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食物森林
那位幾千年前的小女人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她的後院,她歸納出一些結論就繼續觀察直至確定。不確定的地方就做點假設,並做實驗求證,一再修改以求完美。她在現實生活里建立知識與經驗,改善全家的健康。如果生在今日,就是一個科學家,專長生態和農業。如果她能記錄下她的庭院生活,將會是自然科學的聖典。
今日要建立食物森林就是要學習她的方法,這樣才能因應不同的土地環境和物種,觀察、實驗,順勢而為才能輕鬆愉快。食物森林不是一僦可及的,它會一直演變,或許要十年以上才會成熟。每個食物森林都是不同面貌,因使用人的引導而不同,所以要先釐清自己的目標。
在目標的背後,還要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正當,心念決定行為,我們的力量是很大的,每一小步都會影響周遭的人、環境與動植物。
個人考慮
這個食物森林是由那些人使用,使用的目的是么?或許它是用於生產農產品,補助生活開銷的農場;或許它是個小區農場,有許多人聚會;或許它是一個家庭小花園?
種些甚麼?估算一下每一年要種多少,可以規劃種植面積。
估算每年生產量。如果生產過多如何處理?加工裝罐、晒乾、冷凍或送人?到農夫市集擺攤或在網路販賣,分享自己的成果也不錯。
人力有多少?必要時可以有哪些幫手?如果人力不多,最好減少嬌貴、易遭蟲害,不易照顧的植株,種植容易繁殖或多年生的植栽。
成本考慮。自己育苗可以降低成本,例如保留種子,分株,插枝,嫁接等。農場建設或種植的工作可以提供食宿,接待換工的年輕人,只是要花點精神指導一下。
土地考慮
先保留一些自然環境。農場里有時會有幾塊完整的自然生態區,或許是幾棵樹盤在一塊山丘上,或許是一個封閉的水塘。把它保留下來不要開墾,少去干擾,它就像是土地的守護者。
先保護脆弱的地形。容易沖刷的斜坡,可以沿著等高線種植樹木,把土地穩住。
氣候和雨量。每一塊土地都有不同的天候條件,台灣北部、南部、東部,山上或平地都不同,植栽種類也不同。農場里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微氣候,決定了不同植栽種植的位置。
日晒與陰影。太陽角度在每年6月21日最高,穿過我們正上方。太陽角度最斜是12月21日,在南方,呈45度角。農場里的建築和樹木會擋住陽光,但有時正可以擋一下炎熱的光線,反而有利植株生長。可以觀察一整年,畫圖做紀錄。
風。有些地方常有涼風吹徐,適合做戶外活動空間。有些地點有熱風或冷風,可以種些樹籬分散一下。土地坡度和建築都會影響風的走向。
建築物的牆。牆壁是個很好利用的地方,可以種許多爬牆植物。在溫帶地方甚至特意建造磚牆,可以白天吸熱晚上釋出,再把果樹種在牆邊,讓果樹有足夠溫度促進成熟。
水。水源是最重要的,要了解水的來源,並檢驗水質。在農場里規划水的走向,做些淺溝讓水滲入地底增加當地的地下水,做些生態池儲存雨水也增加生物多樣性,還要規劃排水水位和路線。用過的中水可以好好利用,引導到果樹下。排水差時可以堆高或種適合的植物。
土壤。為了安心,可以送去檢驗。台灣炎熱,土壤有機質含量都不夠,食物森林多層種植方式是最好的,可以增加有機質含量。適合種植的植物種類可以查詢,有時就是要種種看才知道。
在地物種。多種適合當地的物種是最輕鬆的。
土地上有些現有的植栽。它們是最好的資源,可以盡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