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呼一吸之間,我們一直在進行著理解。它像夢境一般,說不清道不明,但卻實實在在發生著。
那麼這對老師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這意味著作為老師,一方面我們要支持孩子發展健康的韻律系統,比如課程安排講求呼吸,比如和家長合作讓孩子的生活作息更有規律,另一方面,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面,就是我們不要給孩子灌輸定型的、僵化的理解。我們所有的教學都是為了增加這種「有生命的理解」,而不是把鮮活的思考活動釘死在唯一的「答案」上。就像我們給孩子講故事,如果講完故事我們加一句「你看,我們要學習主人公。。。」,這個故事的生命力就死了。但相反,如果我們不去進行道德解讀和說教,而是讓故事沉澱進孩子的生命,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琢磨和體會(哪怕孩子是無意識地在進行這項工作),那麼這個故事會成為生命之泉,一直在孩子體內涌動著,而孩子則會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中提取他們所需要的養分。這時候孩子所獲得的道德力量(Moral Impulse),就不再是僵化的,不再是在外部壓力下被迫選擇的,而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願力。
三、有行動力的記憶(Memory)
在這個講座中,施泰納先生談到了兩個層面的問題:我們如何形成記憶力,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形成記憶力。
記憶的形成和信息的覺知恰好處在身體的兩極。我們的視覺信息主要通過頭部獲取,而它的記憶卻發生在四肢系統。換言之,從頭腦進入的圖景要沉澱進入身體。我們的聽覺信息通過身體的邊緣(Periphery)吸入,但它的記憶卻在頭腦之中,就像我們有時候會發現某個旋律一直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但不管是在頭腦還是在四肢記憶,我們所調動的力量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意志。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為什麼我們要在孩子的覺知過程中調動他們的意志。有了意志的參與,我們才能形成記憶。不過這個講座並沒有徹底從生理學上講解原理,這需要我們在別處繼續學習。但我們卻可以帶著開放的心態去試驗施泰納先生所說的內容。比如當我們給孩子很多視覺信息後,做一些調動四肢的活動,看看是否更有助於孩子記憶(關於如何加強聽覺信息在頭腦中的記憶,我還沒有想到具體的做法,琢磨中……)
但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施泰納先生所談的為什麼要記憶。他在《如何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一書中,說過這麼一句「我們的記憶是為了讓我們不斷看到事物新的一面。」而在這個講座中,他也一句話提到「我們要讓記憶充滿生命力,給我們的內在帶來新的動力。」他並不是在談「死記硬背」,他並不希望我們的教育只是為了讓孩子堆積無數的知識去膨脹他們的自我,而是讓記憶化為行動力。我所記住的,不是為了把我捆綁在僵化的認識中,而是成為一個一個新的台階,去突破視野的局限,去看到事物更廣闊多元的一面。我所記住的,不是為了讓我某一天可以炫耀博學,而是要讓它觸動我的靈魂和精神,形成一種內在進步的動力。作為老師,我們很容易追求某個結果,比如孩子是否記住了乘法表。一方面,一些記憶是服務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是很必要的,也能加強孩子的意志,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停止自問:為什麼我想讓孩子記住這個內容?它是給孩子帶來生命力,還是多一層束縛?
而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在學習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中需要不停自問的。我們是否為了記住而記住?我們的日常行為、內心狀態是否有所進步,還是只是多了一些談資?我們是否「記住」了施泰納對兒童發展的理解,而把它程式化地套在孩子身上,還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華德福教育,在心裡升起對兒童的敬意,對教育工作的使命感,讓這個新的內在動力引導我們不斷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務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