師團隊應該捫心自問: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是否支持和允許這樣的參與。答案是圓融問題而不是原則問題。圓融是帶有情感的、健康的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兒童研究或學生研究是一種高品質的工具,如果能明智地使用它,那麼將沒有什麼工具能夠與之比擬。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