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所提到的給家中失火的男孩所講的故事中,即將長出來的青草就是在隱喻未來可以建好的新家。蘇珊強調,和明喻不同,隱喻是通過某種東西變成另一種東西來完成轉換。
小章魚奧奇在海里不太受歡迎,因為它的八隻觸手總是在「騷擾」別人。有一天,海洋里的小夥伴們受夠了,決定只要奧奇一走近,就要它走開。奧奇無視大家的抗議,繼續用八隻觸手「騷擾」別人。小夥伴們再次喊著口號齊聲要奧奇走開。由於聲音太大,吵醒了海龜老人,海龜老人發現了奧奇「騷擾」別人的根源是它沒有掌握章魚的游泳方式,沒有正確學會使用自己的觸手。於是,海龜老人找來一根長長的水草,要奧奇咬住一端,藉助小夥伴們的力量,幫助奧奇學會了游泳。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曲折的情節是製造緊張氣氛的辦法,可以把故事引到失衡的行為上,並超越這一行為,再引到有益的解決方案上來。因此,情節的設置又影響這故事的進展和精彩程度。
這個故事中,小章魚的八隻觸手隱喻了孩子未建立好的秩序感,而海洋里的小夥伴齊聲高喊讓奧奇走開,就是引導故事前進的緊張情節。有時候設置多個情節,也是讓故事變得精彩的小妙招。
海龜老人找來水草,和海洋里的小夥伴們一起幫助奧奇學會游泳,則是故事的另一結構要素——解決方案。它的作用在於重建被破壞的和諧局面。儘管解決方案在故事中最後才會出現,但從故事設計的層面來說,首先考慮的是要解決方案的設計。如果解決方案不確定,就很難知道故事中的隱喻和情節要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成年人在為孩子創作故事時,「孤立看待孩子的某種行為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蘇珊在她的第一本書《故事知道怎麼辦》中寫道。當孩子的身上出現某種特定行為時,引發這種行為的事件發生的方式、時間、地點等因素都需要被考慮在內。
同時,孩子的行為還受集體或者家庭成員關係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蘇珊告訴《幼兒100》雜誌,當孩子進入新的環境時,會體現出不同往常的行為模式。性格相對外向的可能會通過「炫耀」的方式在自己的新同伴中找到位置,而性格相對內向的就會顯得非常膽小、黏人。充分考慮過這些因素後,再進行故事的創作,才能更好都幫助孩子過最初的集體生活。
但是,她強調,花心思去創作故事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藥丸」,它的目的不是把「壞」的行為變成「好」的,把「淘氣的」孩子變成「乖」小
孩,故事只是促使行為、狀況恢復平衡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