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校,要教就教可以伴隨孩子一輩子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值得教給年輕生命的東西嗎?有了這伴隨一生的東西,考試這種輔助型學習手段怎麼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害怕呢?
撰文:2014年11月8日 配圖:pinterest
清晨六點,起床煮紅薯粥,窗外滴答著清涼的秋雨。看到萱昨晚發自印度的微信:
「老師,我剛剛看到了你的那個演講。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很多人不了解華德福高年級學生情況。其實我覺得,就我現在,可以適應所有的環境,因為當時華德福給我了基礎。我覺得當一個人,不管年紀大小,只要我們的心裡,內心深處準備好就好了。考試什麼,我現在完全沒有問題。我們今年一月份就要打看(這個打看是什麼意思,我也不清楚,還沒有求證到),就拿數學來說,到現在又接近兩個月都在做考試卷。最開始有10次,我都只有40多分,但是我很高興,我並沒有因為成績不好就失落,我反而越來越激動,和老師交流、學習,上周就考了92分了!內心準備好了,我覺得所有的都能接受~~~~並且所有一切開心的,不開心的,在我看來感覺也都那麼美好、平靜。雖說我現在待的環境也影響了我很多,這裡很多靈修者,修自己,朝內心深處走。華德福那三年給了我一個轉換期,讓我知道我自己內心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微信,一字不改。)
萱姑娘今年十六歲,我教過她兩年,七八年級的閱讀寫作課。她是一個外向、熱情、有意志力的孩子。不時會有散漫的樣子。這散漫,有時他們自己也覺得有些過火,自稱自己為怪物。八年級畢業文集的名字,他們集體商議的結果定名為《N怪時間記》。然而,兩年後,她說,她在那三年中完成了向內心的轉向。這個領悟不是說教的結果。看起來有眾多不完美的初創時的華德福三年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自己去領悟到的。
華德福教育有這麼「神奇」嗎?不注重競爭,不注重考試、獎懲的環境就足以協助到孩子內心自我成長么?
在國際學校學習的馨有次特意找我傾訴:她在同學眼中堪稱完美,學生會主席,大小型活動策劃者,所有科目成績優異得不像話。人又漂亮,還會編織會烘焙,寫得一手好文章,簫也吹得好。可是她的內心很孤獨,同學中找不到談心的人。她說,老師,他們怎麼都好像沒有心靈一樣呢?
在公立學校學習的洋,雖不一定總是考得好,但有篤定的內在。每年節慶、期末這群孩子總會回到學校。洋有次對我說:華德福學校的那些時光,就像家園。無論現在的學校考試作業壓力多麼變態,同學多麼無禮,都不太影響我,因為我的心已有家園。
——一個學校,要教就教可以伴隨孩子一輩子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值得教給年輕生命的東西嗎?有了這伴隨一生的東西,考試這種輔助型學習手段怎麼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害怕呢?
世人依然被名校情結困擾。再兩年後,若那兩個有志於斯坦福、哈佛的孩子如願以償了,世人或許可能會被部分地說服: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真的可以考上名校,真的不怕考試。然而,孩子們誰在乎這樣的證明?他們早已領悟:內心的準備好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