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我該如何做母親——成都華德福親子班帶來的領悟

孩子一開始對故事的感受是混沌的。親子班前面幾個故事,寶寶在平時里沒有表現出對它們有印象,但到最後一個故事,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寶寶和故事已經建立了內在的聯繫。也許是從一個故事到一個故事,孩子正在經歷一次新鮮的探索之旅。經過聆聽,獨自摸索,終於明白了聽故事中的奧秘,最後終於樂在其中。

作為母親,觀察到孩子獨自沉醉在故事中,口齒清楚地重複故事裡的片斷,彷彿天地間一切都不存在了,彷彿這個故事就是孩子的一件心靈玩具,語言玩具,我不得不驚嘆故事的神奇力量。

平時里,如果寶寶要求聽故事,我也會給寶寶很隨意的講一些有小場景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在瞬間產生,很快自己也忘掉了的。我發現寶寶對這些故事有些有印象有些沒有。而在親子班聽故事是另一種氛圍。家長抱著孩子圍成圈,老師席地而坐,有蠟燭,有音樂,有故事布景,音樂之後,蠟燭點亮之後,在一種寧靜聖潔的氛圍中老師開始一邊移動故事的主角,一邊講故事。這樣氛圍里的故事有了一種無法言說的力量,分明能感覺到這力量在接納和包容聽故事的孩子們的心靈。我能感覺到我的孩子在這樣氛圍中聆聽的一切都已經轉化為了她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而作為母親的我隨意講的即時性的故事恐怕不會有這個效用。所以在這裡非常感謝張俐老師的邀請,讓我家寶寶在一歲零七個月開始體驗這樣一種氛圍里聽故事。

有一個疑慮,我還是想說出來。

親子班中有一個手指謠是小蝸牛和小蚯蚓。是一個寓言故事。其中一個接近三歲的小女孩,在唱故事的時候,每次唱到小蚯蚓時,她都會說我不是小蚯蚓,我要做蝸牛。我寶寶平時里喜歡哼唱其中的兩句「再也不敢出來啦」和「鑽進了黃泥巴」,很明顯我家寶寶只是覺得這個句子很好玩,而且一個食指鑽進在另一個握起來的手的手心裡,很好玩。我不太清楚,快三歲的那個小女孩在家裡是否是家長給予了太多意識上的東西,才會有這麼明顯的好壞分辨?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對這首歌很不放心,我覺得這首歌寓意的意識太強,會不會太早喚醒了孩子的意識?或者是不是可能給五六歲的孩子唱比較合適?特別是對那些喜歡嘲弄人的孩子?

於是我想到,故事有著如此神奇的力量,那麼什麼年齡的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故事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工作量。那麼作為一個母親,我想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幼兒故事庫,不論是收集整理的,還是自己創作的,對自己所講的故事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講故事過程中也才能對孩子的反應有清晰的認識,明白孩子心靈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在這樣清醒清晰的過程中給予的東西才是能真正滿足孩子,對孩子心靈是有助益,而不是給與孩子的東西反而變成一種負擔。

節奏與變化

具體到一個班,上課時間內最恰當的節奏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準確把握的。這一期的親子班就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真實的觀察,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借鑒其它地區親子班的時間節奏,在上課過程中做出調整,最後找到了最恰當的節奏。端午節之前,故事時間在點心之後,吃得飽飽的孩子們,很不安分,各自玩耍,故事開始了,還有孩子走動,或亂動室內的玩具和故事布景中的材料。端午節之後,故事時間放在了點心之前,在孩子充分活動之後,故事時間裡大部分孩子變得很安靜,能聆聽故事,很少或沒有孩子走動,亂動故事布景……決定要調整時間之後也沒有猛然地就採取調整措施,而是完成了一個一周循環之後才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調整。

這個悄然中的節奏調整包含主班老師和指導老師充滿責任感的愛心與精心。作為家長我能感受到這股溫暖。

節奏調整的同時,教室內外的細節也在悄然中變化。太過低的鞦韆,某一天發現變高變平衡了;牆壁上裸露的金屬燈管,某一天搭上了一塊淺紫色的輕曼絲綢,像一朵靜靜盛開的大花朵;某一天發現牆壁上脫落了的地方多出了一條淺藍色的魚兒;某一天發現洗手池邊銹跡斑斑的小架子里蓬鬆著滿滿的粉紅,淺藍絲綢,一個古樸木質的花瓶站立在其中,一些寧靜的乾花正在默默散發香味……特別是新的助理老師立娟老師到來之後,教室里的小細節每次都有變化。我看到了我寶寶眼中的驚喜,這驚喜稍縱即逝,但我深信一些美好已經印刻進了孩子的身心,它將永不會被磨滅。不完美的一切,只要有愛心和責任,原來都可以變成最奇妙的教育詩篇。

謝謝老師們為孩子們所做的這一切。

作為父母,我是否能像老師們一樣,通過一再實踐終於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在家裡的一天節奏呢?

孩子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玩耍,什麼時候睡覺,什麼食物並不適合孩子都是一天節奏的一部分。孩子自己並不願意破壞這節奏,帶來破壞的往往是成年人的懶散。

其實跟隨孩子的節奏是最健康的節奏,可是我發現我要依從這個健康的節奏,我必須克制很多曾經養成的習性。比如,我必須讓自己不要晚太睡,否則第二天我可能無法精神十足陪伴早起的孩子專註地玩耍;遠離電視,對我來說沒有問題,但遠離電腦就需要自我剋制,孩子喜歡一個表情豐富的媽媽,不喜歡坐在電腦前變得木然的媽媽;飲食時間混亂的我,必須克制我湊合的習慣,重視每一餐的進食;以前吃飯狼吞虎咽,隨隨便便,現在要考慮細嚼慢咽給孩子做示範;晚上盡量不外出,八點鐘就要開始考慮入寢。寶寶每天需要足夠量的戶外活動,喜歡呆在家裡的我,必須克制自己的懶惰走出家門,走到青草綠樹間……

如果發現偶爾孩子遲遲不睡午覺,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問題不在孩子,可能是孩子的爸爸在午睡前給了孩子甜食,使得孩子興奮沒完,是大人破壞了孩子的節奏的後果。有時候晚上孩子遲遲沒有睡意,可能是白天里戶外活動時間沒有外出,或者外出不夠,活動量不夠。

歸根結底,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父母需要努力改變的某方面問題。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