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用華德福的方式生孩子 —— 絕對的排斥與絕對的包容

因為思考是已經結束了壽命的東西,而我們現在要迎接的是生。體驗的是現在,迎接的是從現在到未來。如果媽媽們呆在大腦裡面,她的心和身體暫時是死的,就沒有辦法到生的階段里來。

編者注:世界再大,也阻擋不了冥冥註定的相識。於是就跟雷小白襪子成了微信好友,聊成都、聊豆瓣,最後回到了教育和孩子,於是藉由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的領域。對於寶藏,我一向不會錯過,所以誠摯邀請她以後常在HiWaldorf撰文,為家長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只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本文由作者授權本站刊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在華德福的基礎哲學裡,有這樣的概念:人是思考、感受、意志三元的。我們用頭腦思考,用心感受,用四肢去替我們實現意志。

思考總是需要我們退開一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離斥感,才可以站在事情的外面去看它,進而去思考它。

好比有個人從出生就一直站在泥潭裡,他絕不會知道身上沒有淤泥是什麼感覺。只有當他從泥潭裡出來了,有了不在泥潭裡的經驗,再從外面來看這泥潭,才能知道原來身上有淤泥和身上沒有淤泥,是不一樣的。他這才可以開始思考,而這個「原來是不一樣的」則是他思考的結果。這個「出來了」就是我們說的離斥感。思考的部分,只有離斥感,融合感則無益於思考。

情感的部分很容易理解。我們因為反感某人而退開,這就是離斥感;也有時因為親近某人而想融入,這種想要融入的感覺就是融合感/浸溶感。離斥感和浸溶感都是我們如果要去感受一件事物時,當下就會產生的東西。

意志的部分,簡單來說,比如我未來希望成就的事情,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必須用意志來控制我的身體,以及從現在開始每天就需要做的那些事情。

比方說:我想減肥,這個是需要用意志來控制的事情,不是說我每天用腦子想我就能減肥,這是做不到的。

這樣就可以簡單看到,在這三元裡面,思考是關於過去的,是你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現在跳出來看,當時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這是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關於過去的。你可以計劃未來,但無法思考未來,因為你還沒有經歷過未來。你能計劃,能推理和預測,卻不可能「回過頭來」對它進行思考。

情感,是對於現在發生的事情,你身處其中,對於這件事情產生的感受,高興或不高興,喜歡還是不喜歡,想更近一點,還是想更遠一點,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部分。即使當你回憶一件事時,你記起來的也仍然是當時的當下產生的情感,通過思考,你可能會轉變現在對當時事件的感受,可你永遠無法改變事件發生當時的感受。

而意志則是關於未來的部分。你今天決定要做或不做的一件事,在未來一定會有相應的結果。做和不做一件小事,是不是持續做,都會在未來造成巨大的區別。

所以,思考是指向死的,它指向過去。思考是一個完成了這個事物壽命的事情。比如我們學的知識,是前人已經總結好的,它已經完成了整個生命歷程,我們去學它,思考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頭腦的知識。

現在是正在進行時,情感在裡面生髮。去體驗它,就獲得心的知識。

而未來還沒有出生,你的身體帶著你走向它,你也必須經由你的身體的引領才能來到未來。

「educating the thinking is the opposite of educating the will.」 (Steiner, p.29)

教育思考和教育意志是截然相反的(魯道夫·施泰納)

在分娩的時候,母親的身體如此渴望孩子能夠出來與之見面,孩子也同時如此希望離開子宮,一種莫名的巨大力量拚命想要將孩子從母親身體中排擠出來,一次,又一次,越來越近就越來越強——這就是傳說中的宮縮。

現代醫學發現,宮縮完全是由孩子引起的,只有孩子決定好了要出來的時候,才會向母親的身體發出激素信號,母親就出現宮縮。而人工催產、擇日的剖腹產,都無法幫助孩子決定ta是不是準備好了要出來。往往通過這兩種方式,我們會得到還沒有準備好誕生的孩子。

