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潛意識的控制和影響之下,但首先要止住被它控制的行為,跳出那些輪迴。試著靠覺察去理清:它對我們有何影響?是怎樣做到的?觸發條件有哪些?看清了這些之後,我們的自由意志會做出選擇。
撰文:2015-05-29
最近,在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知止」的意義所在。
(一)
想想看,當我們的內在有一個情緒或者念頭產生,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反應是什麼?
既然是本能反應,它就是一個自動化程序,是受潛意識支配的模式,所以可能一時還想不起來?沒關係,來看一個例子。(當然了,我又要開始自黑~)
比如,我看到書上說孩子的普遍發育狀態,發現我的孩子在某一項上可能是落後於平均水平的,內心就產生一個焦慮和擔心,它讓我很不舒服。繼而,(為了對抗這個不舒服)我告訴自己應該通過某種訓練來幫助孩子提高這個技能,隨即我就投入到研究怎麼幫助孩子去提高的辦法上,忙碌的實施起自己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能要做很多的調查和學習,把自己的時間和頭腦塞滿,最初的那個焦慮似乎就不那麼強烈了。
沒錯,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做點什麼,去轉移或者填補那份不舒服。
但其實那個不舒服始終都在,而後面這一系列的決定和行動,都是在它的驅使下自動化的反應而已。我們本能的用大量的內容把自己填滿,企圖把它擠出去。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可能在實施自己計劃的過程中,又引發新的情緒,這就會加劇之前的那個焦慮。即使後面的行動很順利,但最初的焦慮也並沒有消除,而是被埋藏起來而已。它還是會推動我們繼續採取更多的行動。
這,大概就是生活在無明中的意思吧。我們永遠被自己內在的一個簡單的情緒或者念頭驅使,我們所做的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選擇,也許只是為了躲避自己不願面對的那個情緒和念頭。所以,有時候我們明明不喜歡自己在做的事情,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態,但卻無力改變。
如果我們勇敢地面對自己,一定會找到那個讓我們身不由己的理由。如果我們能及時覺察到自己那一刻的焦慮和擔心,把向外抓取轉移的衝動止住,安住在自己的內在,與自己的焦慮呆在一起,看看它,體會它,也許什麼都不需要去做,就能獲得一份超脫和平靜。
在這個例子里,如果我能剋制住要幫助孩子提高某方面技能的衝動和做法,看一看自己:為什麼明明知道每個孩子的發育進度各不相同,每種能力的發育水平參差不齊,卻仍然對自己孩子某項能力落後於平均水平的事實而感到惴惴不安?如果我能回到自己的內在,充分的去陪伴這份比較和落後帶來的焦慮,就是做到了「知止」。而療愈,隨即就會發生。
(二)
再舉一個例子。(將自黑進行到底!)
比如,我現在是全職媽媽。脫離職場之後,自我價值的認同這部分始終存在焦慮。尤其是看到很多職場媽媽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也能遊刃有餘,或者有些全職媽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開創新的事業,我就會對自己的狀態很焦慮。
這份焦慮讓我不舒服。我急於要做點什麼,使自己更充實更強大。於是不斷地參加各種學習、工作坊,只要覺得某個課程有點用、沾點邊,就迫不及待的要去參加。生活一度被我安排的滿滿的。表面看起來我真的學到了好多東西,成長了好多,彷彿也比什麼都不學的時候更有價值了。可是在這個不斷學習和向外求的過程中,我還會不斷的遭遇「自我懷疑」這個議題的騷擾。我的時間雖然被填滿的,但內心的空洞卻仍然敞開著。我的焦慮、恐懼、對自己的懷疑其實並沒有減少一分。
當我試著在覺察後「知止」,勇敢的停下來。不依賴名師、名課,仔細審視自己的內在,探索才真正開始。對自己更多的認識,不是靠盲目的學習、逃避那份焦慮獲得的,而恰恰是跟那個焦慮呆在一起,什麼都不做。「止」之後,才獲得了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獲得了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從容安排生活的能力,並篤定的執行下去。這個過程中,我的自我在不斷成長。
(三)
親愛的朋友,仔細回想一下,在事業發展不順暢時,在家庭生活不和諧時,在人際關係不美滿時,在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可時,在遭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惱與打擊時,我們會怎麼做?
也許是跟朋友發發牢騷,也許是喝點正能量雞湯,也許是滿足自己的食慾和購物慾,也許是指責傷害我們的人,也許是自我批判自我反省,也許是拚命努力做事以獲得他人的認可。
當我們做出以上這些應對時,它是我們自由意志的選擇,還是潛意識驅使下的自動化行為?潛意識給我們指的路,無非三條:逃避、譴責別人、埋怨自己。無論哪一種,都不能幫助我們清楚的認識自己和眼前的處境。
所以,「知止」很重要。雖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潛意識的控制和影響之下,但首先要止住被它控制的行為,跳出那些輪迴。試著靠覺察去理清:它對我們有何影響?是怎樣做到的?觸發條件有哪些?看清了這些之後,我們的自由意志會做出選擇。也許看起來跟潛意識驅動的選擇並無不同,也許我們還是會逃避或者抱怨,但最根本的區別是: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我們自己主動決定要這麼做,我們這樣做了之後會很舒服不糾結,這其中沒有任何的被動或者無奈。
不要把生活安排的那麼滿,外在的忙碌未必代表內在的充實。當我們遭遇困境或者產生不舒服的念頭與情緒時,恰恰是很好的探索自己的機會。什麼都不做,往往比做點什麼更難。
(四)
知止,並不是形式上的完全不作為,而是內在的一個覺察狀態。止住所有自動化的反應和行為模式,不被恐懼、焦慮、擔心、悲傷、憤怒、甚至喜悅控制自己,驅使自己。讓自由意志做主。羅傑斯說過:人最終的自由乃是選定心態來面對眼前的情境。做選擇的應該是擺脫了潛意識約束的自由意志。否則,真正的自由無從談起。
覺察,就是開啟靈魂之眼。看清自己真實的情緒和念頭,止住那些被潛意識驅動的行為,才有機會進行自由意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