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創立「Branches」是因為我想重新激發學生、教師和家長重新審視華德福教育,理解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有機發展,還可能對全球帶來影響。 這是一個應該被更多人熟知的願景。
編者注:作者Noah Kahan,身居紐約,高中就讀於魯道夫施泰納學校,當前就讀於衛斯理安大學。為Branches和re[orient]edu創辦人,更多他的故事,請閱讀文章或者觀看視頻。
本文由HiWaldorf翻譯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載:Medium
作者:Noah Kahan
譯者:黃明燕
2013年秋天,我首次到以色列,從那回到學校後,我就被介紹給阿米爾(Amir Shlomia),他在無意中激發了我重新思考華德福教育。 阿米爾在以色列成立了第一個支持阿拉伯語、猶太語的雙語華德福幼兒園,這在中東地區算是創舉。當他在我所在學校做「紐約的華德福學校」的演講時,我意識到他已經改變了我對華德福教育的理解。在他的演講過程中,我才意識到我並不是孤立無援的,而是60個國家中超過1600所學校組成的社區的一份子。這一網路是巨大的,我從中看到了隱藏的潛力。這使我重新思考曾經被我以為是不可思議帶點邪教性質的華德福教育,他的演講讓我明白華德福教育遠遠不止涵蓋的童話故事和優律司美。
繼阿米爾的演講兩周後,我開始了名為「Branches」的項目,目的是想看看華德福教育在以色列是否可以作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以色列人共存的資源來開展。在廣泛開展關於魯道夫•施泰納和華德福教育的研究後,我試圖促成阿米爾的 Ein Bustan學校和魯道夫•施泰納學校形成姐妹學校。我向許多老師解釋了我的想法,給他們呈現華德福系統的意義——它具有能帶給學生對不同文化更好理解的潛力。
高二的春季,我在紐約市參加了人智學協會的一個活動,活動上Shepa Vainstein做了演說,她是「ReGeneration」這一組織的創始人。她的組織是一個在中東地區播種「擁抱生活,學習,藝術,地球和所有孩子們」教育理念的非營利性組織。
進入大四,我的目標保持不變:創建與魯道夫•施泰納學校和Ein Bustan學校的聯繫。 這一目標是為了找到一種方法,與世界各地的其他華德福學校建立連接,不僅可以交流思想,而是為了在施泰納的光環之外讓華德福對社區產生影響。話雖這麼說,我們學校與許多其他華德福學校的交流項目中,學生幾乎都是去歐洲國家。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的學習風格,雖然勢在必行,但卻並未能讓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做好充分準備。就如這種教育啟發學生每天早上進行晨誦時做的那樣。這引出了一個問題:學生到底看到的是哪個世界。
「我看到的世界是…」
在看到Ein Bustan學校的影響後,我意識到華德福教育對各個國家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有潛在的影響力,不僅在歐洲和北美,在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 奧希阿納和非洲皆是如此。魯道夫•施泰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設想的世界裡,通過反思現代民族國家及其種族主義和衝突,他看到了一個別樣的社會。我想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我相信華德福教育具備這種影響力。
在我大四那年年底,我對我的項目「Branches」做了終期項目彙報,並對與Ein Bustan學校進行的文化交流進行了展示。此外,我通過視頻記錄了我的研究過程,整理了關於華德福教育在中東特別是以色列的重要性。我採訪了許多華德福教育者和領導者,我在彙報中展示了為什麼華德福教育在中東如此重要,以及這種教育是如何發揮它的潛能,在幼兒很小的時候開始,重新調整幼兒的心靈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我相信華德福教育的作用在於調整個人的思維方式——重新思考我們的世界,並重新激發個人發揮創造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問題的關鍵是要挑戰敘述的方式,這就是施泰納一開始就把華德福教育擺在首位的全部理由。
我創立「Branches」是因為我想重新激發學生、教師和家長重新審視華德福教育,理解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有機發展,還可能對全球帶來影響。 這是一個應該被更多人熟知的願景。世界各地和許多組織和數千所學校已經建設好了基礎設施。在歐洲,許多組織如Freunde和European Council for Waldorf Education (歐洲華德福理事會)致力於走進不同文化社區並重新激發人類。Freunde組織幫助難民並做應急教育,這對在戰爭和受其他暴行影響留下創傷的兒童意義重大。歐洲理事會為歐洲的華德福學校提供教學和財政援助。我想成為這個教學理念下的一份子。我看到用這個理念可以幫助人們,它對人們的生活可以產生影響。
我並不想僅僅是被動地通過我的教育或我的人生來實踐華德福教育以成為更好的自己,我還想積極地利用一切機會影響我周圍的社區甚至整個世界。
「我們的價值觀呼籲我們關心那些我們素未蒙面的人們的生活」 – 奧巴馬
華德福教育需要解決現實世界的挑戰,不能再僅僅站在場外邊上,並期待學生談論它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華德福教育及它在這個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