當孩子經過產道時,經過不斷地下降、旋轉,讓自己全身每一寸肌膚都被產道充分地擠壓、接觸。此生再無如此的機會,能夠被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這樣地充分地撫觸。每一寸皮膚的撫觸都開啟了這個孩子皮膚的感覺神經,每一寸前進都讓孩子的身體每一個臟器進行著出生前最後一次的發育促進。

宮縮的巨大力量背後,正是我們所說的離斥力——推送,推送,目的是要把孩子排斥出身體之外。而全身緊密撫觸的背後,則是來自母親完完全全包容孩子的浸溶力——全然地接納,彼此相觸,每一寸肌膚。

說宮縮的推送是完全的離斥力,它又給我們帶來期待了10個月之久的新生命,多少的欣喜!所以其實宮縮的推送也是完全的浸溶力。

說擠壓和撫觸是完全的浸溶力,可它又通過這樣的接觸,第一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不再是泡在一汪水裡和媽媽不分你我,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此要開始屬於自己的人生。所以它也是完全的離斥力。

我們常常說產後第一時間一定要做皮膚接觸,skin to skin。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包容,可以讓孩子從出生就開始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在觸碰到我的身體,這不僅是一種愛的表達,更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邊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延伸到哪裡是結束,因此可以知道自己在這個人的胸口上是安全的。安全感的獲得就由此而來。

我們通過袋鼠式育兒法已經了解到很多關於出生後皮膚接觸的重要性,它和生產的時候通過產道時全然的接觸是一樣的,是一種非常大的離斥也是一種非常大的浸溶。一邊是愛,一邊是獨立。越愛得多,孩子未來越容易獨立。無盡的皮膚接觸提供了無盡的愛,更提供了準確的界限感。這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安全感是獨立性的第一步,獨立是由安全感發展出來的,而絕不可能是培養出來的。

在發作和分娩的時刻,離斥力和浸溶力相互交融,作為母親和孩子,此刻都只有當下。孩子沒有過去,母親也沒有。母親可以預見有未來,但那是需要用她的身體去協作、用她的意志去迎接的未來。

現在,真的只有現在。屬於感受的現在。

如果此時讓媽媽們進行太多的思考,她的進程就會停下來。

這是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常常看到的:一個產程順利的媽媽,突然想起來「家裡的爐火還沒關」,或是突然被告知「產程進展太慢」,要麼是「胎心好像不行啊」,甚至只是看鐘看手機,這些都會把媽媽突然從「現在」拉回到「過去」,把她們從催產素拉回到腎上腺素,把她們從感受拉回到思考。

在野外,哺乳動物們有能力暫停自己的宮縮,一旦感覺到威脅,她們就會暫停宮縮,來到安全的地方再繼續宮縮的進展。作為社會化程度很高的人類,其實也有相當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宮縮進程。

說控制其實並不準確,因為發自大腦的控制對於產程進展是無能為力的,但你的心和身體卻知道。一個躺在產床上唉聲嘆氣看時間的產婦,和一個用身體引著自己搖擺盡情感受宮縮過程的產婦,第一個往往比第二個產程進展慢許多。你躺在床上再怎麼想「開快點」也沒用。

因為思考是已經結束了壽命的東西,而我們現在要迎接的是生。體驗的是現在,迎接的是從現在到未來。如果媽媽們呆在大腦裡面,她的心和身體暫時是死的,就沒有辦法到生的階段里來。

我們常常聽說的一些孩子們的現代病,學習障礙、感統失調,往往來自於缺失了分娩這一環。他們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刻就來到世上,又錯過了被全身充分擠壓和接觸的機會,他們要比別人多花多少精力,辛苦多少,才能表現得跟沒有缺失分娩這環的孩子一樣啊!

(感謝廣州Jerry整理部分錄音成文)


【投稿須知】想要投稿?想要發布招生、招聘、培訓及工作坊信息請進

You Might Also Like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