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教育角度出發,在人生最初的時間裡,愛高於一切技術水平。但是隨著成長軌跡,技術水平漸漸開始佔據重要地位。
編者注:前些天偶然讀到這篇文章,文筆輕鬆而又「有肉」,非常感謝作者(現在是微信好友)欣然授權,與諸位共賞、共商。
撰文:FrauSarah
原載:FrauSarah(鏈接)
熱情和技術哪一個更重要?如果問我,那我的回答就是:看領域和對象。
打個比方,如果是下餐館,那決計技術水平更重要,中餐並不太講究擺盤,因為溫度不允許,出鍋必須幾分鐘里就得進口腔,我們的功利哲學基本就是:既然是來吃,就把大爺的味蕾伺候好了。廚子的熱情心情感受體溫那都是附加值,忽略不計。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對實際技術操作水平要求遠低於心理狀態的領域,答案就兩說了。比方:當媽。
媽的水平那也差遠了。德國盛產家務小能手媽媽,就是抽屜打開熨燙得整整齊齊按照色系分類堪比精品店櫥窗展示,家裡一塵不染,吸塵器永遠standby充電中,花園裡的草你可以拿尺去量,3.8cm,呵呵呵呵。小孩子領出來說一是一,書包衣服整整齊齊。
但我要是孩子,我不喜歡這樣的媽媽。因為這樣的媽媽將至少花80%的時間在家務操持上,因為對清潔標準的嚴苛,她沒法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熱情的人。她沒法那麼好奇,沒法那麼有趣。
如果我對自己當媽有要求,那麼要求就是一,得是有趣的靈魂,換句話說,如果她不是我媽,我也會喜歡她,跟她做朋友。二,她得愛孩子。也許有諸多不恰當的方式和方法,會有情緒過激時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但是如果有愛,她能愛孩子,尊重孩子,那麼她作為一個媽就已經及格了。
如果沒有愛,那根本不能稱之為母親。
當然,當爹和丈夫也是同理。比方現在衡量一個男人是否值得嫁,大體一是經濟能力,二是道德底線;這些大多都是為了抵抗女性生育成本的必選項目,根本不是真正的KPI;
什麼意思?就是說女性在選擇男性作為自己孩子父親的時候,必須考量自己在無法繼續工作獲得收入,打到獵物時,男人能否養活自己和孩子。不然這部分男人根本沒資格傳遞自己基因。
這就好像,你選擇丈夫時,他是一個人,根本不是KPI裡面的一條。當然了,現在跟吊燈結婚的也多了,但是大體上,人類都只會選擇人類進行婚姻。
而不能支付女性生育成本的男性,根本不應該列入候選人,但是遺憾的是,很多時候,女性選擇了根本沒資格傳遞自己基因的男性。
這產生了矛盾的下一步:女性得謀求自我安全體系的營建。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支付女性的生育成本,所以女性不得不自己出來掙錢掙尊嚴,接下去的局面就好看不了。
我們談論的都是正常的候選人,然後才談KPI,作為丈夫的KPI,我覺得就兩條:愛意,和繼續下去的決心;其他諸如家務指數,互相支持,儀式感,審美統一,都可以有,但是都不那麼重要。
如果你嫁的這個男人,根本不愛你,一看到你就一臉生不如死,其他技術水平再到位,反正我是消受不起。
在人類的人際關係職能領域,大多都是熱情高過技術,甚至做朋友,功利的評判KPI並不是尋求真正的友誼。我們要的友誼,是一種超越技術含量的信任依靠和理解。
回過來,我們討論一下教師這個行業,技術水平更重要還是熱情愛意更重要?
技術水平論認為作為教師首先要做到的是職業化,所謂職業化就是訓練。通過反覆訓練將一些回答和反應寫進你的大腦程序,就跟間諜一樣,你問,她就不會回答真相,大腦自動指向系統性邏輯清晰胡說八道領域。
諸如德國就是典型的技術水平論,作為教師,必須接受嚴格的教育和訓練。
作為教師,擁有極高的職業素養和對孩子的愛心,那簡直就是運氣,但是兩者不可得兼時,你選什麼?
德國的教育體系做出了選擇。中國則更功利,判斷一個老師好不好是否稱職基本依賴升學率。對主流諸多怨氣的家長會選擇其他小眾教育領域,諸如華德福教育體系。但是華德福教師隊伍,說句玩笑話,都能參加奧運會了,體系龐大的業餘教師團隊。
由於華德福教師團隊的季候性——許多是由於自己孩子就讀從而半路出家,大多也等自己的孩子畢業後也就還俗了。這樣的季候性除了導致教育水平的非職業化,還會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以及教學上的不穩定性;
當然,中國華德福教師的收入水平與其技術要求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反比;這種反比造成中國的華德福教師必須是業餘隊員,因為他們完全不能依靠這份職業吃上飯。中國的華德福教師就像冰島足球隊,或者餓著肚子的藝術家,大家都靠熱情支持自己。這玩意沒有宗教力量真的撐不下去。當然,系統的問題和障礙複雜的很,我也就不多說么用的廢話了。
好了,既然是業餘隊員,這種情況,大致就是熱情和水平的魚與熊掌之選了。
當然,誰說業餘水平就差了?奧運會的水平我們普通人類也只能高山仰止好嗎?德國的消防員,呵呵,在美國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在德國都是業餘志願者好嗎?都是牙醫,機修師,清潔工業餘時間組織起來的,誰能否決他們的水平?
說的沒錯,因為在德國,要成為業餘志願者消防員除了前期入職培訓,在職期間還要完成每月60小時的訓練。呵呵,請問各位爸爸每月有沒有60小時,平均每天2小時陪娃的啊?
我看了看我的時間表,體育鍛煉我每周是250-270分鐘,陪孩子每天3小時,做飯每天2小時,德語一天20分鐘。所謂一萬小時專業論,我大概目前最專業的也就是換尿布帶小孩;
換句話說,水平高低完全取決於培訓時間,而態度的高下則各個不同。
從兒童教育角度出發,在人生最初的時間裡,愛高於一切技術水平。但是隨著成長軌跡,技術水平漸漸開始佔據重要地位。
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普遍家長對於小學並不太在意,學區房基本不存在,頂多就是大家會討論老師,這個老師我的孩子喜歡不喜歡。在人生第一輪教育里,只要孩子喜歡這個老師,那就OK了。他/她會因為對老師的愛而跟隨他/她的指引。
但是四年級後小朋友開始根據不同水平進行分流,大概有四種不同的學校系統在第二階段等著孩子們。文理中學,Realschule,有點類似職高,然後是職業技術學校,和技術學徒。到了這個階段,對教師教育水平的要求開始漸漸提高。
wo
當然,在華德福業餘教師團隊里也是卧虎藏龍,各種高手。但是陳景潤做不了好老師。這才令我時有隱憂,而更痛楚的是華德福高年級教師體系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是一條路畫的太直,後期扭轉太難了。
也許,多一點比較學習,多一點見習,多一點跨文化研究,我們能摸索出更確切的未來。
純屬個人意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允許百家爭鳴哈。